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獨秀便是獨山,指的就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獨山縣,在這裡有這麼一句話,「天天有酸吃,神仙也不怕」,可見獨山人對酸的真愛。
酸是人們製作菜餚不可缺少的味道。味道調查員在獨山縣要找的第一種酸叫臭酸,聽說它的味道是本地人很喜歡,外地人卻難以接受。
味道調查員拜訪了當地製作臭酸高手李大姐,李大姐介紹她因為從小喜歡吃臭酸而學習了如何製作臭酸的手藝,經過多年積累,慢慢地掌握製作臭酸的技巧。
李大姐給味道調查員展示她收藏的寶貝是用黃色罈子裝的臭酸。它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罈子一開,撲鼻臭味,乍聞是股千年老酸菜的味道,也讓人忍不住揮手扇去這股臭味。
李大姐請味道調查員品嘗其味道,原來臭酸口感不苦不臭,還有股清香。墨綠色的臭酸已經完全看不出來它的本來面目,它到底是什麼做的?
李大姐介紹臭酸原料就在她的花園裡,原來是鳳仙花,是種可以用來染指甲的植物。
這麼臭的酸,竟然是這麼香的花製成的。
第一步:取新鮮鳳仙花杆若干,清洗乾淨,晾乾水分,細細切碎,裝進罈子裡,用四層紗布蓋緊壇口,防止蚊蟲。10天後,鳳仙花完成第一輪變身,變成了墨綠色乳狀物;第二步:還需其他食材來助力,放入木姜子;第三步:將麥子炒成金燦燦,熱騰騰的麥粒,趁熱倒進罈子,不停攪拌,完成整個製作過程。在獨山縣有臭酸登場的餐桌,絕對是最具特色風味的飯局,大廚們用臭酸做排骨,做魚,甚至是簡單用火刨辣椒,蔥花,蒜瓣和臭酸一起涼拌,都是獨山人舌尖上的致愛。
而制酸高手李大姐喜歡用臭酸製作肥腸。濃烈臭酸加上肥腸,真是重口味的組合。大腸洗淨,切成寸段,根據個人喜好加入時令蔬菜和新鮮豆腐進行燉煮,煮臭酸發出味道,會比罈子裡的味道更加濃烈。煮好這道菜後,李大姐找來左鄰右舍來品嘗這道菜,俗話說得好:「臭」味相投,大家一起吃,一鍋臭酸,和睦了鄰裡,豐富了餐桌,詮釋了獨山特有的人情之味。
在獨山縣除了臭酸,還有蝦酸,味道調查員又拜訪了另一位制酸高手夏大姐,夏大姐介紹蝦酸製作過程很複雜,細品蝦酸卻沒有本來的腥味,只有醬香味。
到底是添加了什麼秘方呢?味道調查員跟隨夏大姐,從收集原材料開始探秘,先去河塘打撈蝦子,選蝦子時要挑選晶瑩剔透的小蝦子,因為好蝦子容易發酵。河塘裡小蝦得到河水的充分滋養,長得小巧玲瓏,通體剔透,只有這樣小蝦才是製作蝦酸最佳材料。
光有蝦還不夠,還要辣椒來助力。曬乾的辣椒比較香,辣椒洗淨,晾乾水分,剪成段,再炒香炒脆,還要用石頭舂。恰如獨山人的性格,就像辣椒一樣爽快。夏大姐的手藝是跟媽媽學的,製作蝦酸中最關鍵的步驟就是蒸米酒,它就是製作一壇好蝦酸的秘密所在。這個步驟需要媽媽把關,好的甜米酒不僅可以中和蝦酸的酸味,更能促進發酵,提升蝦酸的香味,由糯米變成甜米酒,需要2到3天發酵時間。
第一步:500克河蝦,100克甜米酒,50克鹽,裝入罈子裡密封發酵半年,半年後小河蝦變成蝦茸,顏色也從透明色變粉紅色;第二步:繼續向罈子裡加料,放入辣椒,比例是1:1,再次封壇,存放半年。
存放的時間越長,蝦酸的味道就越濃鬱,用它製作菜餚更加美味。夏大姐親自下廚用蝦酸製作了一道蝦酸牛肉請味道調查員品嘗,味道調查員在細細品嘗這道菜的時候,內心也深刻領悟到蝦酸的味道就是全家人幸福生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