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電影《七月與安生》根據慶山(安妮寶貝)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兩個女生林七月和李安生從13歲至27歲的友誼。電影在原有的文學文本基礎上,做了去糙取精的改動。如果我們細讀影片文本,會發現其在敘述青春愛情、友誼的外殼下,有著更為深刻的視角和主題。它的表象是一部青春片,這一類型片的基本特徵「在於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
但在「愛人姐妹,仇人知己」的雙生設定下,影片不僅呈現出視角和受眾女性化的特徵,並讓七月和安生形成一組鏡像關係,實則是一個關於生命連接的差異、交替與輪轉的故事,講述了某種女性成長的自我寓言。電影《七月與安生》的女性視角建立在一種多重虛構與真實的對應上的,並建構出七月與安生的鏡像關係。電影開始於一段七月的旁白,這是文學性的一個虛構,安生以七月的名字寫作了名為《七月與安生》的小說。
藉助安生的閱讀視線,以七月聲音為旁白,開始影片的敘事。此時,二人的真實經歷與小說文本之間形成了影片中的第一重真實/虛構關係。在這一層的文本裡,安生把自己當作七月,建構了一段理想中的二人關係和人生軌跡。這幾乎可以視為一個拉康精神分析意義上的自我寓言,講述著安生這個人和一面鏡子即「小說文本」的故事,安生這個「人」悲傷的試圖實現鏡中理想的命運軌跡和自我。
影片序幕是一段虛焦的樹林追逐後,伴隨著打字聲,「她和安生之間的友誼,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的文字出現在屏幕中央,這種形式感和預敘述本身就「具有某種宿命論或命運安排的意味」。[ii]作為鏡子前的安生,把自己當作主宰,並與「鏡子裡的人」共同建構出理想自我的想像。安生這樣描述自己與七月的關係:「有時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並提出「如果踩住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這樣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