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上映後得到全民熱評,票房也是一路高升。這部電影與以往不同,它充分展現了人性的複雜與戰爭的殘酷。
如果你要問我《八佰》值得看嗎?當然值,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愛國主義軍事片。
有人說《八佰》中謝晉元等將士守衛的四行倉庫就是一場秀,打的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仗,這話看似有道理,但是卻又忽略了問題的本質。
圖|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守衛戰只是淞滬會戰的結尾,而淞滬會戰打了足足三個月,整個上海及附近地區打的慘烈無比,三個月下來中方傷亡30餘萬,日方傷亡5萬,不說橫屍遍野也差不多,在上海租界的西方人足足看了三個月的硝煙滾滾,早已經看到了中方的抗戰決心,還有必要在最後來一個四行倉庫守衛戰嗎?
其實四行倉庫守衛戰說明了當時內心的無奈。
當時的中日兩國國力差距巨大,為了打淞滬會戰,國民政府是下了血本的,投入的軍隊不僅有自己的嫡系部隊,也包括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這些精銳的德系師。
為的就是打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而引起國際社會的幹預,因為以當時人們的眼光看,與日本硬拼絕非上策(誰也看不到四年後日本會偷襲美國珍珠港),最好的方式就是引起列強幹預。
圖|淞滬會戰期間的上海市區
現在的人以後來的眼光和上帝視角說打就行了,不要寄希望於國際社會。
誰打當然輕鬆,可是怎麼打,誰去打,打仗拼的是雙方的國力,一個淞滬會戰就傷亡了30萬,那可是活生生的生命啊,在武器裝備都遠不如日本的情況下,完全是以血肉之軀抵擋日軍的飛機大炮,《八佰》中,年輕的小戰士抱著手榴彈,喊了句「娘,孩兒不孝了」就慷慨赴死,瞬間讓人淚目。而在整個抗戰中,這樣的例子也數不勝數。
這就是戰爭,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白髮人送黑髮人……
而守衛四行倉庫與其說為了讓國際社會的幹預,不如說是在國際上搏同情,沒辦法,都說弱國無外交,其實弱國沒有的何止是外交,尊嚴、話語權,什麼都沒有。
而四行倉庫的意義不僅是作秀,更多的是一個籌碼,因為九國公約的籤字國將於11月召開會議,守衛四行倉庫,只為顧維鈞在西方代表面前,能理直氣壯的說一句:中國軍隊沒有撤,我們還在抵抗,那裡還在發生著戰爭。
可是這樣的話語終究沒有說出來,不是別的,而是各國代表對上海發生的事情不會給予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因為,國與國之間有的只是利益,正如六年前的九一八那樣,在國聯上,中方代表痛斥日軍的侵略暴行,可是結果呢,沒有結果。
所以四行倉庫槍聲的背後是一個國家的無奈,想盡一切辦法避免流血,當一切辦法用盡,也得不到外來幫助的情況下,只能反擊。
四行倉庫保衛戰就是為了布魯塞爾會議,那麼這個會議最終如何呢?
圖|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九國公約會場
1937年11月3日,布魯塞爾會議終於召開,會上,中國代表顧維鈞要求與會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停止提供貸款和軍需物資,並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與會各國出於各自的戰略考慮和利害關係,除發表泛泛的譴責之詞外,誰都不願率先制裁日本。
會前,控制會議的英、美兩國都商定,凡有損於對日關係的任何提議,他們一概不提,從而註定此次會議將一無效果。
這次會議拒絕了中國政府關於制裁日本的正義要求,使日本更加肆無忌憚地在亞太地區進行侵略擴張活動。
這就是弱國無外交的真實寫照。
《八佰》中最能反映這一點就是蘇州河兩岸的情景,一河之隔兩個世界,這邊即使有70萬大軍也無法讓敵人退步,而河對岸,英租界裡僅憑几面米子旗就能讓日軍有所顧忌。
圖|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巴沙爾·賈法裡
而類似的事情直到今天依然在上演。還記得當年敘利亞外交官低頭沉默的照片嗎?當年這張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照片上一名老者坐在聯合國的休息室內低著頭一句話也不說,從側面看起來十分疲倦和無助,這名照片上的老者就是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巴沙爾·賈法裡。
在聯合國大會上,巴沙爾·賈法裡勇敢的舌戰群儒,為自己的祖國一次又一次的發聲,控訴美英法三國對敘利亞的空襲是侵略行為,但是當賈法裡想要再繼續發言時,美英法三國的代表就已經離席了。
面對這種屈辱,勢單力孤的賈法裡絲毫沒有任何辦法回擊,為什麼?因為自己的祖國太弱小了,弱小到這些歐美國家可以繞開聯合國直接對其宣戰,並且毫不顧慮地將一枚又一枚的飛彈發射過來,擊打在自己祖國的大地上。
巴沙爾·賈法裡的境遇何嘗不是當年顧維鈞的境遇。
圖|美軍飛彈襲擊敘利亞
這個世界雖然變了,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變。變的是日新月異的面貌,不變的是弱肉蠶食的叢林法則,從來就沒有什麼和平的年代,有的只是和平的國家而已。
你以為戰爭年代已經遠去,其實這個時代與一百年前的時代本質上終究沒有什麼區別,弱國無外交依然是常態。變化的只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變弱小了,你會發現,當年的屈辱歲月依然還會回來。
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吾輩還需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