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璞庚:中國學術話語必須從自在走向自為

2021-02-07 光明思想理論網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知識與良知、學術話語、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經濟走勢、醫患糾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鮑鵬山:知識就是力量 良知更是方向】

  上海開放大學中文系教授鮑鵬山認為,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專心致志、興高採烈、興趣盎然地用瑣碎的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一個人在知識的試卷上可以犯錯,甚至不止一次犯錯、一輩子犯錯,我們到老了都是無知的。但是在良知問題上,可能犯一次錯,我們就萬劫不復了。所以,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事實判斷,我們做不到什麼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價值判斷力,這一點還是應該儘量做到的。今天中國社會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判斷力。中國教育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文化素養。知識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摘編自《解放日報》

  【韓璞庚:中國學術話語必須從自在走向自為】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韓璞庚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很多有識之士意識到,不斷強大的國力與國人的實踐經驗,為中華學術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撐。與之相應,在經過100多年的「學徒」生涯以後,中國學術話語必須從自在走向自為,在更高層次上獲得自己的獨立主張,進而為不同文明的對話創造更好的話語條件:第一,面向鮮活的中國現實,進行話語追問與提升;第二,確立中國的核心價值取向,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第三,汲取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豐富中國現代學術話語體系的內容;第四,用國人原創的學術話語,建構中國學術話語體系。

  摘編自《光明日報》

  【餘斌:投資仍是決定經濟走勢的關鍵因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餘斌指出,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危機後的大調整階段,各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和宏觀政策進一步分化,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總體上全球經濟有望維持低增長態勢。預計2015年我國出口增長7%左右,比上年略有提高;隨著經濟減速和勞動生產率增長放緩,收入增速將有所降低,住房、汽車消費帶動的增長效應也在減弱,居民消費支出呈穩中趨降態勢,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上述兩項走勢相對平穩,對整體經濟運行的影響有限。因此,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仍是決定2015年GDP增速的關鍵變量。

  在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中,製造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其他行業投資佔比分別為33.5%、26%、22.5%和18%。從2015年發展趨勢看,前三項投資增長都至關重要。此外,服務業、現代農業投資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空間很大,其他行業投資將保持20%左右的增速。綜合測算,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有望達到13%左右,比上年回落2個百分點左右。受此影響,全年GDP增速將呈小幅回落態勢,增長略低於2014年

  摘編自《經濟日報》

  【遲福林:2020年是我國由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的窗口期】

  2020年是我國走向服務業大國的歷史節點。從國際經驗看,由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傳統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是一個國家由工業化中後期走向工業化後期這個特定歷史階段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一個國家成功邁向高收入國家的必由之路。2015年至2020年正是我國由工業化中後期走向工業化後期的關鍵幾年,能否把握經濟轉型升級的大勢作出正確的選擇,不僅關係到短期內的穩增長,而且對實現中長期的公平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摘編自《經濟日報》

  【侯懷霞:抑制醫患糾紛「激化」須遠離醫學技術標準】

  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院長侯懷霞指出,醫鬧」現象已嚴重幹擾醫療機構正常的醫療秩序,對社會造成惡劣影響,也成為影響和諧穩定的社會熱點之一。醫患糾紛多發的國家很多,但大部分並沒有出現「殺醫、辱醫」等「醫鬧」現象。是什麼原因使「醫鬧」成為我國社會的毒瘤,這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

  不能和解,不願調解,又不去訴訟,是疑難醫療糾紛案件的現實寫照。以往的糾紛解決途徑多從制度供給的角度,設計了和解、調解與訴訟制度。這說明國家有能力提供這樣的制度。然而,在這些途徑無法解決疑難醫患糾紛時,我們是否可以轉變角度,站在民眾的立場之上,思考民眾需要什麼樣的醫患糾紛解決途徑。這樣,或許可以找出民眾所願意接受的解決途徑。對於理想中的制度,我們可以推斷,它一定是貼近民眾情理標準,適當遠離醫學技術標準的途徑。實踐中出現的醫療調解人民委員會,或許就是這種類型糾紛解決的方式。如果我們堅持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放到醫患糾紛解決方式的優化上,或許我們最終會找到抑制醫患糾紛激化的對策。

  摘編自《大眾日報》

  【李稻葵:經濟新常態的潛在增長率並不低】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撰文指出,學術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我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是比較低的,有人甚至認為明顯低於7%。實際上,支撐這種觀點的論據經不起推敲。第一,不能簡單地從勞動力總量見頂這一事實推出潛在增長率會大幅下降。第二,不能從目前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下降這一事實推出勞動生產率提高會持續低迷。

  除了以上兩個理由還應看到,過去相當長時間我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並不在生產側,而以上分析的勞動力總量以及勞動生產率問題都是生產側的因素。事實上,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側。所以,如果經濟結構調整到位、政策實施到位,我國經濟需求側的潛力將會充分釋放。當需求側潛力釋放的時候,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就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會提高,我國經濟的短板就會得到彌補,增長速度就會上升。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

相關焦點

  • 逝者|「隨遇而安,自在自為」:56歲歷史學者任放故去
    受訪者供圖「隨遇而安,自在自為。」至今,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賈勇仍將導師任放的這句話放在電腦桌面上,用來提醒自己。9月16日凌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任放因癌症逝世,享年56歲。生命的最後時刻,家人、朋友、學生在任放身旁陪伴著他,兒子陶陶握著他的手,一直在叫爸爸。任放向兒子點了點頭,安詳離去。任放從確診到去世只有三個多月。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11月18至19日,「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在福建師範大學召開。活動由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期刊主辦,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話語傳播與國別區域研究團隊」承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
    ;強調中國話語體系的支撐基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強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條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強調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立足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以我國實際為研究出發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強調要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在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敢於發聲亮劍
  • 學術全球化時代如何推進中國世界史研究
    西方的學術體系包括哪些要素?評價學術的標準是什麼?西方的話語體系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進行有效傳播的?這意味著在構建三大體系的同時,我們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反觀西方學科體系的發展路徑,既要了解其形成過程,又要了解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應答什麼樣的問題中不斷豐富、不斷拓展、不斷走向世界。
  • 中國要走向世界必須把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建設內容
    大國崛起是文明的崛起,文明的內核是核心價值觀,一國的文化、文明能否支撐其走向世界,關鍵在於價值觀是否先進,是否足以引領其走向世界。目前,中國發展很快,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可否認,我們文化發展相對滯後,文化軟實力影響力有限,在短期內難以真正影響世界。因而,中國走向世界必須把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個重要的建設內容。
  • 吳曉明:不擺脫學徒狀態,中國學術沒有出路
    事實上,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正是伴隨著這樣的「學徒狀態」,中國的學術開展出一個史無前例的和內容豐富的對外學習過程,這一進程是如此地波瀾壯闊和成果豐碩,以至於我們必須對它的積極意義作出高度的評價:它構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重要的內容。雖說中國學術的「學徒狀態」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是必然的和有積極意義的,但它在性質上卻總意味著缺乏根基的不成熟性。
  • 搞學術必須知道的25個學術網站
    from:@青楊學姐上期的內容我們推薦了非常實用的 36 款研究生必須知道的科研軟體,涵蓋了科研學習的各個方面。這期內容介紹科研人員必須知道的學術網站,解決你不想下載軟體的心理,輕鬆上網,線上科研!中國知網,幾乎大學生都知道的文獻查閱網站,自己的學校一般都有這個資料庫。
  • 新時代呼喚學術期刊新作為
    當今時代是學術大融合的時代,故步自封搞學術必然會阻礙學術的傳播、交流與創新。學術研究新思維是在借鑑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表明「學術態度」。
  • 知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20年榜單
    自2012年起,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每年聯合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通過對2萬餘種國際學術期刊引文大數據的挖掘,分析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引證情況,目的是客觀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話語實情。
  • 青年要呼嘯著走向田野,求真是與「怪獸」作戰的過程
    ,兼容並包並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引導國人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是一個複雜的文化難題。因此,中國青年學者要深度闡述好「中國經驗」、「中國故事」,讓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成為文化自信的內在根源,在全球異文化的衝擊下讓中國文化獲得應有的話語地位,讓世界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的本地性表達。
  • 【學術】中國傳媒大學首屆博士生創新論壇成功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教授在「實踐唯物主義與中國特色新聞研究」演講中,將「新聞」看成一種人類構建世界的主體實踐,她認為,當下新聞學研究要從「文本中」的新聞走向「實踐中」的新聞,要從新聞傳播活動的物質性、過程性和能動性出發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的第一位發言人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博導、國家語委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語言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周建設教授,他的發言題目是《智能敘事與模式識別》,從人工智慧的智能敘事路徑,考察技術與敘事相結合的關係,由此拓展到人工智慧極為廣闊的應用領域,而智能寫作系統則是寫作領域發生的一場深刻革命。
  •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
    自2012年起,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每年聯合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通過2萬餘種國際學術期刊的文獻引文大數據挖掘來分析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被引證情況,目的是為了客觀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話語實情。
  • 教育學研究需要更富有學術「思想」
    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則無條件強調「自組織」「反邏輯」,走向極端的「反理性主義」。凱洛夫教育理論則以「教育的階級性」「教師的絕對領導作用」等觀念為標榜,過於張揚「社會本位」理念,以致教師中心主義的「塑造思維」經常泛濫。因此,研究者需要走出「他者」的思想陰影。學術研究缺少「思想」內涵,恰如丟失靈魂的空殼人。具體表現為:一是批判力缺乏。
  • ...的學術重鎮與研究中心 |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院...
    他高度肯定了創設該研究院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同時,也對研究院的後續工作方向及目標重點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儘早建成國內頂尖、國際知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平臺,為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體系做出貢獻;二、立足經濟思想史、經濟史和政治經濟學等優勢學科,強化自身特色,鍛造學術精品;三、立足中國實踐,闡釋中國道路,總結中國經驗,儘早推出一批中國經濟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的標誌性概念、成果和代表性人物
  • ...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研討會舉行 聚焦中國特色...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視頻研討會12月19日舉行,主會場設在天津。來自國內有關人權研究機構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圍繞中國人權理論、人權表達、人權道路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學術規範拒斥情緒表達
    近日,一篇學術論文的標題「出圈」了。《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刊發了韓東屏教授的一篇文章,標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引發社會關注。  「很爛」,本是一個含有情緒化的口語表達,卻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學術期刊、學術論文中,怎麼看都有些違和。
  • 學術活動預告|2020中國電影學新銳學者論壇即將召開
    近些年來,北京電影學院在中國電影研究方面推出了諸多富有成效的舉措, 除多次申領到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也積極加強與國際學術動態的交流合作,曾組織召開了多次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如「中國藝術傳統與當代中國電影的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電影與中國電影研究」 學術論壇、「電影學理論大師課:湯姆•甘寧系列講座」、中國電影學新銳學者論壇等。
  • 「中國之治與政治學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成功舉行
    熊易寒教授首先向與會學者和中國政治學會青委會表達了感謝之情,同時期待本次研討會能夠打破學科藩籬和專業壁壘,促進政治學、國際關係和公共管理之間的學術對話與交流討論,共同推進中國政治學研究的創新發展。樊鵬研究員在致辭中談到本次研討會是中國政治學會青委會成立後首次同高校合作舉辦的青年學術論壇,未來將繼續推動學術共同體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動,努力通過科研組織力的提升來促進科研生產力和學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