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素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之譽,「八井」之中,九龍井、八卦井、雙眼井相隔不遠,知名度也最高。由井而衍生出九龍井街、九龍井正街、八卦井街、八卦井后街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八卦井在地鐵5號線施工圍擋中,雙眼井在一家民居房內,兩個井1987年就已是武昌區文物保護單位,那麼,九龍井呢,它還在嗎?
1990年出版的《武漢地名志》這樣描述九龍井:位於武昌區後長街以東,後宰門以南,九龍井街轉角之處。現井口閉塞,井框尚存。此井為明代楚王宮內的飲水井之一。傳說宮內曾有人投水自盡,為防止投井事故再度發生,在井口安裝石雕九龍井框,以鎮邪魔,因此得名九龍井。
九龍井框
2008年出版的《武昌老地名》這樣描述九龍井:九龍井在九龍井街24號,即在演武廳(今閱馬場)廣場的西南角,九龍井上曾安裝著九龍石雕井框,據說是以鎮邪魔。這井框原來放在隔壁的一間老宅花園裡,這間老宅2007年拆後新建了樓房,九龍井已湮沒。
武漢晨報2016年1月9日的一篇報導《透過九龍井街尋找楚王府蹤跡》,介紹了謝邦純老師保管九龍井框51年的故事。看來,九龍井還有戲,於是我來到了九龍井街,找到了九龍井街24號,正如武漢晨報文章所說,現在是一家圓通快遞點。
九龍井街24號
謝邦純老師住在隔壁九龍井街25號,開著一家副食商店。出生於1947年的謝邦純老師,退休之前在湖北船廠上班,還是廠裡集郵協會會長,雖已73歲,但身體不錯,思維清晰,邏輯條理,在我表明來意後,熱情向我介紹了和九龍井框的緣分。首先,謝老師明確告訴我,九龍井框至今還在他家小院裡,井框高約60釐米、內徑32釐米,由一整塊大青石鑿穿製成,並向我展示井框照片。
隨著交流開始,謝老師把記憶拉回到1969年,當年黃鶴樓街辦事處中營街居民委員會王桂章主任的決定下,將九龍井周邊空地圈起來,把九龍井給封了,搭棚子賣菜創收。井框被丟棄在巷子口,他和哥哥謝邦紀見狀,合力將重約200公斤的井框滾回自己院中,想著哪一天九龍井能夠啟封,再捐出來,可這一等就是51年。
九龍井街25號
謝老師清楚記得,那時候九龍井、八卦井、雙眼井都是有水的,井水冬暖夏涼,夏天冰西瓜、冬天洗衣服,舒服。再後來自來水入戶了,井水只用來洗竹床了。至1981年左右,九龍井上面的平房正式蓋起了兩層小樓並沿用至今,6年後的1987年,九龍井100米旁的雙眼井、200米旁的八卦井,雙雙被列為武昌區文物保護單位,而九龍井一直沒有受到關注。
我提出想看看九龍井原址的地方,謝老師欣然答應,帶我領進圓通快遞點,手指井的原址說道,九龍井沒有湮沒,井上面鋪了預製板,如果揭開,就可以讓井重見天日。並說道,當初封閉九龍井的施工人員林師傅還健在,就住在九龍小區7棟4樓,他可以佐證。九龍井還在,井裡還有水,多麼激動人心的消息啊!
九龍井被掩埋在九龍井街24號室內地板磚下面
九龍井街23號百年老屋
不僅如此,謝老師帶我來到圓通快遞點右邊隔壁——九龍井街23號。謝老師指著房屋大門說,單從這保存良好的老式原裝石庫門(麻石門框和花瓶木門組合),就可判定這座房屋有百年歷史。
九龍井街23號牆角地界碑
老宅還立有牆腳碑,至於這座老宅有什麼淵源,期待各路專家學者、文史義工揭曉答案。
話題回到井上,謝老師繼續說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井才有家。清澈的井水成為當地百姓的主要飲水來源,並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人們外出工作,俗語稱背井離鄉。古未有市,賣貨常在井邊,故稱井市,希望人們不要忘記祖先留下的「古井文化」。懇請政府有關部門恢復九龍井,讓九龍井重見天日,促使九龍井、八卦井、雙眼井這些古井,以及旁邊的歷史建築成為黃鶴樓下紅樓旁的「新景點」。不管是本地居民,還是外地遊客,在閒暇時來到這些老井旁,徜徉在歷史的軌跡裡,感受那馥鬱濃烈的歷史氣息,重拾那些遙遠的記憶,一定身心愉悅,這些老井一定成為新的文化旅遊名片。
是啊,謝老師的希望何嘗不是我們所有武漢人的希望,期盼塵封51年的九龍井早日回到我們的視野中,期盼這些老井早日煥發新的生機,為武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1876年的武漢
編輯:田聯申 人文 武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