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文 受訪者供圖
人物標籤:黃愛龍,重慶醫科大學校長、教授,國家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疫情期間,他在國內率先啟動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成功研製新型冠狀病毒抗體IgM/IgG檢測試劑盒。
不久前的重慶醫科大學開學典禮,一部名為《火線攻關》的紀錄片用35分鐘「賺足」了全場師生們的眼淚。
有的學生在開頭就哭了——燈光熄滅,背景音響起,不帶任何情緒的旁白說出的,卻是無數人感同身受的「新冠疫情期間」;有的老師在悄悄抹眼淚——他們看到自己熟悉的校長、共事過的同仁冒著巨大風險,晝夜兼程地運送著新冠病人的血清標本,只為做好臨床驗證。
淚點集中區域卻意外地統一。
在親自帶隊去永川醫院,首次運送回病人的血清和病例資料後,黃愛龍面對鏡頭,語氣平淡地重複著那天他對實驗室所有成員說的話:「做這件事情哈,就是要不怕犧牲。我們得不要命地去做這一件事。」
他說,「災難面前,我們這群做傳染病學的這幫人 就必須要有我們的擔當。」7個月前,這句話被告知的對象,是實驗室的成員;7個月後,黃愛龍在開學典禮上,也把「擔當」說給了這些面容稍顯稚嫩,未來卻也要身著白衣「戰袍」的孩子們聽。
▲重醫《火線攻關》紀錄片中,黃愛龍出現在畫面第一幀
決定
研發抗體檢測!不做N+1
至今,黃愛龍都把這個日子記得清楚:2020年1月21日。在這天,重慶出現首個確診病例,也是這天,重慶醫科大學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
在校長黃愛龍的領導下,學校決定依託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立即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科技攻關。在鮮為人知的實驗室裡,一群人的戰役悄悄打響。
所有人都記得黃愛龍走進實驗室的第一句話:「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去做點什麼。我們既然是做病學研究, 跟病毒打交道的,在國家出現危機的關鍵時刻, 要站出來,要盡責,要有所作為,要體現知識分子的擔當。」
四個「要」重重地敲在實驗室每個人心上。「每個人」是多少人?
6個。
如今,黃愛龍能稍顯輕鬆地,把這次超常規的「組隊攻堅」形容為「遭遇戰」:1月17日,學校放假。人手不夠,設備不足,最關鍵的是,實驗室沒有原料,關鍵的關鍵,沒有基因。
但當時是排除萬難,實驗室的成員被火速地召回。有的人錯過了除夕的年夜飯,有些在大年29就開車逆著人流匆匆往學校趕,在重慶主城區,所有能組織起來的研究生都被組織了起來。
很快,實驗室團隊明確了應急攻關的主攻方向,研發抗體檢測試劑。黃愛龍說,這其實是一個「優中選難」的方向,也是團隊未曾涉足的領域。「當時核酸檢測的產品已經問世了,咱們不去做N+1的工作,要做,就做突破,從『0』到『1』,從無到有的突破。」
而之所以選擇研發抗體檢測,黃愛龍先將核酸檢測比作成了新冠肺炎診斷方面的「金標準」。然金無足赤,核酸檢測同樣存在檢出率不穩定的問題。故開發多元化的檢測手段,以提高新冠檢出率顯得尤為關鍵。「抗體檢測可獨立,也可以和核酸檢測相互印證,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診、漏診。」
▲實驗室工作中的研發團隊
困局
凌晨2點,實驗室的來人
黃愛龍深知,檢測試劑最終要形成產品,單靠實驗室一己之力明顯不行。
為此,他幾經努力,終於找到了具有生產能力,且從事化學發光試劑和儀器研發生產十餘年的公司,博奧賽斯。黃愛龍致電公司創始人,重慶醫科大學校友的劉萍。電話裡,兩人一拍即合,最終確定利用磁微粒化學發光方法,共同開發新冠病毒IgM/IgG的免疫診斷試劑。
其中,重慶醫科大學負責抗原抗體設計與製備和臨床實驗。
從抗原設計與製備,到試劑盒組裝及實驗室驗證,再到臨床驗證,這是研製免疫診斷試劑的3個重要環節。「一環扣一環。一步錯,不會步步錯,是錯下一步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前一環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後一環的進度。」
病毒陰霾下的1月底,本應熱鬧喧囂的城市連大街都是從未有過的空曠寂靜。在那時,黃愛龍和實驗室成員們一道扎進了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燈火晝夜不息。
困難接踵而來。交通癱瘓、資料、材料緊缺……平時十分簡單的問題猶如重重大山,矗立在前。主動投身戰「疫」的誓言猶在耳邊,大家雄心勃發的壯志卻未被舉步維艱的困難壓倒。
重組抗原設計與製備的很多材料、設備要從外地轉運進渝,交通癱瘓?要被隔離?那就直接在機場內周轉! 於是,實驗室派專人在各個機場穿梭,每天從重慶到天津、上海、蘇州等地飛來飛去。黃愛龍回憶:「為了防止被隔離,人員不能出機場。物流癱瘓了,他坐飛機就只帶東西,以此為我們贏得大量的時間。」
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娟教授記得,那時實驗室的黑板上每天的日程寫得密密麻麻, 「上面寫的要求不是什麼事在某一天要完成,是這件事該在上午10點,還是上午11點完成。」
每個環節都要高效,每個步驟都要爭分奪秒。黃愛龍那段時間常失眠,白天只要沒公務,他就泡在實驗室;夜晚12點,他睡覺前的必做事項是給實驗室打電話,問進度,問進展,問問題解決到哪一步。凌晨2點,實驗室的門又響了,大家卻不奇怪。
他們知道,來人多半都是黃愛龍,他不放心,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乾脆再來實驗室看看。
▲實驗室團隊進行臨床驗證工作
破局
試劑盒初步達到預期指標
黃愛龍翻閱現存的實驗日誌,緊張的節奏依然歷歷在目: 1月24日,抗原表位肽設計合成;25日,啟動重組抗原設;26日,完成文獻調研及分析論證;27日,完成重組抗原的涉及與密碼子優化;28日 製備重組和抗原製備的前期工作……
哪怕兩班倒、三班倒 ,每天只休息4-5小時,實驗方案制定了2套,同步推進。「我們怕出任何意外,方案的每一環都有雙備份,雙保險。」為了調整做好6個重組抗原的基因克隆、表達純化和驗證,實驗室夜以繼日,48個小時完成了以前1周的工作。
真正的考驗卻在剛剛開始。「樣品測試的環節是最考驗人的,一開始我們的檢測率並不高。」
那時,實驗室很少有人說話,空氣凝重。十幾天的高壓工作已經將大家心中那根弦繃到最緊,「任何安慰的話語都說不出口。」
黃愛龍守在實驗室,平時大家印象中儒雅溫和的黃校長即使戴上口罩,也遮蓋不住著急上火。發現大夥的鬱悶和沮喪肉眼可見,黃愛龍按捺住自己所有的情緒。他告訴大家:「我們每一絲精力都要保留下解決問題,先靜心,再去看看什麼環節出了錯。」
2月6日,好消息傳來。實驗室初步組裝的基於表位肽和重組抗原的化學發光試劑盒各項性能都基本達到預期設定指標。
▲黃愛龍和實驗室團隊合影
恐懼
他們親運新冠病人血清
與此同時,緊張且充滿危險的大規模臨床驗證緊接著拉開大幕。這是試劑產品能否獲批上市的關鍵環節,如何在極其短時間內完成平均需要耗時一兩年的臨床驗證?
2月初,寒冷依舊。高速公路很難看到車輛,實驗室成員卻早早上路了。他們奔波於位於沙坪垻 、永川和萬州三地的定點醫院,通過醫院提供的確診新冠樣本幫助其完成臨床驗證。
然而,分散驗證工作的效果不如預期,黃愛龍當即決定,必須集中大批量驗證。人手奇缺,轉運病人血清和病歷資料的高危工作科管幹部直接上陣。黃愛龍帶隊去搜集運輸標本。
萬州往返每次600多公裡,在運輸路上,平日裡實驗室吃的盒飯都顯得格外難得。「外面的餐廳全部歇業,一旦錯過醫院的飯點,熱飯就別想了,能吃飽就算好。」黃愛龍押送標本,凌晨2點到達;最晚的一次,教授龍泉鑫凌晨12點從萬州驅車趕回,到達時,已是凌晨4點。龍泉鑫這樣形容當時:「把標本數據拿回實驗室的一瞬間,看著整理臨床資料的同事接過,才算鬆了一口氣。」
就這樣,科研工作者們開著自己的私家車,在渺無人煙的高速路上,拉著一箱箱的「炸彈」。黃愛龍並不避諱談到危險十足,卻異常珍貴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血清樣本帶給大家的真實恐懼。
說起團隊成員,黃愛龍心潮起伏。「我們科研處處長,應急攻關科研團隊成員袁軍告訴我,他經常做夢,夢到自己感染了。他很害怕,怕被隔離,怕影響項目,後者是最怕的。他說,自己還不是很怕死。」「陳娟教授是我們唯一的『女將』,那段時間她經常氣促。我們勸她去休息會,結果她只老老實實吸了半個小時的氧,又出現在了實驗室。」
▲黃愛龍與實驗室成員一起開展試劑盒攻關
榮譽
簡化試劑盒 未來或將進入百姓家
但在其他科研人員的回憶敘述中,三言兩語,一個更鮮活的黃愛龍被拼湊了出來。「黃校長很辛苦,有時候他站在我面前,我覺得好像自己的辛苦也不算什麼」陳娟說起了黃愛龍曾衝進她的辦公室,還沒坐下,就開始問:「陳娟你吃飯了沒?沒吃你就順便也幫我泡個方便麵吧。」「校長和我們一起吃了40多天盒飯,喝涼水,疲倦和臉色是口罩都遮不住的。」……
當勝利的曙光照進現實,付出的艱辛和躍過的險阻似乎都有了應答。在完成285例臨床驗證,遠超規定的120例後,大家在交織著擔憂和期待的情緒中,盼到了夢寐以求的好消息。
3月3日,抗體檢測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納入新冠肺炎的確診依據。4日,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獲批上市的消息正式對外發布,成為我國首個獲批上市的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產品,隨後,7種產品獲得歐盟CE認證並出口到多個國家和地區。
「40多天 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和團隊一起把科研成果迅速落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是一段很難得的經歷,但凡想起,總會熱淚盈眶。」紀錄片的末尾,黃愛龍面帶微笑地說:「我希望我們大家記住這一段經歷,人的一生中,能有這一段經歷,也是一種成功。」
▲黃愛龍與實驗室成員一起開展試劑盒攻關
而對於這次榮獲最美科技工作者,黃愛龍則直言:「這份榮譽屬於團隊,這也將激勵我們更努力去幹好以後的工作。」
目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但在對相關抗體和疫苗的研究,黃愛龍及團隊在新冠肺炎疫苗、治療藥物和抗體檢測研發攻關上,依然保持著「進行時」。「我們希望通過進一步研發,能讓新冠肺炎免疫檢測試劑盒簡化,甚至能進入百姓家,讓老百姓可以實現在家自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