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宗由五代時期韶州雲門寺的文偃創立。文偃初參道蹤禪師(黃璧希運弟子),後參雪峰義存,受印可。義存卒後,再參韶州靈樹如敏(百丈懷海弟子大安的門徒),被二十年不設首座的如敏任命為首座。
也正由於文堰先後參訪過這兩家不同禪宗門派,他創立的雲門宗的思想和風格同時兼容了南嶽、馬祖一系和青原、石頭一系的特點。文偃嗣法弟子很多,以下著重介紹一下佛教雲門宗三大高僧:雪竇重顯、天衣義懷、佛日契嵩。
01雪竇重顯
重顯(公元980-1052年),俗姓李,遂州人。二十歲左右時父母俱亡,於是在成都普安院從僧仁銑出家,後參謁臨濟下五世蘊聰(公元965-1032年),居留三年,機緣不契,蘊聰勸他參訪雲門下二世光祚,參學五年,盡得其法。
有一天晚上,他向光祚問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過?「光養兩次以拂子擊之,遂「豁然開悟」。此後又遊歷各地,於宋仁宗天聖元主持明州雪竇山資聖寺,長達二十九年。
重顯主持資聖寺之後,實行禪寺儀軌,重整寺眾參禪修行和生活規範,並且清理周圍環境,使寺院面貌發生重大變化。其時「宗風大振,天下龍蝠風逸衲子爭集,號雲門中興」。
重顯於宋仁宗皇佑四年去世,弟子很多,《雪竇塔銘》謂有一百五十人,以天衣義懷為上首。
在歷史上,雪竇重顯被認為是宋代雲門宗的一個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人物,他的法系從其弟子天衣義懷之後流布於大江南北,其中不少神師應請到京城的皇家、外成寺院傳法,推動了神宗在宋代的傳播。
重顯的《頌古百則》不僅是禪法著作,也屬於文學作品此外,他還著有《泉集》、《祖英集》、《頌古集》、《括古集》、《洞庭(峰)語錄》等八書。
02天衣義懷
義懷,俗姓陳,溫州樂清人,出家後先後參謁荊州金鑾寺善禪師、汝州葉縣廣教院、臨濟宗歸省禪師,均未契悟。後東遊至蘇州翠峰寺參謁雲門宗重顯禪師多次入室參問,皆不被印可。
他便在寺院承做炊事擔水等雜務,一日擔水,扁擔忽折,由此得悟,作偈目:「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頭獨足立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重顯看到此偈,拍案稱善。
受重顯印可後,義懷先後在無為鐵佛寺、舒州投子山寺、越州天衣寺等寺院擔任主持。他主張禪淨一致、禪教融合,門庭十分興盛,得法弟子有八十餘人。
重要法嗣有慧林宗本、法雲法秀等。天衣義懷是雲門宗在北宋時期達到極盛局面的最重要人物,雲門宗至義懷之時迅速興盛。
03佛日契嵩
契嵩,其俗家姓李,字仲靈,自號寂子、潛子,藤州鐔津人,為雲門宗第五代。因晚年居於錢塘佛日山而稱「佛日契嵩。」
他七歲出家,十三歲剃度,十四歲受具足戒,十九歲始遊方參學,十餘年間遍參南方各地名師,後在雲門下三世洞山曉聰門下得悟。據載,契嵩每夜頂觀音菩薩之相併念誦其號十萬遍,常年堅持廣讀佛教經典,也鑽研世間儒道經史著作。
宋仁宗皇佑年間,他作《原教》一文,以佛教五戒十善會通儒家五常,以抗歐陽修、石介等宗韓愈排佛之說。慶曆年間至杭州靈隱寺,潛心著述,「以文鳴道於天下」,撰定《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論》、《傳法正宗定祖圖》與《輔教編》上進仁宗皇帝。
仁宗「覽之加嘆,付傳法院編次入藏。下詔褒寵,賜號明教。宰相韓琦、大參歐陽修皆延見而尊禮之」。仁宗令契嵩留住京城,但契嵩仍然不久就回了南方,住錢塘佛日禪院。
契嵩主張三教融合,調和儒佛兩家關係,要求將儒家倫理置於佛教成律之上,並作了理論闡發。對於排佛者,他頑強護教,「遇士大夫之惡佛者,無不懇懇為言之,由是排者浸止」。
此外,其著編為《嘉佑集》、《治平集》百餘卷,六十餘萬字。契嵩死後,有《鐔津文集》二十卷行世。他是雲門宗史上最著名的禪僧。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隨後還會繼續為大家分享更多相關內容,喜歡的朋友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