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兩岸風雲簡史:港珠澳大橋背後的地方政府博弈

2021-01-10 網易

  

  【本文節選自《誰是中國城市領跑者》,作者:黃漢城,經東方出版社授權在網易新聞平臺發布,歡迎關注,禁止隨意轉載】

  珠江口,直徑範圍不過一百多公裡。

  在這片狹小的土地上,分布著一個副省級城市,一個計劃單列市,兩個經濟特區,兩個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別行政區。

  不同城市的勢力範圍犬牙交錯,這種多頭格局,註定了珠三角的區域競爭,極為錯綜複雜。

  各大港口都在爭奪國際航運中心寶座,幾個機場輪流爭搶貨運客流,廣深港在資本市場上爭奪金融中心地位……

  過去四十年的歷史進程裡,珠江兩岸風起雲湧,各城市相互間的利益博弈就一直沒有停息過。最為典型的,莫過於幾座跨海大橋。

  獻禮香港回歸的虎門大橋,徹底重塑了珠三角的港口格局;全球最高海中大橋的深中通道,到今天為止仍是廣州的一塊心病;耗資上千億的港珠澳大橋,宣告了香港的勝利,也給深圳留下了一段不虞的回憶。

  這幾座大橋的命運浮沉,似乎也預示著正在規劃研究的「深珠通道」會充滿很多的故事。

  廣州如鯁在喉

  2019年下半年,衝刺「全球城市」的深圳,啟動了深珠通道規劃研究,初步將深珠通道規劃為公鐵兩用通道,採用西橋東隧方式敷設。

  醞釀多年的深珠通道,終於吹響了第一聲響亮的號角。深圳、珠海搶在粵港澳大灣區出臺的風口下,率先謀定一顆重要棋子。不過,它也觸動了很多利益方的心弦。

  比如說廣州。隨著上一條跨海大橋——深中通道的竣工時間越來越近,廣州的焦慮幾乎逼近頂點。

  這座大橋十分宏偉,設計橋面高達90米,相當於30層樓的高度,建成後將是全球最高海中大橋。而且一旦通車,中山到深圳的距離將從目前的2小時縮短為20分鐘。這意味著塌陷多年的珠三角西岸,將一舉進入世界級城市的輻射圈。

  但就是這樣一項足以寫入歷史的超級工程,對廣州來說卻如鯁在喉。自深中通道開始籌劃時起,廣州就極力反對今天這種「東隧西橋」的建設方案。

  在千年商都的眼裡,深中通道有可能會讓廣州付出巨大代價——讓劍指國際航運中心的南沙港徹底淪為內河港。

  2008年,深中通道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當時有關部門提出了好幾種方案:全橋、全隧、東橋西隧、東隧西橋。

  深圳反對東橋西隧和全橋。因為大橋東岸靠近深圳寶安機場,30層樓的高度會對起落的飛機造成幹擾。只要東岸有橋,深圳就認為不適宜。剩下就是全隧和東隧西橋方案。

  廣州內心很排斥「東隧西橋」。雖說在這種方案中,大橋的通航淨空為73.5米,可通航30萬噸級貨櫃輪船,但是廣州認為,隨著船舶大型化趨勢的發展,未來73.5米的通航淨空可能會不夠用,至少無法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

  因此,對於廣州來說,以東隧西橋方式開建的深中通道,就像一根門梁一樣卡在了南沙港的主要出海航道——伶仃航道上。在這方面,羊城可不想重蹈虎門大橋的覆轍。

  1997年6月9日,歷經四年半的日夜奮鬥,耗費兩萬多噸鋼材的虎門大橋正式通車。這是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座特大型懸索橋,主跨度888米,為國內第一長。

  它的出現,使得珠江口兩岸實現了歷史上的首次「握手」,粵港澳三地不再「一水隔天涯」。任國家最高領導人還為此獻上墨寶,大筆一揮題下「虎門大橋」四個字。

  建這座大橋時,每個人都能感覺到身上沉甸甸的壓力。虎門大橋除了是「世界第一跨」,建設難度很大之外,還具有深遠的政治歷史意義。

  一百多年前,這片水域曾經見證中國的衰落。在鴉片戰爭中,大清為了阻止英國艦隊挺進廣州城,在這裡布下兩條攔江木排鐵鏈,試圖鎖住江,還是被「日不落帝國」的槍炮轟開國門。最後中國割地賠償,丟失了香港。

  趕在1997年7月1日前通車,既是送給香港回歸的一份厚禮,也是向全世界發出信號:沉睡的雄獅已經甦醒過來了。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世紀工程,後來卻徹底打亂了廣州的城市發展進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透露,虎門大橋通航淨空設計為60米,當時已是全國最高的通航標準,聲稱可滿足50年船舶大型化的要求。但是沒用多久,它就很有必要拆除,改為隧道。據財新報導,通車約四年後,載重10萬噸以上的貨櫃船便無法通過虎門大橋。

  大橋化身攔路虎,廣州布局在珠江沿岸的番禺、五和、新塘、黃埔、新沙港,通通淪為「內河港」。

  不得已,廣州只好往南推進60公裡,在南沙另建新碼頭。新港口區的野心很大,直接對標東京灣的大阪、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臨海工業園。南沙港是廣州與深圳、香港在貨櫃運輸方面相抗衡的利器,也是廣州衝刺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載體。

  多年來,深圳作為後起之秀,一直在步步緊追。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袁奇峰認為,深圳其實是在廣東省的非廣東城市,本質上是國家布局在廣東的一塊飛地。

  在這場耀眼的雙子星競賽中,廣州天生有些吃虧。作為省會,廣州每產生1元財稅收入,就有0.75元要上繳給中央和廣東省,用來轉移支付,扶持粵東西北的小兄弟。而深圳是計劃單列市,其稅收只需要上繳中央,剩下的幾乎可以全部留存,發展速度肯定要更快。

  所以,南沙港寄託了廣州重新成為「帶頭大哥」的希望,必須舉全市之力支持。後來的南沙港不負眾望,成功躋身世界十大港口,廣州也得以從一個沿江城市變成沿海城市。

  支撐起南沙港的,正是全球最繁忙水道之一的伶仃航道。當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島時,伶仃航道還處於天然狀態,最淺水深約5米,僅可通航5000—7000噸級船舶。

  奔流不息的珠江,每年平均裹挾著8872萬噸泥沙順勢而下,在入海口堆積。為了打通這條大動脈,廣州歷任決策者可是花了很多心思。

  自打虎門大橋完工後,廣州就開始砸下巨資,實施出海航道一、二、三期工程和航道拓寬工程,將航道一步步浚深至17米,滿足5萬噸級船舶雙向通航,全天候通航15萬噸級貨櫃船。

  作為南沙港的生命線,伶仃航道也是千年商都的生命線,廣州斷然不會讓它受阻。哪怕只是一種可能性。

  濃濃火藥味

  廣州是左右為難啊。珠江灣口,深中通道全長24公裡,其中海底隧道7.1公裡,橋梁16.9公裡。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7.1公裡的海底隧道足夠寬了吧,南沙港的超級巨輪完全可以繞行此處,根本就不存在「卡脖子」的問題嘛。

  實際上,海底隧道所穿過的礬石水道,地質為巖石,水深也遠遠不夠,平常也就通行1萬噸級以下輪船,20萬噸以上的超級巨輪根本就走不了。

  既然東邊行不通,那把西邊的橋面拔高一下可以嗎?不就多費幾噸鋼材嘛。這種想法,則完全忽視了對大橋的抗風性要求。

  珠江口瀕臨南海,且不說這裡頻發颱風,單是平常主要刮的南北風也夠令人頭痛的。因為橋梁是東西走向,越往高處,橫風的威力就越大。專家認為,73.5米的通航淨高已逼近極限,如果再高,可能會對行駛的汽車造成安全隱患。

  作為超級巨輪進出南沙港的必行之道,伶仃航道對廣州來說,宛如懸崖邊上的一座獨木橋。

  廣州一直擔心,萬一以後哪天,貨櫃船型大到通不過深中通道,南沙港可能就「廢」了。

  財新報導稱,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預測到2060年,2.2萬—2.8萬TEU的貨櫃船將成為主流船型,而且船舶還會繼續向3萬TEU船型發展。3萬TEU 貨櫃船空載時,水線以上高度將達74.8米,這已突破73.5米的高度限制。

  所以,在深中通道徵求意見階段,廣州就提出南沙的發展可能會受到「東隧西橋」的制約。由於廣州的「不妥協」,深中通道自2008年啟動規劃研究後,一直處於反覆論證中。

  等到2014年,深圳和中山終於坐不住了。當年8月,來自深圳和中山的多位全國、省人大代表聚在一起討論,會上充滿了濃濃的火藥味。1

  「廣州作為老大哥,要有大哥的風範……」

  「一定要從全局出發。而不是因為一個城市的阻礙,就把這麼一個利國利民、利於粵東粵西發展的項目擱置這麼長時間,應該引起有關城市的警醒,真的不要成為歷史的罪人。」

  「建議幾個地方的人大代表也可以通過省人大,直接約談廣州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

  ……

  關於深中通道的博弈過程,外界很難全部知曉。不過從媒體流傳出來的隻言片語,已足見其激烈。

  2015年12月,深中通道項目工程可行性報告終於獲得了國家發改委批覆,項目一錘定音,明確採用東隧西橋方案。而通航淨高,從73.5米提升至76.5米。

  廣東省發改委後來也公開在官網上回應說,深中通道採用東隧西橋方案,是國家和廣東省經過長達14年充分研究論證作出的科學審慎決策,得到了國內外權威機構和專家的認可。深中通道的通航安全影響經過了國家權威機構的論證,伶仃航道採用的通航淨高(76.5米) 為世界橋梁之最,充分考慮了廣州港所有代表船型的通航需求,充分考慮了未來船舶大型化的發展需求,充分考慮了特種工程船舶及海工裝備進出需求,能夠滿足廣州南沙港航運發展的需要。

  

  無法阻擋的宿命?

  其實,縱觀過去四十年的歷史進程,珠江兩岸的利益博弈,從來就沒有停息過。

  1983年,香港基建大王胡應湘提出伶仃洋大橋計劃,連接香港跟珠海。珠海對此非常支持。1989年,珠海舉辦春節外商聯誼茶話會,趁機放出這一顆大「衛星」,各界譁然。

  首先跳腳的是澳門。因為這個計劃撇開了澳門,一旦建成,澳門勢必會被邊緣化。於是,博彩中心連同北京某高校做了一個反對報告,上報給中央。

  香港則很冷淡,認為按照內地的發展水平,大橋至少要等到「20年以後才有需求」。

  伶仃洋大橋計劃就此擱置。

  轉眼到了2002年,珠三角騰飛為世界工廠。為了將珠江兩岸的高速公路貫通起來,廣東準備修建深圳到珠海的隧道。香港大吃一驚,假如先建了這座通道,香港就會被邊緣化。這才如夢方醒,積極推進。

  特首董建華造訪中央,陳述建橋的必要性,得到中央支持。隨後,伶仃洋大橋改名港珠澳大橋,一段曠日持久的橋型之爭就此拉開序幕。內地推崇「雙 Y」方案,用一座大橋將兩個經濟特區和兩個特別行政區連起來,珠海澳門對深圳香港。但是香港看著昔日的小漁村崛起,有點酸溜溜。

  20世紀胡應湘剛提出伶仃洋大橋計劃時,香港的葵湧港幾乎壟斷了內地的全部出口貿易。現在,深圳的鹽田港正以每年50% 的速度增長,大有爭搶中國南方物流老大的勢頭。如果建成「雙Y」,珠三角西部及粵西地區的出口貨物就會分流到深圳,挑戰香港轉口港的地位。

  於是,香港力推「單Y」方案,將深圳排除在外。幾方爭執不下,決定權交到了中央。為照顧香港利益,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雙Y」方案被否。

  廣東也只能顧全大局了。畢竟,香港可是全世界觀察「一國兩制」的窗口,香港的命運走向,關係著全球對「一國兩制」的評價和判定。

  就這樣,從設計到完工,港珠澳大橋歷時14年才得以出世。不過,由於缺乏深圳這個民用汽車保有量300多萬輛的一線城市,這座耗資1100億元的大橋,面臨著「餵不飽」的巨大尷尬。設計壽命120年的港珠澳大橋,可能要很久很久才能收回成本。

  具有宿命意味的是,儘管香港在單雙Y 方案的角逐中大獲全勝,但它仍無法阻擋深圳的趕超。

  2018年,也就是港珠澳大橋通車的那一年,深圳GDP一舉超越香港。後者「傲嬌」了大半個世紀的歷史,宣告終結。

  追溯起來,作為超級聯繫人的香港,還是因廣州而生的。

  1842年,對於其中國「基地」選在哪兒英國人心中其實有兩個選項,一個是香港,一個是舟山,兩個地方都有成為港口城市和遠東貿易跳板的潛力。選擇香港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中它靠近當時中國「一口通商」的廣州城,區位優勢明顯。

  過去兩千多年,廣州一直是華南地區的中心。它以帶頭大哥的身份,俯視兩岸潮起潮落。

  但今天的歷史我們都看到了,廣州派生了香港,香港又派生了經濟特區深圳。最後,深圳超越了廣州與香港,並從幾個一線城市當中脫穎而出,被選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示範區。

  未來,深圳將代表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承載國家意志的「全球城市」。歷史真是充滿了戲劇性。

  不同制度疊床架屋

  放眼世界經濟史,一條大江大河的出海口上,能夠同時集聚幾個實力相仿的超級城市,是非常罕見甚至可以說是不曾有過的。

  在這裡,全球前十大港口就佔了三個,全球前二十大機場就佔了兩個,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就有兩個……

  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龍頭,也就沒有絕對的上與下,誰都可以為自己的利益說話。

  回想21世紀初,上海也曾受到長江攔門沙的拖累。不過,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上海硬生生把浙江省洋山島的管轄權拿了過來,開建洋山深水港。那裡的海域水深可達數十米,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在珠三角則完全不可想像。

  全中國根本找不到第二塊地方跟珠江口一樣,直徑不過一百多公裡的範圍內,分布著一個副省級城市,一個計劃單列市,兩個社會主義的經濟特區,兩個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別行政區,三個省級行政區政府。內地有自己的考核機制,特區有世界目光的牽扯。不同的制度之間疊床架屋,犬牙相制。

  這種極為特殊的格局,註定了珠江兩岸的利益博弈,一定是極為錯綜複雜的。任何一方的訴求,都必須在中央大局與地方利益之間,省份與特區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過去幾座大橋沉沉浮浮的命運,預示了今天的「深珠通道」一定有說不完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漫畫|「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港珠澳大橋有話說
    被外媒冠以「中國奇蹟」之稱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是新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這座凝聚了無數人多年心血的大橋,不僅顏值超高,還工藝精湛、模式創新,實力槓槓的!面對萬眾矚目的盛況,大橋有話要說!這位大橋「先生」引以為傲的技術,很多是世界首創,為它贏得了海內外的讚譽。
  • 港珠澳大橋電影觀後感
    牛頭島本是伶仃洋上一座無人居住的荒島,中國工程師們將這裡改造成了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製造工廠,為港珠澳大橋生產了33節沉管。港珠澳大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夢想的裡程碑之作,將兩岸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如今,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出世界橋梁建設的重心已在中國,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人有著發自內心的自豪。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這是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也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密碼」(關注)   本報記者 馮 華   一橋跨三地,唇齒更相依。
  • 漫畫| 大家好,我是港珠澳大橋,我有話說!
    被外媒冠以「中國奇蹟」之稱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是新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這座凝聚了無數人多年心血的大橋,不僅顏值超高,還工藝精湛、模式創新,實力槓槓的!面對萬眾矚目的盛況,大橋有話要說!
  • 港珠澳大橋通車時間定了!
    綜合來源:廣東省發改委、香港文港報、南方+、LOVE珠海等橫跨三地的巨龍——港珠澳大橋照片拍攝時間為12月2日21時58分,顯示通關時間還剩29天2小時0分23秒,照此計算,港珠澳大橋通車精確時間為12月31日23時59分。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英媒《衛報》稱之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是在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廣東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廣東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內。金氏世界紀錄數據顯示,它是世界上最長跨海大橋:總長度是48.3千米(30.01英裡)(非大橋工程實際長度)。
  • 港珠澳大橋通行規則收費標準及通行費用通行條件是什麼
    現在從廣東任何一個口岸可以出入境的粵港直通車,無須另辦其他手續,就可以直接通過港珠澳大橋。此外,為配合大橋通車,今年新增的11000個粵港兩地車牌配額,目前已經發放完畢。另外,根據香港、廣東兩地政府達成的協議,在2020年港珠澳大橋香港段連接線全部開通後,粵港雙方將逐步推進「港車北上」,未來符合條件的港籍單牌車輛逐步被放開經港珠澳大橋進入內地。
  • 包場首選|紀錄電影新標杆《港珠澳大橋》,致敬所有勞動者!!!
    《港珠澳大橋》上影國際影城歡迎各事業、企業單位包場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全線正式通車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向港珠澳大橋數萬名建設者致敬!感受國人的力量,愛我中華!!、珠海文廣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將在2019年5月1日全國上映。
  • 堅守港珠澳大橋
    他們的呼聲不斷從港珠澳大橋戰「疫」一線傳來。    在世紀工程、口岸一線,他們是挺身而出處置疑似染疫旅客的海關關員,是毅然「逆行」護送湖北籍旅客入境的邊檢民警,是用真情服務傳遞口岸溫度的青年志願者。    邵梁是珠海市青年文明號集體——港珠澳大橋海關旅檢一科查驗組的號長,也是該關疫情防控專業技術組的一員。為應對集中性的疫情風險,有5年黨齡的他主動請纓,首個完成了對有發熱體徵的染疫嫌疑人的醫學排查。    「14天內是否去過湖北?」「是否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
  • 港珠澳大橋通車時間已經確定!或採用新通關模式!
    近日,港珠澳大橋再次亮燈,夜幕中的大橋披上了彩衣,讓珠海澳門的小夥伴們驚喜不已!12月4日,港珠澳大橋人工口岸島110KV專用變電站首次正式向大橋送電!為方便兩岸三地已有ETC用戶的使用,港珠澳大橋交通工程項目部開發了特別軟體,兼容澳門、內地、香港ETC收費,屬於國內首創。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巴士率先上路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雙層巴士,成為行駛在港珠澳大橋上的第一輛大巴車,大巴在進入收費站後,分別會經過九洲航道橋、江海航道橋和青州航道橋,然後轉入海底隧道駛出,到達人工島。
  •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將提供至少650泊車位
    人民網香港1月24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24日公布,將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土地使用進行可行性研究,會積極考慮建設停車位,以滿足香港市民和訪港旅客的停車需要。
  • 餘烈|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優秀的長理人!
    5月1日,中央電視臺特別節目—【相聚中國節·我奮鬥我幸福】港珠澳大橋篇中,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的精彩答講令人印象深刻。
  •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用奮鬥架起中國脊梁
    榮獲2017年度全國科技創新人物、2018年國際橋梁維護與安全協會(IABMASE)傑出貢獻獎等榮譽,其所在的港珠澳大橋建設者群體獲評「南粵楷模」。蘇權科長期從事公路、橋梁工程的勘察設計、科研、技術管理等工作。
  • 鬥門首發:11月26日港珠澳大橋之香港經典路線2日遊
    行程特色◆ 乘坐「金巴」親身感受世界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最新打卡拍照熱點。,三樓「香港」出境大廳(H03號門口)集合(請準時到達,逾時不候),隨專業領隊排隊辦理出境手續後,下樓前往停車場乘坐體驗專門為大橋開通定做的進口穿梭巴士「金巴」,經「港珠澳大橋」前往香港。
  • 【中國科學報】港珠澳大橋「強筋健骨」的奧秘
    其技術成果已經在秦山核電站海水冷卻迴路系統、國家「西氣東輸」工程用天然氣管道彎管、杭州灣跨海大橋鋼管樁等重大基礎防腐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港珠澳大橋是一個「硬骨頭」,金屬所科研人員迎來了新的挑戰。  「普通鋼板在這個地方,當天就會生鏽。經過普通防鏽漆處理,大概防鏽時間也就是半年到一年。」時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長景強說。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全景航拍太震撼!
    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通車先來看一段航拍↓↓↓港珠澳大橋珠海、香港、澳門三地口岸實行24小時通車、通關
  • 港珠澳大橋斷開的地方,也是海底隧道開始的地方,這也太震撼了
    在修建橋梁的領域,我國無所畏懼,無論在崎嶇的群山之間,還是在江湖的海洋裡,只要有必要,幾乎無處不在, 海底隧道和跨海公路,從來沒有得到,現在香港珠澳橋震驚了世界, 港珠澳大橋斷裂的地方也是海底隧道開始的地方,這也令人震驚!
  • 上港珠澳大橋釣魚,11人被抓!
    上港珠澳大橋釣魚,11人被抓!竟有人把魚竿從港珠澳大橋伸出……>港珠澳大橋水域是海事部門重點監管區。進入港珠澳大橋一級警戒區橋墩釣魚、在非通航橋孔滯留等行為都是禁止的。這樣的垂釣行為不僅嚴重影響青州航道的通航環境,還危及大橋和垂釣人員自身的安全。海事執法人員立即將有關情況上報,並和珠海市公安局水域治安管理支隊開展聯合執法。此次行動共抓獲11名垂釣人員,起獲26根魚竿和5箱漁獲。執法人員在確認橋墩內部和橋梁無異常後離開。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的文字材料、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網信息、公開新聞報導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了10個有關港珠澳大橋的數據,讓人更直觀了解港珠澳大橋。2、15年回顧港珠澳大橋前期籌建經驗及建造過程,從方案提出、前期工作、設計實施等至今已超過15年。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批准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