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維傑特:法舫大師--印中文化交流的橋梁

2020-12-23 法舫文化蓮社

阿維傑特先生在中國社科院法舫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講話

內容摘要:法舫法師在中印文化教育和交流方面做出的不朽的努力,以及其在印度讀書和教學期間詳細地了解印度文化的各個部分;而且發表了有關印度文化、宗教包括佛教的相關文章。

關鍵詞:法舫、國際大學、印度宗教、民間文化

法舫,佛教的集大成者曾兩次造訪印度,推動著中印文化不斷交流。本文著重對法舫在印期間的學習與工作以及對印度佛教的一些觀點的介紹。

一、印度國家大學中國學院—中印文化交流的新成果

中印文化交流至少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在雙邊關係中扮演著特殊的作用。即便在兩國關係出現挫折的時候,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依然沒有中斷。中印交流開始於秦代,到兩漢時逐漸頻繁,在隋唐時趨於高潮,宋元時更加深入。在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是柱石。印度佛教、音樂、舞蹈、天文歷算、文學語言、建築和製糖技術等傳入中國,其影響正如魯迅所言,「印度則交通自古,貽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藝文,無不蒙貺,雖兄弟眷屬,何以加之。」1同樣,中國的造紙、蠶絲、瓷器、茶葉、音樂傳入印度,也極大地豐富了印度文化;同時,中國的《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遊記更成為印度構建古代歷史的基礎。兩個大國,地理上相鄰,交往歷史如此漫長,卻鮮有戰爭和衝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學習、友誼的傳播和加深,這在世界歷史上實屬罕見。

然而,由於英國殖民者侵佔印度為其殖民地,並進而侵犯中國西藏,導致中印政治關係中斷。中印文化交流也進入了特殊的年代。19世紀20年代,印度國大黨甘地為領袖,掀起了第一次不合作運動高潮,出現各條戰線大規模的群眾性鬥爭,猛烈衝擊英印當局的殖民統治,中國則出現了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的高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詩人泰戈爾訪問中國,繼續推動了中印文化交流的發展。

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於1937年4月14日正式成立,中國學院以「研究中印學術,溝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聯合中印民族,創造人類和平,促進世界大同」的辦學宗旨,數十年致力於教學和學術研究,成為了中印學者研究對方國家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諸學科的搖籃。1956年,周恩來總理與賀龍一行來印參加萬隆會議;會議結束後應尼赫魯總理邀請專門造訪印度國家大學中國學院,並贈送了有關中國歷史、中印佛教方面的兩萬多冊書籍;這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良好模範。這便是法舫大師和太虛大師以及其他中國學者開始從事中印文化交流後,周恩來總理秉承兩國之間的友好文化交流工作並積極開拓兩國之間的政治往來。

1942 年中國傑出高僧---法舫,到達印度。在印度期間, 法舫進入了泰戈爾建立的著名的印度國際大學,從事梵文、巴利文及英文的研究,同時他擔任國際大學中國學院的教師, 積極宣揚中國文化。法舫對印度文化各個方面的理解比較廣泛, 也可以說是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印度學家。他對印度的文化有這樣解釋:「印度的文化,有無千餘年的文化歷史,其有偉大文學紀念物可考的,卻在世紀前一五零零年。雅裡安民(ARYAN)何時侵入北印度,也很難說。他們最初到達西北的五河地方,徵服了先住的民族,他們帶來的宗教文化是四吠陀典(RIGVEDASAMAVEDA,YAJORVEDAA-THARVAVEDA),歷史稱為「四吠陀時代」。2這個時代的宗教思想,一般是自然崇拜的多神教。紀前八百年,文化的中心漸由西北移到恆河流域。以及中印度,宗教信仰,發展到更高的階段。他們思考在自然現象背後一定有東西在主控著,於是發生了神的觀念,先從多神教的信仰轉而為一神教,社會上出現了階級的分化,而成立了四性制度的身份制度(CASTE SYSTEM)。」

法舫通過研究和分析大量史料,對佛教倒流的現象、原因等做了精闢闡述,對倒流印度的宗教做了科學結論,從而為佛教學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新貢獻。在他看來 「佛教產生於各宗派盛行的時候,釋迦牟尼原是印度教徒,在未出家前,曾受印度教育,出家後,亦依印度教徒休學數年。所以釋迦牟尼,對印度教有較深的研究和領悟。後來由一種超人智慧所啟示,脫離了印度教的束縛,而自行參悟,卒得無師自通而覺悟諸法真理,這種真理就是因緣中道。印度教說「我」,佛教則強調否認「我」的存在,而說無我。印度教說「梵」或「神」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事物因緣起因緣滅,體性是空。印度教以承傳古來的思想,嚴分階級制度,而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悉皆平等。佛教不僅僅超導於印度教,即在印度盛行各種修行求解脫之中,亦為最圓滿者。這裡取印度教來和佛教比較的原因,不過是說出佛教在印度興亡的一個因緣,同時表示佛教不是神教玄學,他也是以做人為出發點,而要求達到超人領域的一種智慧的宗教。」

法舫大師還說「我們在印度,常被印人問:你信仰什麼宗教?若回答:「我不信仰任何宗教!」印度人就會覺得很莫明其妙,認為你是個沒有救藥的惡漢。因為他們認為人生一定要有一種宗教信仰,人生才有意義,生命和精神才有歸宿。不但印度如此,歐美國家也是如此。就連偉大的科學家都有其個人的宗教信仰。不過,宗教是要豐富人生的,信仰是要理智的。」

二、法舫對古印度宗教的分類

法舫大師也做了很多有關印度古代宗教的史事。 他說「他們的古代宗教可以分為三種:

(一)婆羅門教

婆羅門(Bramha)是印度四種階級的一種,也可以說是僧侶。他們專管宗教祭祀儀式及傳誦吠陀聖典。在吠陀大典之中所奉的神很多,如日神,水神,火神等。因為古代文化不開明,故所信奉都是自然神,這些神教也叫多神教。

(二)佛教

佛陀生於印度,約與老子,孔子,伯拉圖,蘇格拉底等同時代。佛教(Buddhism)產生於婆羅門教衷敗與六派哲學盛行的之間。

(三)耆那教(Jainism)

這派的教主名為大雄。他和佛陀同時,他的教義有很多方面和佛教相同。他們共同反對吠陀,反對婆羅門的祭祀主義和階段制度;但是不像佛教那樣徹底。

在印度,人民的生活和習俗法舫大師稱「古代印度人民的風俗」。有些風俗習慣都還原原本本地保存在鄉村之間。家家都供奈著他們所信仰的天神—溼婆,毗怒,黑天,吉祥天等神。每年有他們的宗教季節—陽曆十月的祭供月。這個月份,學校都會放假,猶如中國的農曆年假。家家準備祭供天神的物品,或殺羊或做糖食,或燒火祭—即密宗的護摩(Homa)。3每個鄉村,城市在十月月圓之日的前幾天特別熱鬧。人們到古廟裡去,或到臨時搭蓋的神廟,供養臨時紙竹扎的天神像。每晚各處都奏起印度的古式傳統音樂,鑼鼓喧天。我們住的國際大學,在這個月份裡,整夜裡會從遠遠的村中送來祀神的音樂。

印度歷史上第一大政治家是級元前三百年(孔雀王朝)陀拘多王的首相卡那迦耶(Chanakya),他是一個破落僧。他統一了印度無數土邦,建立了孔雀王朝。他奠定了印度的政治機構。此外另一部治理印度的《摩奴發典》,也是以印度宗教—婆羅門教為中心的法律。

自從回教徒侵入印度以後,印度便有了兩個對峙的宗教—印度教(婆羅門教)與回教。彼此互相水火,互相殘殺,焚燒神廟。據說婆落奈斯城(印度教的聖城亦即古文化城)的金頂式的溼婆神廟,曾被回教徒焚毀過三次。回教徒的政府在英人未侵入以前,全靠他們的宗教力量去維護。

印度人民結婚,必須遵守印度教的宗教儀式,在結婚前一日就得要請婆羅門僧來吃飯,晚上誦梵贊。在南印度,新郎到新娘家中去迎親,要住夜,在晚上新郎忽然向外逃走,門外遇其嶽丈。印度嫁女兒是要給女婿一筆陪嫁費,多少視家境而定,若沒陪嫁費女兒是沒人要的。故印度有『生女貼錢,生男賺錢』之說。印度人崇拜的神,今日最普遍流行的約有五種:一是婆羅門天,這個天神等於基督教的創造主—上帝。人生宇宙都是婆羅門天所創造。二是毗奴天,譯為遍人天。這個天神,無所在無所不遍,有求必應,去救度人民。三是溼婆天,這個天神是個惡神,他也有化身,他能降魔捉怪,祛災免難,他的太太名叫迦利,更是兇惡萬分。祭供迦利女神,一定要殺羊。此外還有一極普通的天女叫吉祥天女。此外有象首神(密宗之一神)也是財神,為印度人民普遍尊奈。這些天神,女神都不能離開日常生活。每個家中,每個村中,都有這些神廟、神像。 印度人民特別富於宗教性,派別也很多。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可與生活分離,因此,就是現在印度的大文學家,大政治家,大科學家,大哲學家,也都有他們的宗教信仰。有信仰精神才有寄託,做事才有熱情和力量。印度的文化是宗教的文化。哲學要宗教化,宗教也要哲學化,這二者是不可分離的。我們要想研究印度文化必須先了解它的宗教,但是並不是說印度除了宗教之外,沒有別的文化可言,不過說宗教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罷了。

三、法舫在印期間所做的文化交流工作

下面簡單介紹一些法舫法師在印期間的一些信件:

自太虛大師回到中國後,中國的佛學團體聯名敦促法舫大師回國講學,乃在前月辭去國際大學的職務。法舫大師先漫遊新德裡,加城等地,在新德裡曾會見甘地、尼赫魯諸氏,談論中印問題。法舫大師說印度是東方的佛國又是佛教發祥地,佛教團體最大的是摩訶菩捉會,各地都設有分會,其他的宗教,如婆羅門教、回教、基督教都擁有廣大的教徒,此外尚有信喇嘛教,錫克教,4猶太教,拜火教等,各教門戶之見甚深。印度分治以後,一般情勢己好轉,印度資源豐富,人囗眾多,又有高度的文化,完全具備了建設一個現代國家的條件。記者詢及克什米爾的戰亂原因,他說,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個土邦,印度宣布分治後,該邦願意歸併印度斯坦,但裡面有不少回教徒,因此內部發生衝突,巴基斯坦出兵進攻,印度斯垣也從各方調兵增援,戰事就逐漸擴大了,英方曾非正式的調解,主張把克什米爾再行劃分。他說在新德裡會見甘地一次,這位印度的聖雄,東方的人傑,快到八十高齡了但精神健旺,他是主張政教合一,和平主義者,反對用暴力,每次印回衝突,他都以精誠去感召他們,他希望印度人民能夠站得住。法舫大師是這樣評價聖雄甘地的「甘地的思想,雖受過耶穌教與歐西科學的薰陶,而思想的中心,則仍為印度民族(遞)傳之教化。印度民族本為世界文化開明最早的民族,又為富於慈愛的宗教的感情性的民族, 而且受過釋迦拂陀的教誨薰習,是一個極富宗教情感的民族;甘地是一個具有宗教熱的人,是一個亡私我而躬行慈愛悲救世的人,是一個具有堅忍無畏大雄大力的人,因此他能博得全世界人的同情和援助,使英國當局不得不畏懼他,印度過民亦不得不熱烈地擁護他!甘地為著拯救印度人民的痛苦,或爭求低級銀民的平等待遇,嘗入牢獄絕食以示其救國救民的徹底,而個已的犧牲,無論到何地步,蓋未嘗籌思及之。甘地如此之宗教的政治精神,在過去的宗教史上觀察,她雖不是佛教徒,但一觀其言之所行兒分析之,就可知道其受佛教的影響是最大的,而思想言行的成分,大半又含有佛教救世的精神。這是不能不說佛教在一度民族中影響的深且大了。」5

法舫大師對尼赫魯有這樣的評價「尼赫魯在印度人民心中,象徵著光明,他對印度前途有堅強的希望與信心,而印度人民對他具有無比的信仰。」法舫法師說,近年來印度很注重中國文化,國際大學早就設立中國學院, 最近又特別培養一批中國外交人才。

1946 年6月法舫大師應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譚雲山的邀請再返回印度,宣講佛學。 他同時完成《啊比達摩體以論》的翻譯工作。法舫大師在印度生活的時候, 多談了中國和印度過去的佛法大勢,以及現代的思潮和佛學的關係,作了歷史性和學術研究之間比較性的講解,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她講解時,對於專門術語多用現代術語說明。這是中國佛教界用現代科學思想整理講學的第一人。這些講學,後來變成了書《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法舫大師對唯識學與印度大乘佛學者有這樣的看法:「大乘佛學的產生,在佛滅四百年後,就是紀元前一世紀時,大乘佛教在南印度和西北印才漸漸地發展起來。根據傳記:第一位提倡大乘的學者,是馬鳴菩薩,說他是提倡大乘的先驅者,也可說他是大乘教的初祖。在他以前,當然已發現了大乘佛教經典,提倡的人當然也有,而馬鳴是最負盛名的大乘學者。以他見重於國王,具有文學天才,故易為人所注意……

第二位是龍樹菩薩,稍後於馬鳴,有說是同時,南印度人(今曼德拉斯北吉祥山),約生於公元一五○年至二五○年時。傳說他從龍宮取出華嚴經,從南天鐵塔取出大日經等,如果這不是神話,他就是一個考古學家。

龍樹所作內藏中約分五類:

(一)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七十空論,這是解釋般若系的經典發揚空的思想。

(二)回諍論、六十如理論,為批判教外之學說以明空義。

(三)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的註解。

(四)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論,前者是注十地經的,後者是明唯識正理的。

(五)資糧論、王正法論、勸王頌等是明菩薩修行法門的,所以龍樹之學,不可以「空」來範圍他。

第三是無著、世親兩兄弟。他們生於約公元三百一十年至四百年間。前面第一期興起的大乘經,是龍樹學系的淵源。在龍樹之後所發現的大乘經典,卻是無著世親等瑜伽學系的根據。

小結

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而文化交流促進著中印兩國的社會進步,加強了兩國的友誼,並給兩國帶來了福祉。法舫大師對中印文化交流開創了多個新的研究領域,碩果纍纍,受到世人的稱讚。他為中印的文化交流在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起到常人所起不到的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為構築中印文化橋梁,傳播中印文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法舫大師將永遠鼓舞和教育著中印人民。

參考文獻

1.法舫法師譯《啊比達摩體以論》 世界佛學苑,發行處:香港香海正常連社,1949年,香港,臺北

2.法舫法師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世界佛學苑,發行處:海潮音社,1950年,臺灣,香港

3.梁建樓整理「法舫文集」出版社:金城,2010年,保定市,中國

注釋:

1.魯迅:《破惡聲論》,第33-34頁

2.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四部根本聖典。又作四韋陀、四圍陀。

3.護摩,為密教大法。凡求成就,必作護摩。

4.錫克教(Sikhism)是15世紀產生於印度的一個教派。

5.法舫《評甘地之倫理的宗教》

(阿維傑特,生於1971年8月12日,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人。1996年畢業於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中印文化交流與漢語專業。現為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院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Impact of Indian Music on Ancient Chinese Music – A Brilliant Illustration of India-China Cultural Fusion》《Tagore’s Visit to China-A Turning Point in the Modern Day India-China Cultural Exchange》《Role of Manuscri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等。法舫文化研究會學術指導,原載《覺海法舫》,編輯程淑萍。)

相關焦點

  • 魏建震:關於法舫文化研究今後工作的設想
    在河北省社科院舉行的法舫大師誕辰110周年紀念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合影(第一排左一是魏建震先生)各位領導、各位先生,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受井陘縣法舫文化研究會、研究會省會法舫文化研究中心的委託,我向大家匯報一下省會研究中心開展法舫文化研究的今後工作的幾點設想。
  • 10年「杭漂」臺灣青年陳聖浩:文化始終是兩岸交流的橋梁
    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趙曄嬌 徐翹楚)「我始終認為,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橋梁,挖掘兩岸文化元素就是我們的特色和使命。希望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和教育融合將大陸與臺灣的精粹和氣息展現出來。」在從事了10年文化傳播和幼兒教育之後,陳聖浩更加堅定了文化對於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 張彭春: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我國現代傑出的教育家、戲劇家和外交家張彭春先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偉大作為至今影響深遠。  張彭春(1892~1957),字仲述,天津人。祖上世代經商,其祖張虔,棄商習儒,英年早逝。父親張雲藻(字久庵)酷愛音律,擅長琵琶,是津門有名的樂師,人稱「琵琶張」。長兄張伯苓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航海科第五屆畢業生;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主張「教育救國」,後任南開學校校長。張彭春小其長兄16歲。
  • 釋道心譯:法舫法師代表香港出席首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
    法舫法師道心法師(左二)在法舫文化園香港佛教聯合會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道心法師整理Tung Lin Kok Yuen, 15, Shan Kwong但是我已請中國代表法舫法師,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出席會議。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他在香港,因此,如果需要的話,他可以發表關於香港佛教活動的報導。我熱切地等待著會議的結果,如果你能非常友善地告訴我一些重要的細節,我將不勝感激,我確信這將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謹上,代表海仁法師(譯者釋道心,斯裡蘭卡佩拉得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在讀。)
  • 奧地利咖啡師融合東西方飲品 搭建文化橋梁
    摘要:奧地利咖啡師皮特·克雷格致力於研製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飲品,搭建起咖啡與茶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之橋,並表示今後將會把眾多「咖啡茶」飲品帶到歐洲,更好地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 四川德陽—臺灣雲林青年交流走上「雲端」用網絡搭建交流橋梁
    「德陽有悠久的三國文化、有人類文化遺產三星堆、有傳承至今的盛唐宮廷御酒劍南春……歡迎臺灣雲林縣的朋友到我們德陽來玩!」近日,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德陽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攜手臺灣雲林兩岸青年發展協會在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舉辦「雲聯旌城·共話青春——德臺青年雲端聯誼交流會」。
  • 世界頂級街舞大師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為推動南湖國際化交流進程,踐行我校「開放、分享、互愛、成長」的辦學理念。曲江南湖教育聯合體致力於發展對外合作,提升國際視野,「走出去引進來」,為師生提供廣闊發展交流平臺,特邀世界頂級街舞大師交流團來我校為師生帶來一場熱血街舞交流活動!
  • ...交流的橋梁——訪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主席、摩納哥公主史蒂芬妮
    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新華社摩納哥蒙特卡洛1月17日電 專訪:馬戲是歐洲和中國跨文化交流的橋梁——訪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主席、摩納哥公主史蒂芬妮  新華社記者唐霽 劉金輝  第44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16日在摩納哥拉開帷幕。
  • 臺灣文化交流演出
    信手撥彈,從容典雅一聲聲清新的音符從指尖瀉出,涼涼的,穿越時空使你愜意的神情不自覺的隨箏音流出2016年暑期,福箏音樂工作室‍的小樂手聯合中關村二小古箏樂團的小團員們,參加了以京韻琴聲兩岸情為主題的臺灣文化交流活動
  • 疫情難阻圍棋文化交流 2020中日韓聶衛平杯圍棋大師賽成都雲上落子
    由中國圍棋協會、成都市體育局、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政府主辦,懿錦控股獨家贊助,四川省圍棋協會、成都棋院承辦的2020中日韓聶衛平杯圍棋大師賽在成都舉行。八冠王古力和武侯區副區長黎焰飈可以說大師賽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三國棋手們營造了一個切磋棋藝的舞臺,更極大地促進了圍棋文化的交流互鑑和國際化發展。
  • 【解讀】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是促進 民族交流和團結的重要橋梁
    【解讀】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是促進 民族交流和團結的重要橋梁 2020-09-17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曉東現身谷村新司東京演唱會 中日音樂文化交流又添新風向
    ,締造了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新風向。出道30年的解曉東對此坦言:「這非常令人欽佩,就像當年的溫拿五虎,他們身體力行地堅持著音樂夢想,他們的歌也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音樂是無國界的,我也非常希望能通過音樂來連接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據悉,谷村新司即將於今年11月攜ALICE樂隊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開唱,解曉東表示屆時一定會再次到現場感受大師的魅力。
  • 福建上杭舉辦首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 架起兩岸交流橋梁
    福建上杭舉辦首屆「三月三」畲族文化節 架起兩岸交流橋梁 2017-03-30 20:16:1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南潯教師沈秋意:搭築廣安東西部扶貧協作教育交流橋梁
    有著近8年工作經歷的她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在此次交流學習中,她以當好橋梁紐帶為己任,積極分享南潯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東西部扶貧協作下應運而生的的人才交流機制自2018年南潯區結對幫扶廣安區以來,兩地積極建立人才交流機制,定期選派幹部到兩地交流學習,為兩地各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入推動了兩地東西部協作持續向好發展。
  • 臺灣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協會一行赴清水祖師故裡永春進行交流
    清水祖師緣,兩岸一家親六月十日下午,臺灣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協會陳文雄理事長率團抵達清水祖師故裡——福建永春縣岵山鎮交流,清水祖師文化書畫藝術展策展人、新柏堂(廈門)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策劃總監馬一鳴等一行受邀參與此次兩岸清水祖師文化交流活動
  • 東南亞華人社團橋梁作用的趨勢發展
    因此華人社團作用逐漸不僅僅局限在華人在所在國的幫助救濟,更有起到溝通所在國與祖籍國的橋梁作用。至今,華人社團發揮的橋梁作用主要有民眾關係發展、經濟交流、文化交流等幾個方面。受到中國與海外關係的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其橋梁作用一定程度上在不同地區會出現不同的消長傾向。東南亞作為海外華人第一大聚集地,東南亞華人社團橋梁作用亦根據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的發展發生了一定變化。
  • 芬蘭彈撥樂大師聯袂著名女歌手|「中俄文化交流周」演繹別樣經典
    芬蘭首屈一指的彈撥樂大師亞爾莫 · 約爾庫寧手抱一把尤克裡裡和芬蘭歌手瑪莉 · 麗薩 · 帕婭拉蒂一道為冰城樂迷送上一場別樣的演繹。女高音嘹亮的歌聲在尤克裡裡琴聲伴奏下,散發出特有的魅力。作為 2019 第三屆哈爾濱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周文都 · 友城經典系列演出的 " 芬蘭著名女歌手瑪莉 & 尤克裡裡明星亞爾莫組合音樂會 ",20 日晚在哈爾濱音樂廳舉行。西班牙巴洛克音樂作品、北歐民歌集錦、西貝柳斯經典主題即興曲、古典風格的芬蘭探戈和中國流行歌曲等,兩位音樂家用精湛的演繹讓哈爾濱觀眾盡享音樂帶來的美好。
  • 安溪:兩岸「雲」上交流清水祖師文化
    [新聞頁-臺海網] 泉州網12月10日訊 日前,福建安溪清水巖祖庭和臺灣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協會50餘名代表,通過網絡視頻連線「雲」方式,就兩岸清水祖師文化展開交流研討。 這場雲交流活動分為安溪清水巖和臺灣臺中龍泉巖兩個會場。
  • 西日本地區留學人員舉辦學術文化沙龍探討中日文化交流
    吳勁松首先代表總領館對疫情期間堅持在日學習和生活的同學們表示慰問,對他們積極參與學術文化交流活動表示讚賞。就本次學術文化沙龍的主題,吳勁松談道,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在中日兩國家喻戶曉,七夕相會的牛郎星與織女星表達了農耕時代人們的飛天夢想,相信畢雪飛老師的講座會為大家帶來新的啟發。
  • 2020「藝術8」法國藝術家獎頒獎 搭建中法文化橋梁
    「藝術8」的宗旨,是通過藝術駐地項目幫助和支持中法兩國的青年藝術家,同時定期舉辦藝術展覽、文化講座、音樂會、中法文化論壇等活動,繼承和傳承中法大學民生、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和信仰,力求為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架起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