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別視角看《七月與安生》,一個女性成長的自我寓言?

2021-02-08 大象愛海螺

版電影《七月與安生》根據慶山(安妮寶貝)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兩個女生林七月和李安生從13歲至27歲的友誼。電影在原有的文學文本基礎上,做了去糙取精的改動。如果我們細讀影片文本,會發現其在敘述青春愛情、友誼的外殼下,有著更為深刻的視角和主題。它的表象是一部青春片,這一類型片的基本特徵「在於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

但在「愛人姐妹,仇人知己」的雙生設定下,影片不僅呈現出視角和受眾女性化的特徵,並讓七月和安生形成一組鏡像關係,實則是一個關於生命連接的差異、交替與輪轉的故事,講述了某種女性成長的自我寓言。電影《七月與安生》的女性視角建立在一種多重虛構與真實的對應上的,並建構出七月與安生的鏡像關係。電影開始於一段七月的旁白,這是文學性的一個虛構,安生以七月的名字寫作了名為《七月與安生》的小說。

藉助安生的閱讀視線,以七月聲音為旁白,開始影片的敘事。此時,二人的真實經歷與小說文本之間形成了影片中的第一重真實/虛構關係。在這一層的文本裡,安生把自己當作七月,建構了一段理想中的二人關係和人生軌跡。這幾乎可以視為一個拉康精神分析意義上的自我寓言,講述著安生這個人和一面鏡子即「小說文本」的故事,安生這個「人」悲傷的試圖實現鏡中理想的命運軌跡和自我。

影片序幕是一段虛焦的樹林追逐後,伴隨著打字聲,「她和安生之間的友誼,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的文字出現在屏幕中央,這種形式感和預敘述本身就「具有某種宿命論或命運安排的意味」。[ii]作為鏡子前的安生,把自己當作主宰,並與「鏡子裡的人」共同建構出理想自我的想像。安生這樣描述自己與七月的關係:「有時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並提出「如果踩住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這樣的論斷。

相關焦點

  • 兩個少女的故事 -- 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我倒不這麼看,因為真有安妮寶寶這樣的女生存在,她們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和追求,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略帶慵懶文字來自內心的感悟,沒有作假。就如同張愛玲的作品,《小團圓》中女主角才是她真實的存在,《傾城之戀》的圓滿純粹是為了討好觀眾喜歡一樣。電影《七月與安生》來自當下IP改編影視劇的熱潮,由陳可辛監製、曾國祥執導。內容比原著改動不少,敘事方式也更適合電影的結構。
  • 一體兩面的女性「鏡像」 —評電影《七月與安生》
    「安生成了七月,七月成了安生。」安生想活到27歲死,但沒想到反而是七月真的死於27歲。還有,影片最後那個別有寓意的鏡頭:某一天安生在家裡照鏡子,鏡子裡的自己忽然變成了七月。另外,影片結束時的那個海邊「燈塔」不是也具有「光明」、「理想」或「精神意象」等象徵性意涵嗎?
  • 《七月與安生》,真的可以有一個人,像愛自己的靈魂一樣愛你
    但凡涉及到性別觀念革新帶來的女性自我身份認知時,或者用新時代的時裝包裹著禮教的餘孽,人們的思維方式總是非常單一,可是這部電影卻能夠在用一種很簡單和直白的方式將這個道理詮釋得非常好,所以這是這部影片與其他影片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也是這部影片較為成功的地方。
  • 《七月與安生》在「搶閨蜜男友」的故事中,竟然看到自我意識成長
    在他們三人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是例子中搞砸了一切的父親:七月與安生在「愛情」與「友情」中左右為難,既不能捨棄彼此,又都放不下蘇家明;家明同樣沒有對七月說不的勇氣,也沒有與安生浪跡天涯的魄力,在兩個女生中遊移不定......他們的不夠果敢,直接導致了之後一系列悲劇的發生。越不想傷害任何一個,就越會把所有人都傷害的徹底!
  • 《七月與安生》,53集電視劇還是講不好一個故事!
    17年前,《七月與安生》,一部網絡文學與漫畫結合的文學作品,在當時網絡不發達的情況下,慢慢發酵,成為不少少女的掌中書,書中細膩的閨蜜情,男女之間的感情仿佛抓住了少男少女的心。經歷了14年的發酵與醞釀,這部作品被曾國祥導演搬上大熒幕,實力小花周冬雨與馬思純擔綱雙主演,雖然票房成績只有1.67億元,但是雙女主收穫金馬影后加上網絡上的熱評讓《七月與安生》屢上熱搜,成為一部大IP。今年由陳都靈與沈月擔任主演的電視劇《七月與安生》在愛奇藝平臺播出,一部簡簡單單的小說,與100分鐘的電影,如今變成了一部53集的電視連續劇。
  • 電影《七月與安生》,你真的看懂了嗎?
    終於有一天,受同名小說的觸動,她決心做一部自己心目中的電影,於是,就有了周冬雨與馬思純版的《七月與安生》。從一位談論電影、採訪影星與導演的影迷到拍電影、製作電影的影人,她實現了影迷到影人的「轉正」。一位資深影迷的自我蛻變2011年藤井樹在上海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觀影團。
  •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一個女性的兩個自我:七月與安生2000年,我大三,21歲,讀到安妮寶貝剛出版的第一部當紅小說集《告別薇安》,觸動最深的就是其中的《七月與安生》。安生,原生家庭破碎冰冷,學業很差,性格桀驁、敏銳、叛逆,被公認為是「不健康的頹廢」,而七月,原生家庭溫暖幸福,學業優異,性格平和、寧靜、寬厚,被公認為是「溫良恭儉讓的乖乖女」。但兩個生活和性情迥異的少女卻互相吸引,情深意長。然而,安生默默愛上了七月的男朋友家明,因為家明溫厚、淳樸,「能夠讓所有的喧囂都失去聲音」,家明雖然喜歡七月的溫柔賢惠,卻也被安生的特立獨行所吸引。
  • 《七月與安生》,七月不安生
    甚至連安生都發出內心的疑問:你是不是經常在家看這個東西?電影裡安生是一個沒有父母陪伴,家裡窮困潦倒的背景。所以才會很羨慕七月。沈月在陳都靈的演技下,居然變成了自然的那一個。而且前後邏輯也很混亂,安生一個道明寺富二代,為什麼很努力卻達到不了七月的百分之一。
  • 黑暗版《七月與安生》,請一定不要錯過!
    2016年的《七月與安生》以一個交換人生的雙女主故事收穫了強大的口碑,金馬獎的雙黃蛋更是成為了一時的佳話。
  • 《七月與安生》關於友情與愛情的一些思考
    沒有人長輩在安生成長的道路上給她指導,所以導致她沒有自己的人生觀,愛情觀。如果安生有自己的人生觀,不會為了一個又一個的男人而受傷,有正確的愛情觀也不會去招惹已經結婚的男人。還有「混吃混喝的本事,」人生的價值不是在於自由自在的玩,而是在於可以如何自由自在的玩。沒有錢到處流浪,或者依附一個男人混吃混喝,這跟乞丐有什麼分別?
  • 《伊莉莎白》:女性成長寓言,基於電影風格與歷史邏輯的角色塑造
    謝加·凱普爾:現代視角下的女性成長寓言01.四個典型男性角色:性別與權力不同於傳統的宮廷片注重對歷史的戲劇性還原,《伊莉莎白》的導演謝加·凱普爾作為印度人儘管受到英文化的影響,但卻不同於英國電影人再現都鐸王朝時的刻板與僵化
  • 你有看懂電影《七月與安生》嗎
    《七月與安生》你有看懂《七月與安生》嗎?我覺得我沒有看懂,我的觀後感是,這是一部介紹友情,愛情的劇,總體感覺有點淡淡的傷感。後來七月變成了安生的樣子,安生變成了七月的樣子,體驗彼此的生活方式。七月的去世,最傷心的是安生,看到安生的崩潰。後來安生以七月的筆名寫下了《七月與安生》,所有人都以為是七月寫的,就連蘇家明也以為是。安生為什麼會以七月的筆名去寫呢?因為七月擅長寫作?把自己當成了七月?是為了紀念七月?或者為了紀念彼此的友情,分享給大家。
  •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兩個女孩的友情與人生,家與遠方
    七月看見那個披著頭髮雙眼靈動的少女,像極了被七月壓抑在靈魂深處那個活潑又叛逆的自己;而因家庭變故而不得不提早成長起來的安生,最渴望的不過是一個溫暖的家庭和安定的生活。自相識起,七月與安生就一起洗澡,一起睡覺,一起養小松鼠,一起談論少女情懷的小秘密, 把對方當成彼此最重要的人。直到後來家明的出現,打亂了兩人的原本平靜的生活。電影裡的家明與安生一見鍾情,然而七月已經默默喜歡家明很久了。
  • 重溫《七月與安生》,周冬雨的影后起點
    電影《七月與安生》講的是一個雙生花的故事。一個表面溫和,一個表面叛逆;一個內向保守,一個外放熱烈;其實她們都是對方的影子,在對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渴望卻不得的那一部分。因為心靈的殘缺而相吸,因為愛上相同的一個人而相斥。
  • 《七月與安生》,訴說青春的美好與感慨
    七月與安生從踏入中學校門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她們以為會永遠陪伴在彼此的生命裡,然而青春的陣痛帶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對同一個男生的愛——18歲那年,她們遇見了蘇家明,至此,成長的大幕轟然打開。鏡頭是畫面的語言,同時也是在視聽語言中有著重要的表現。
  • 《七月與安生》的劇情反轉,也反轉了它的口碑
    如果說安妮寶貝的小說不過是當代中產階級女性矯作的青春懷想,那麼,影片則大牴觸及到一些更深層次的關乎當代女性的自我寓言,進入導演有意致敬的巖井俊二《情書》所代表的「青春殘酷物語」序列。在張愛玲的超前批判下,紅/白玫瑰乃男性中心視角所構建的二元對立項,一旦崩塌則反過來衝擊男性主體的身份確認和自我認同,佟振保最終被紅白玫瑰雙雙離棄,並因二者身份突然反轉,陷入再無從辨識他者(紅/白女性類型)的恐慌,進而迷失墮落。
  •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一個演出了叛逆但骨子裡特嚮往愛的安生,一個變成了看似乖巧但骨子裡總是不安分的七月。兩個人的搭配,妙。但劇版失敗在哪?很簡單,貨不對版。這樣的作品,翻拍成電視劇不沾光。1首先,編劇拒絕了去擴充七月和安生相處的細節,深挖她們成長與陪伴的故事。
  • 影片《七月與安生》,你們是怎麼看待的,來看一下吧
    本文章由【福字看娛樂】獨家發布,歡迎小夥伴們來閱讀~今天帶給大家的電影是《七月與安生》,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七月與安生》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在一眾無病呻吟的同類題材影片中脫穎而出,兩個女主人公的設置點明了人物之間強烈的情感共鳴與命運糾葛;青春的迷茫、多元在七月與安生兩人相互的豔羨、嚮往中展開。
  • 【搶票047期】看《七月與安生》,感悟閨蜜間的微妙感情.
    1元錢看電影1元眾籌看《七月與安生》【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參與眾籌】七月(馬思純飾)與安生(周冬雨飾)從踏入中學校門的那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她們以為會永遠陪伴在彼此的生命裡,然而青春的陣痛帶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對同一個男生的愛——18歲那年,她們遇見了蘇家明,至此,成長的大幕轟然打開……
  • 那久違的《七月與安生》,依然滾燙
    如果,用荷韻悠揚、驕陽似火來形容七月。那麼,我會忍不住重溫《七月與安生》。曾經荷韻悠揚的七月,曾經驕陽似火的安生,曾經坦誠相見的七月與安生,在愛情面前這對勝似姐妹的閨蜜都變了模樣。七月,由愛生恨。它不分先來後到,不需時間積累,它不看你的出身,也不看你是否優秀。七月,自從和安生分享她愛的人的名字,家明。愛情就已經分享啦。從酒吧家明看安生的眼神,從山上安生和家明的對話,從安生離開時脖子上掛著家明送的項鍊。七月,她恨了。一、七月恨安生。七月太了解安生,安生內心很脆弱,她用她火一樣的熱情來掩藏她內心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