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
【文言文誦讀】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白話文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裡馬。千裡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裡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裡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裡,不能以千裡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裡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裡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的待遇都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裡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裡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裡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裡馬吧!
【作者介紹及創作背景】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馬說》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公元795-800),當時韓愈初登仕途,才能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木易,有聲語言培訓師、課程開發師,全國多地朗誦平臺點評嘉賓。
木易學堂,追求有聲語言真善美!想入群學習的朋友,請添加以上微信號,發"進群"。
易學堂目前已在浙江省台州市通過線下工作室——語藝工作坊實施面對面教學和輔導。鍾情於提升有聲語言的朋友,可聯繫工作室助理:林老師,微信號:LL1350576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