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知識與良知、學術話語、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經濟走勢、醫患糾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鮑鵬山:知識就是力量 良知更是方向】
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鮑鵬山認為,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專心致志、興高採烈、興趣盎然地用瑣碎的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一個人在知識的試卷上可以犯錯,甚至不止一次犯錯、一輩子犯錯,我們到老了都是無知的。但是在良知問題上,可能犯一次錯,我們就萬劫不復了。所以,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事實判斷,我們做不到什麼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價值判斷力,這一點還是應該儘量做到的。今天中國社會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判斷力。中國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文化素養。知識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摘編自《解放日報》
【韓璞庚:中國學術話語必須從自在走向自為】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韓璞庚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很多有識之士意識到,不斷強大的國力與國人的實踐經驗,為中華學術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撐。與之相應,在經過100多年的「學徒」生涯以後,中國學術話語必須從自在走向自為,在更高層次上獲得自己的獨立主張,進而為不同文明的對話創造更好的話語條件:第一,面向鮮活的中國現實,進行話語追問與提升;第二,確立中國的核心價值取向,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第三,汲取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豐富中國現代學術話語體系的內容;第四,用國人原創的學術話語,建構中國學術話語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餘斌:投資仍是決定經濟走勢的關鍵因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餘斌指出,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危機後的大調整階段,各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和宏觀政策進一步分化,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總體上全球經濟有望維持低增長態勢。預計2015年我國出口增長7%左右,比上年略有提高;隨著經濟減速和勞動生產率增長放緩,收入增速將有所降低,住房、汽車消費帶動的增長效應也在減弱,居民消費支出呈穩中趨降態勢,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上述兩項走勢相對平穩,對整體經濟運行的影響有限。因此,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仍是決定2015年GDP增速的關鍵變量。
在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中,製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其他行業投資佔比分別為33.5%、26%、22.5%和18%。從2015年發展趨勢看,前三項投資增長都至關重要。此外,服務業、現代農業投資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空間很大,其他行業投資將保持20%左右的增速。綜合測算,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有望達到13%左右,比上年回落2個百分點左右。受此影響,全年GDP增速將呈小幅回落態勢,增長略低於2014年
摘編自《經濟日報》
【遲福林:2020年是我國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的窗口期】2020年是我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的歷史節點。從國際經驗看,由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傳統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是一個國家由工業化中後期走向工業化後期這個特定歷史階段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一個國家成功邁向高收入國家的必由之路。2015年至2020年正是我國由工業化中後期走向工業化後期的關鍵幾年,能否把握經濟轉型升級的大勢作出正確的選擇,不僅關係到短期內的穩增長,而且對實現中長期的公平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摘編自《經濟日報》
【侯懷霞:抑制醫患糾紛「激化」須遠離醫學技術標準】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院長侯懷霞指出,醫鬧」現象已嚴重幹擾醫療機構正常的醫療秩序,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也成為影響和諧穩定的社會熱點之一。醫患糾紛多發的國家很多,但大部分並沒有出現「殺醫、辱醫」等「醫鬧」現象。是什麼原因使「醫鬧」成為我國社會的毒瘤,這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不能和解,不願調解,又不去訴訟,是疑難醫療糾紛案件的現實寫照。以往的糾紛解決途徑多從制度供給的角度,設計了和解、調解與訴訟制度。這說明國家有能力提供這樣的制度。然而,在這些途徑無法解決疑難醫患糾紛時,我們是否可以轉變角度,站在民眾的立場之上,思考民眾需要什麼樣的醫患糾紛解決途徑。這樣,或許可以找出民眾所願意接受的解決途徑。對於理想中的制度,我們可以推斷,它一定是貼近民眾情理標準,適當遠離醫學技術標準的途徑。實踐中出現的醫療調解人民委員會,或許就是這種類型糾紛解決的方式。如果我們堅持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放到醫患糾紛解決方式的優化上,或許我們最終會找到抑制醫患糾紛激化的對策。
摘編自《大眾日報》
【李稻葵:經濟新常態的潛在增長率並不低】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撰文指出,學術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我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是比較低的,有人甚至認為明顯低於7%。實際上,支撐這種觀點的論據經不起推敲。第一,不能簡單地從勞動力總量見頂這一事實推出潛在增長率會大幅下降。第二,不能從目前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下降這一事實推出勞動生產率提高會持續低迷。
除了以上兩個理由還應看到,過去相當長時間我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並不在生產側,而以上分析的勞動力總量以及勞動生產率問題都是生產側的因素。事實上,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側。所以,如果經濟結構調整到位、政策實施到位,我國經濟需求側的潛力將會充分釋放。當需求側潛力釋放的時候,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就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會提高,我國經濟的短板就會得到彌補,增長速度就會上升。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