靈感集再一次不期而至。
既追求用最尋常的食材做出不一般的美味,
也能把所有的心得「翻譯」成最淺顯易懂的句子。
12月21日,甜水麵
突然就再一次嘗試了自製甜醬油(複製醬油),順手就做了甜水麵和紅油水餃。
我的廚房生涯中有好幾段著迷和鑽研某一菜系的深刻記憶。上一次對川菜的著迷,細數起來大約是五年前。窮盡一切努力找尋資料並實踐了很多東西。可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一次的結果幾乎可以說是潰敗的。
也許這話說起來沒有太大的借鑑意義,但如果要總結現在很容易就能做成甜醬油的原因,大概有三:1. 沒太把甜醬油當回事;2. 一直保持下廚的手感;3.永遠想吃到更好吃的食物。
12月25日,蝦幹
最近密集地在菜譜裡利用了三次蝦幹,菜譜分別可見:鹹蛋黃蝦仁炒蛋,蝦幹西芹百合炒蝦仁,蝦幹拌蔬菜絲。
這樣寫菜譜的出發點有二:一是對於我來說,就在最近,我對蝦幹這個單一食材的理解又深入了,我很想表達出來。二是對於菜譜的讀者來說,這樣連續的幾道菜譜,想必也能最有效地傳達出我對蝦幹這個食材的理解。如果可以做到的話,這就是廚房底層知識框架的建立過程。
12月28日,可露麗
Blue Cheese口味的可露麗,購自Alésia艾雷西亞(北京)。Alésia艾雷西亞的可露麗,無論是火候還是組織我一直都非常喜歡。
我不排斥Blue Cheese甚至可以說有點喜愛,所以不存在對口味的偏見。我覺得一個食物/一道菜有兩個思路是可以成立的:一是有突出的味道或有記憶點,Blue Cheese口味的可露麗顯然屬於這一類;另一個是食材之間彼此融合,Blue Cheese口味的可露麗顯然不屬於這一類。
這種探尋自己喜歡的方向的過程,是很有趣的。
12月28日和29日,白蘿蔔
這個菜譜沒有發,原料我也用得簡單,出發點是嘗試應季白蘿蔔和某些食材的融合性。後來因為其他事情耽誤了沒有繼續下去,但現在回想起來(寫靈感集的一個好處是順便自己理清思路)我會想再找時間從這幾個方面繼續嘗試:
1)白蘿蔔的產地;2)白蘿蔔的形態;3)白蘿蔔的皮;4)白蘿蔔的搭配。說起來又是大工程了,真是讓人不自覺地想屏蔽掉白蘿蔔幾個字……那麼先放一放吧。
友情提示:一味窮舉地研髮菜譜多半是純耗時耗力的,沒事兒不建議這麼幹。
12月30日,居酒屋
微博上開始發一個 #田螺居酒屋# 的tag,簡單記錄一些隨手做的小菜。出發點是為了把家裡的食材和酒都消耗消耗。
如果是在微博上簡單寫過的菜譜,我就不大想在靈感集裡再重複了。看過了不記得也不要緊的,培養「廚感」比死記硬背效果更好。
12月31日,宮保雞丁和魚香鵝黃肉
宮保雞丁最近做了大約6、7次,魚香鵝黃肉做了兩次。單純對比這兩道菜的性質:
1)宮保雞丁現在非常常見,魚香鵝黃肉現在幾乎見不到;
2)宮保雞丁工序少,魚香鵝黃肉工序多;
3)兩者都是傳統的川菜味型,也都算是老菜。
而,我,覺,得,宮保雞丁,比,魚香鵝黃肉,難,多,了。啊!!!如何穩定地炒出一盤色澤香氣嫩度都到位的宮保雞丁,還需要再練習(不過已經把菜譜寫到新書書稿裡了)。
再回想之前反覆練習的麻婆豆腐和爆炒雞胗,現在仍然有把握做出那次最佳水平嗎?這麼想想,簡直馬上又緊張了起來。
1月2日,巧克力
吃了一家新開的巧克力甜品店。怎麼說呢,越濃鬱的食材,越不適合被大面積使用。
1月3日,掛漿
一次非常滿意的掛漿練習,最近頻頻對雞他們家下手。
1月4日,肥腸
在揚州吃到了乾淨又好吃的肥腸,地址在望月路美琪菜場門口的一個小攤子上,在「吃不忘老鵝」的後面。
1月4日,老淮揚菜
取了席間兩道菜貼出來,一道是「芙蓉楊梅」,另外一道是「蟹粉獅子頭」。芙蓉楊梅的做法是以芙蓉魚片(類似芙蓉雞片,吃雞不見雞的典範)搭配蝦丸子,蝦丸子外面是火腿粒做成的楊梅造型。獅子頭在席間做了一些解說,做法強調了「冬季的肥瘦比例要七肥三瘦」。
我的個人感覺,現在大部分叫得出名字的餐廳可能有這麼幾點容易讓人覺得矛盾的地方:
1)老和新的矛盾:傳承老菜之餘如何做創新,哪部分可以直接拿來用,哪部分又需要結合現代口味進行改良?
2)中和西的矛盾:中西食材和烹飪手法如何融合才不顯得突兀?我現在都不敢問**餐廳是做Fusion的嗎,怕人家覺得我在罵他們。
3)看和吃的矛盾:無論裝潢還是擺盤,好看和好吃如何並列?尤其以中餐來說,什麼樣的裝潢適合餐廳氣質,一味使用大盤子大容器,菜都涼得透透的了,這是合理的結果嗎?
觀察這幾對矛盾是否被解決是最近吃餐廳的一個新樂趣。平衡啊,平衡存在於方方面面,平衡太難了。
1月7日,東京大飯店
在高鐵上看完了整部《東京大飯店》,正在和@雨前羽街 老師討論一起聊點什麼。但因為目前意見衝突過大,也許最後我們就一起鴿了。
仍然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期間還有更多我想寫下來的,但回過頭就忘記了,忘了也挺好。
其他:
食物靈感集:1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