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吳清源出生於福建吳家,吳家當時是福建四大家族之一,家族赫赫揚揚百載,出過很多朝廷重臣,實務為經營鹽業買賣,生意遠涉臺灣等地。
吳清源出生時,正直中國南部洪水肆虐,洪水直侵入產房,母親就在床上鋪了張八仙桌生下了他。取名為泉,字清遠,都與水有著極深厚的緣分。
雖說在福建出生,但吳清遠並沒有任何在福建生活的記憶,出生後僅100天,清政府就垮了臺,民間淪為亂世。吳家各支均分了家產,由父親帶領,一家人前往北京生活。
當時北京的局勢也並不平穩,一家人在北京,基本靠變賣家產度日,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從沒有過鬆懈。
採取的教育方式仍延續舊式的私塾制,延請家庭教師在家中教授,從簡單的《三字經》《千字文》開始,讀到四書、五經、《古文選》《左傳》…都要求背誦全文。沒有休息日,常常要學習到深夜12:00。
政局的動蕩,令父親漸生退隱之心,開始潛心悟道。同時,父親也更清醒的意識到,在這個看不到未來的動蕩年代裡,學習傳統教育毫無出路。
他辭去了傳統教師,改而聘請英語、數學等學科的老師。教育方式由傳統到現代文明的轉變,也間接預示著吳清源作為棋士的身份東渡日本。
說到吳清源學習圍棋的經歷,還要談到他的父親。年輕時,父親曾留學日本,歸國時帶回了大量的圍棋書刊和棋譜。自己也是個棋迷。
在家賦閒的日子裡,自己研究棋譜,也教孩子們下圍棋。三個男孩子一起學,但父親很快就發現,小兒子吳清源,顯然更有天分。
再複雜的定式,只要擺過一次就過目不忘。還極具有鑽研的精神,大部頭的圍棋典籍,整日廢寢忘食的單手託著看,把中指都壓彎了也渾然不覺。而且只要一接觸到棋,就能完全沉浸其中,達到忘我。
7歲,由父親啟蒙,將中日棋譜融會貫通。到了9歲,已可以與父親對弈,10歲起,開始由父親帶領,走出家門與各路名家對局。在北京城裡享有盛名,也一度出入於臨時大總統段祺瑞的府邸。
父親去世後,家道益發的艱難。剛開始因為段祺瑞愛才,還能每月領取100元的補助,後來,伴隨著段祺瑞的落馬,這一項家用也就落了空。
一家七口孤兒寡母,生活一時難以為繼。開始奔走於各大棋館,靠獎金和獎品補貼家用。除了變賣家產,家用的基本開支就靠兒子的這一項「流動」收入。
也許是重壓之下,也許是天才的稟賦初露,竟是屢戰屢勝,並由此登上了報紙,也因此被帶到了設在北京的日本人的圍棋俱樂部。正是接下來與日本圍棋手的對弈,從此改寫了吳清源的命運。
1928年,14歲的吳清源,受日本圍棋泰鬥瀨越憲作的邀請,協同母親東渡日本。
當時,吳清遠是「協議」出國,為期兩年,由日本方提供住宿,每月還有200日元的補助,這段時間,主要是用於確認他的能力。
剛到日本,吳清源也只被當做是棋藝有待考證的「中國少年」,在與秀哉名人「讓三子」的對弈中,瀨越憲作曾厲聲呵斥:「如果連讓三子局都輸了,那你就回國吧!」
也因此雖說是兩年的期限,但如果對弈一直輸,那資助就會隨時停止,他也會被隨時遣送回國,母親為此十分的憂心。
但好在吳清源很快就在異國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開局得勝,此後,更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獨創之舉。半年後,瀨越憲作對他的能力已確認無疑,就在自家的宅地上,為他們建起了房子。
他們在日本有了穩定的居所,有了房子就算是有了家,寄居在親戚家的孩子們,也一起被接了過來。到這裡,吳清源日後定居日本,已有了伏筆。
再來看回國內當時的時局,各路軍閥混戰,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亂世之下,容不得一張安寧的棋盤。而且即使作為圍棋的起源國,圍棋在當時也並不受重視。
但作為圍棋引進國的日本,20世紀初,棋壇高手雲集,有專門成立用於圍棋對弈的道場,也會有媒體追蹤報導盛事,並且設有高昂的圍棋對局的酬金。
這一方面解決了吳家的生計之憂,也很大程度的為吳清源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04
真正讓吳清源在日本聲名大噪的,還要屬與有著「不敗之神」稱謂的本因坊秀哉的對弈。
時年吳清源只有19歲,本因坊秀哉已年近60。吳清源在開局便下出了「三三·星·天元」的鬼手,這三手中的任何一手都不符合本因坊的慣例,更是令當時的棋壇輿論一片譁然。
時年,日本所有的棋手和圍棋愛好者都在默默關注這場賽事。吳清源這次對圍棋布局的創新,也可謂是首創,一時讓叱吒棋壇的秀哉都有些招架不住。
比賽才開始沒多久,手執白棋的秀哉就提出了「打卦」,所謂「打卦」是日本舊式的棋規,指的是段位高的一方可以隨時喊停,用於思考和分析良策。
可以看出這場比賽並沒有絕對的公平性。也可以說:秀哉的這次喊停也是被中國青年吳清源給逼停的。
雖然最後,本因坊一門手執各類棋譜想出了妙招,以二目險勝。但吳清源的大名已如雷貫耳,無人不曉。這次走棋,被媒體隆譽為:新布局,驚天下。
但真正開創「吳清源圍棋時代」的,要屬從1939年至1956年年間,吳清源與日本第一流棋士展開的「十番棋」對決。
十番棋也就是下十盤棋,以先勝六局者獲勝,
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吳清源在十番上就從來沒輸過,還把對手一一打至「降格」。
降格就是降低一個段位,此後不單名譽受損,而且失去與對方平等對弈的資格。
我們也可以從側面,簡單了解一下十番棋的殘酷性。
十番棋的第一場是與木谷七段的對弈,道場設置在鎌倉的寺院裡,之後這段對弈的肅殺氣氛,多次被媒體烘託和渲染。
此番對弈持續了三天,二人都殫精竭慮,木谷執黑,第157手落子尋劫,木谷因體力不支,突然鼻血噴湧倒地。
當天的報紙上這樣寫:「他悶悶的躺在地上,但仍然掙扎著憂心戰局...」
在日本棋壇史上,這樣的事不乏其例。
「秀伯與因碩決鬥,秀伯在中途吐血倒下...」 「本因坊秀與因碩二十番局,第一局就耗時整整9天,期間因碩曾兩度吐血...」
而這也是日本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所推崇的棋士精神,專業的棋士,為下棋即使丟掉性命也是死得其所!
我們也可以由此觀測到日本這塊「彈丸之地」,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的原因,一、善於學習,二、賭徒性格。面對突變,就在眾人忙作一團時,此時坐於對面的吳清源,依舊埋頭於棋局,對於身邊發生的一切都毫無察覺。這一段被時局和後人反覆渲染的分分秒秒,也成為了他人棋合一、心無他慮的最好寫照。
吳清源的精神定力,也許要歸功於他的信仰。他曾經由木谷的引薦,結識了西園寺先生。此後每逢比賽當天,先去西園寺先生家裡坐坐成為定例,這讓他心神安寧。
眾所周知,高手對決其實實力上相差無幾,勝敗大半取決於心態,信仰可以幫助吳清源找到精神皈依,也能更好的幫助他調節心神狀態。他在回憶錄中也說過:「圍棋和信仰,對我的人生而言,好比車的兩輪,缺少任何一個都無法讓我在異國他鄉生活下去,我也是依靠信仰,保證了精神的安定..."
此外,自幼深厚的國學素養,也為他提供幫助。他在生病期間,暫時得以離開勝負的世界,又重讀了四書五經、王陽明、程頤、《呂祖全書》,以及一些宗教類書籍。這也培養了他的心性和全局觀。
到此來看,吳清源的成功,一方面源於家庭的悉心栽培,另一方面,源於為自己的才能找到了適宜發展的環境。而後者也正是他遭人詬病的最大原因。
06
吳清源的一生,為致力於世界圍棋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也因為三改國籍,為時人、後人所不齒,文化漢奸、文化走狗的罵聲不絕於耳。即使是現在翻看評論,仍有一眾的出言不遜者。
我們來理一下時間。
1928年,吳清源受邀去了日本;
1936年,為下棋,第一次加入了
日本國籍;他在自傳中說:「作為一個中國人,長期在異國下棋,終有不便...」
1946年,一些在日華僑,包括中華民國駐日的軍部,直接剝奪了吳清源的日本籍;
到了
1949年,吳清源又重新拿到了
中國國籍;1979年,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又重新加入了
日本國籍。吳清源一生皈依於圍棋和信仰,可謂無漏,但就這一點上,總被單獨挖出來貶低和諷刺。
我自己很喜歡老梁的一段解讀:「我們要把吳先生放到那個大時代環境裡去理解他,在異國生活,他首先得考慮自己的生存狀態...
一家子的生計都頂在他頭上,他自己也熱愛下圍棋,而且在當時的中國,也確實沒有更好的施展天地...
我們不如就把他看作一個單純的下棋的人,棋內的世界高不可及,棋以外,他也是個被時代撥弄,有諸多不由己的年輕人...」我們也可以在傳記中,隱隱讀到他的迷惘和苦悶。他被中國人當作日本人唾罵,也在加入日本國籍後,每每中日交戰,日本人敗績,而他又在圍棋賽中取勝時,受到不明的恐嚇和威脅。
我們該怎樣看待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呢?最公正的方式就是客觀的看待,既不過分的吹捧,也不要吹毛求疵,單拿任何一點挑出來講,都不是足夠客觀的態度。讀《不得貪勝》,讀到李昌鎬成為世界第一圍棋高手時,就一直很好奇,他是否曾與吳清源有過交鋒?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吳清源的伯樂瀨越憲作,是韓國圍棋手李昌鎬師父的師父,也就是他的師祖。
兩人相差了60歲,但60多歲還在棋壇上活躍的人比比皆是。看完書後才知道,吳清源在47歲時不幸遭遇了車禍,並且因為醫治不當,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不得不提前結束了棋壇生涯...
李昌鎬不說自己是天才,我們也的確看到了他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但吳清源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不世之才」了。
完全是自學成才,在初到日本的三年裡,一直在通過下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居所也一直遠離東京,也常常是獨自一人鑽研圍棋。
李昌鎬的制勝法寶是精於計算,但吳清源會認為,沉迷於計算會失掉大局觀,從不陷入長考。
李昌鎬會在比賽結束後,通過一遍遍的「復盤」來總結得失,吳清源從不在乎對方的棋風,他只追求自己的平衡。
如果說李昌鎬是通過努力把圍棋變成了一項精湛的技藝,那吳清源他自己就是棋。
這是天才之舉。與他的天份、早年中西合璧的教育,以及信仰所帶來的心流體驗都密不可分。也許,這些都很難模仿,那我們可以從吳清源身上學習什麼呢?
專注!
聶衛平在老人的紀念會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講到一件事。
一次他去日本做同行交流,卻不談圍棋談橋牌,他也是「橋牌迷」。吳清源老人,在走過他身邊時,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搏二兔而不得一兔。」
意思是:想同時抓倆兔子,最後可能一個都得不到。聶衛平說:當初我如果聽了吳清源老師的話,我的圍棋成就說不定會更高...
而吳清源,正是用一生把圍棋當作了唯一的兔子。
文|Lisa讀書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