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高蹺秧歌面臨傳承難 作為非遺項目

2021-01-07 搜狐網

大年初一,蓋州高蹺藝術團在龍潭廟會進行表演。京華時報記者張斌攝

  三名演員腳踏近1米高的木蹺圍成「底座」,另三名演員跨坐在「底座」的肩膀之上搭起「二層樓」,48歲的王吉先雙手倒立在這「二層樓」之上,搭起第「三層樓」。鼓聲驟停,王吉先從「三層樓」上飛身而下,鼓聲再起,一個「鯉魚打挺」,王吉先腳踏雙蹺在舞臺上躍然而立,舞臺下掌聲雷動。

  從大年初一到初五,這樣的橋段,每天都會在龍潭廟會上演兩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王吉先和他的遼寧蓋州高蹺藝術團已經連續17年受邀參加龍潭廟會的花會表演,並在來自全國各地的八大花會中壓軸出場。

  48歲仍在挑戰高難度

  誇張的戲曲臉譜,大紅大綠的豔麗服飾,近1米高的木蹺綁在腿上卻如履平地。王吉先和他的高蹺藝術團一亮相,臺下已一片歡騰。

  今年是王吉先和他的團隊第17年參加龍潭廟會的表演,近500平米的花會表演舞臺是龍潭廟會上客流最集中的景點之一。據龍潭廟會主辦方介紹,今年初一至初五,每天上下午兩場超過1萬人次在這個舞臺下觀看演出。

  17年前,王吉先第一次在龍潭廟會登臺,那時他的高蹺藝術團已成立5年。1994年,王吉先在原「遼南戲劇團」的基礎上組建了蓋州高蹺藝術團。一個剛剛20歲出頭的小夥兒就自己組織起藝術團,當時身邊很多人並不看好,但是於王吉先來說,不論成敗,高蹺表演都註定要成為他一生的追求。

  「就是愛好這個,沒辦法。」王吉先也說不清為什麼,也許是骨子裡帶著的熱愛。從王吉先的曾祖父開始,王家人就與高蹺結緣,王吉先的祖父、父親、叔叔、伯父,也都痴迷高蹺秧歌。

  王吉先從小就跟著父親、叔伯父踩高蹺,不用特別去買蹺,家裡就有現成的。「即使是普通人綁上蹺,兩到三個小時都可以走,但是要想在蹺上做動作,至少得三四年。」王吉先記得,13歲初踩高蹺時,常常也會摔,從近1米高的蹺上摔下來,鼻青臉腫是常有的事,但不管之前摔得多疼,踩上蹺的那一刻,疼痛和恐懼都拋諸腦後。

  在龍潭廟會的花會演出中,「三層樓」的橋段每天都要上演兩次。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給了他膽量,「演員都是這樣,反響越熱烈,表演就越起勁兒。」王吉先痴迷其中,但藝術團裡能完成這一高難度動作的,只有48歲的王吉先一人。

  秧歌戲從鄉村到城市

  15歲時,每逢春節,王吉先就會跟著父親、叔伯父走街串巷在家鄉蓋州的鄉村表演,秧歌戲一般會從臘月二十三小年一直演到來年正月十五。

  對於當年曾活躍在鄉間的蓋州高蹺秧歌,站在龍潭廟會花會表演舞臺之下的觀眾許青和王吉先有著一樣的記憶。

  今年33歲的許青還記得,在她小時候,每逢春節,都會有秧歌隊來到村子裡走街串巷表演。那時,秧歌隊在鄉村十分受歡迎,村子裡的殷實人家和廠礦,在秧歌隊上門時,還會奉上數十至上百元不等的「打賞」。

  「那時活躍在鄉間的秧歌隊特別多。」王吉先說,和他的父輩一樣,很多秧歌隊的演員就是普通的農民,農時種地,到了春節農閒時,則會扭起秧歌「浪」起來。當時很多高蹺秧歌還會配上一些民歌小調、小戲唱段來表現愛情故事,歌頌勞動生活。《鋦大缸》《打漁殺家》《十八裡相送》,一個個唱段古樸淳厚,熾烈豪放。

  但是,到了2000年後,隨著鄉村人員的外流、鄉企的凋敝,高蹺秧歌戲在鄉村已不多見。而隨著一些老藝人的去世,新一代秧歌藝人稀缺,一些秧歌隊也隨之消失,即使是王吉先這樣還活躍的高蹺藝術團也不再到鄉村去走街串巷了。

  王吉先的高蹺藝術團成立於1994年前後,那是在他被縣文化館選入「遼南戲劇團」幾年之後,他和原團裡的幾名高蹺演員共同成立了「蓋州高蹺藝術團」。但此時,鄉村的土壤卻越來越無力養育這項原本植根在鄉間的藝術形式了,王吉先和他的團隊也逐漸走上了「商演」之路。

  「前幾年春節時,我們也曾經試著在鄉裡面走街串巷演出。」王吉先說,過去秧歌隊上門,主人家通常會開門笑臉相迎,但是現在秧歌隊上門,有的看面子「打賞」個百八十塊錢,有的乾脆閉門不開。一大隊濃妝豔抹的演員,吹吹打打來到門前,卻被拒之門外,王吉先臉上抹不開,心裡也過不去。

  17個除夕夜漂泊在外

  大年初三,北京的冬日雖不如東北那樣凜冽,但是臺下的觀眾大多身著棉衣或羽絨服禦寒。而臺上的演員卻衣衫單薄。備演時,幾個姑娘擠在後臺的一間簡易房裡,圍著電暖器取暖。40歲的高慶雨在表演中扮演小丑,為了效果,高慶雨上身只穿了一件開襟長卦,裡面就是一件紅色肚兜,和觀眾插科打諢中,不時裸露雙肩,衝臺下拋一個媚眼,頓時迎來歡聲一片。

  但臺上的笑語歡顏只是藝人們的表演,臺下的真實生活卻是另一番場面。由於各種活動的表演場地,特別是廟會的表演場地通常設在室外,所以觀眾人數與天氣情況密切相關,而觀眾情況又和演員收入密切相關。

  王吉先還記得,藝術團最狼狽的一年,是有一年春節在杭州廟會上演出。那年趕上陰雨天,廟會裡幾乎沒有什麼遊客,公園沒收入,藝術團也沒拿到演出費,他不得不自己墊付了演員的工資,賠了好幾萬元,但藝術團的演出並沒有因此停下。

  從1999年開始,王吉先帶領蓋州高蹺秧歌藝術團連續17年參加北京龍潭廟會。從初一到初五,蓋州高蹺秧歌都是龍潭廟會上八大花會表演的壓軸節目。但這同時也意味著這17年的除夕夜,王吉先和他的藝術團都漂泊在外面。

  和往年一樣,臘月二十八藝術團進京後,王吉先在龍潭湖公園西北門外找了個地下旅館。雙人間一晚60元,王吉先和藝術團的24名演員全部住在這裡。年夜飯,是王吉先的愛人在旅館的公共小廚房裡張羅的。

  「大家坐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年就這樣過去了。」王吉先說,女兒小時候就是這樣跟著他在北京過年的,如今女兒女婿也是藝術團的演員,所以小外孫也是這樣跟著父母在外面過年。

  演員們的飲食十分簡單,初四的晚餐是土豆片炒辣椒、白菜燉蘑菇,滿滿兩大鍋,演員們演出回來,王吉先的愛人已經準備好了晚餐。但多數人沒有立刻吃,演員們累得躺在床上,臉上還帶著演出時的妝容。

  入選非遺並未帶來改變

  王吉先的藝術團可以稱得上「王家班」,王吉先的父親、叔叔、伯父、女兒、女婿都是其中的演員。而從曾祖父開始,王家五代人都沒離開高蹺秧歌。2008年,蓋州高蹺秧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王吉先的師傅王新惠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而王吉先自己也成為該非遺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王新惠今年80歲了,2009年獲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時,老人已是古稀之年。在獲知自己被評為非遺傳承人時,老人感慨萬千,從18歲開始學高蹺一直到73歲,他從沒想到自己竟然成了這門藝術的傳承人,「這說明咱這門藝術得到國家的認可了,以後還可以繼續傳下去。」

  但是,和很多非遺項目一樣,蓋州高蹺同樣面臨著傳承難的問題。在王吉先的高蹺藝術團裡,平均年齡超過40歲。

  「老藝人逐漸老去,新生代接續不上。」王吉先覺得,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差在「錢」上。國家給予非遺項目的補助,王吉先至今未能領到。

  「王家班」裡的演員們,有演出的時候一天一人200元,忙活一個春節,一個演員連2000元都拿不上。而沒有演出的時候,演員們更是任何收入都沒有,所以他們除了節慶日參與演出,平時還要另謀生路。

  由於節慶活動的表演需要,目前高蹺秧歌在表演

  形式上更偏重高難度的雜技動作。十幾年前,借鑑其他雜技團體的表現形式,王吉先在高蹺秧歌「架象」基礎上,創作出三層樓、飛人、孔雀開屏等高難度表演內容,贏得現代觀眾喜愛,但是傳統高蹺秧歌中的民歌小調、小戲唱段已經逐漸消失。

  「過去在農村演出,一演就演上小半天,但商演的演出時間一般只有15-20分鐘,追求的效果就是火爆、熱烈。」王吉先說,唱段就是唱得再好,也沒人聽。而在他的藝術團裡,已經幾乎沒有人能唱上幾句了。

  初五是龍潭廟會的最後一日,在結束下午的表演後,王吉先帶著他的團隊匆匆趕往四惠汽車站,滿身疲累,在雨中揮別北京。

  >>連結

  蓋州高蹺秧歌

  蓋州高蹺秧歌表演興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蓋平縣誌》記載,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蓋州藝人在當地秧歌的基礎上吸收高蹺技藝,經過不斷的發展豐富,自成一派,形成了蓋州高蹺秧歌。此後,蓋州高蹺秧歌通過向地方戲曲借鑑學習,逐漸發展成為熔歌、舞、戲為一爐的藝術形式,深受遼南乃至東北地區廣大人民的喜愛。蓋州也因此成為遼南高蹺秧歌及東北大秧歌的發源地。

  據了解,蓋州高蹺秧歌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十分興盛,民國中期為蓋州高蹺秧歌的鼎盛時期,建國初期更為繁榮興旺。民國中期至解放後,郭錫成等蓋州高蹺的「四大名旦」曾紅極一時。

  傳統的蓋州高蹺秧歌人數不等,少者十幾人,多者幾十人,但必須以頭蹺(武丑)、二蹺(武旦)、漁翁(老生)、老(彩旦)等「四梁四柱」為核心,配以生、旦、醜等人物進行表演,女角稱為「上裝」,男角稱為「下裝」。

  京華時報記者王碩

http://news.sohu.com/20160214/n437291669.shtml news.sohu.com false 京華時報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6-02/14/content_280406.htm report 4434 大年初一,蓋州高蹺藝術團在龍潭廟會進行表演。京華時報記者張斌攝三名演員腳踏近1米高的木蹺圍成「底座」,另三名演員跨坐在「底座」的肩膀之上搭起「二層樓」,48歲的

相關焦點

  • 興和縣非遺項目——抬閣、撓閣、大架子
    從秧歌演變而來的民間藝術。把特製的木蹺腿用麻繩綁縛在青年男女的雙腿上,踏著歡快的鼓樂聲,翩翩起午,民俗踩高蹺。高蹺有高有低,高則 1.5 米,低在 0.5 米。扭高蹺有一定技巧,一是抬腿要快,二是落地要穩,動作大方美觀。一班高蹺隊要有 15 - 30 人組成,裝扮成各種人物角色,一般以大家庭為多 :老頭、老伴、姑娘、媳婦、五子團圓的為多。還有歷史故事人物,或現代人物 :農民、士兵、學生、商人等。
  • 濟南市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再次成功推選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
    、挖掘工作,依託項目推動產業扶貧、激發項目活力,開展非遺項目挖掘調查、展覽展示、傳承培訓及進校園等工作,為推動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起到積極作用。2019年非遺日宣傳活動2019年非遺月系列展覽展示活動2018年非遺月系列展覽展示活動2019年民間藝術展演延續非遺根基,加強校園傳承為更好延續非遺傳承,提高非遺項目活力,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不斷組織項目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 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開幕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44.1%的受訪傳承人認為非遺領域「面臨傳承危機,主要靠國家和政府的保護」,僅有5.9%的受訪傳承人認為非遺領域發展「處於鼎盛時期」,總體發展態勢不容樂觀。且製作工藝、曲藝失傳是當前非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巨大危機。調研結果顯示約60%的非遺項目通過社會傳承的方式來選定傳承人。
  • 聊城市茌平區「活態非遺」推陳出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同建聊城市茌平區副區長宋靜說,茌平區以文化精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活態非遺」推陳出新。今年,茌平區擺渡口秧歌、花鼓蕩戲、袁氏接骨膏餅3個非遺項目獲批省級非遺。加上茌平剪紙、杜郎口中堂畫,目前,茌平共有5個省級非遺。擺渡口秧歌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為讓其煥發新的光彩,茌平區以平調秧歌及秧歌小調為主,採集音頻、視頻資料50多條,採集秧歌小調唱詞60多首,改編創作舞蹈《擺渡口大秧歌》,並編寫教材在中小學推廣傳統舞蹈教學。
  • 阜陽張玉亮苦心傳承張家拳 積極申報非遺項目
    一身太極裝束的張玉亮是這群人中武術功底最紮實的一位,作為張家拳第四代傳承人,他一直在南三角遊園、師院老區、師院新區等地免費教授傳統武術。自幼苦練基本功今年60歲的張玉亮曾經是市百貨公司商場的一名工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擔任武術和拳擊比賽的裁判,先後獲得國家一級拳擊裁判、國家一級武術師、中國武術高段七段、中國武術段位考評員等資格認證。
  • 鎮江省市兩級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又添新成員!
    ,作為創新的根基,12月18日,鎮江市對部分省級非遺傳承人與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專門培訓。培訓立足非遺傳承人面臨的實際問題,重點圍繞新時期非遺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傳承活動的開展等方面展開。   非遺如何守正創新,在實際應用中怎樣才能達到傳播效應最大化,怎樣與時尚相結合,讓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這些話題都讓傳承人們覺得大有收穫。
  • 共議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 小罐茶發聲2020非遺大會分論壇
    非遺,就是從歷史中走過來的脆弱文明。如何讓非遺項目在傳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融入現代生活?如何讓非遺項目具有應對市場化挑戰的造血能力?如何讓非遺不僅僅活在歷史中,更活在當下?——創新就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 大秧歌:秧歌是北方最流行的舞蹈之一,但南方人卻表示「看不懂」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的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秧歌是北方人民最喜聞樂見的一種舞蹈,但是對於這項流行於北方的民間藝術,好多南方人都表示「看不懂」。本文將詳細介紹秧歌這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秧歌的表演形式秧歌表演一般都是以隊伍的形式出現,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富川通過開展系列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活動,讓非遺保護和傳承走進大眾的視野和生活。文化部門在當地建立13個非遺文化傳承基地、8個非遺文化傳承點,每年開辦兩期非遺傳承人培訓班,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部門將瑤族長鼓舞編成課間操,舉辦長鼓舞比賽,讓孩子們從小感受民族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 非遺紀錄片《守藝人》出版發行 留住文脈傳承經典
    非遺紀錄片《守藝人》出版發行 留住文脈傳承經典 2020-01-13 19:54:58 截至目前,該市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19項、省級50項、市級109項、縣級35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位居湖北省第一。  日前,由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湖北安易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湖北和合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守藝人》正式推出,集中展示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全貌。
  • 《行走的匠魂》直播上線,百度百科助燃非遺「傳承之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作為人類文明傳承最為突出的歷史見證者,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向政協提交了「關於優化非遺政策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的提案」。提案中不僅對當前非遺政策的改進提出了改進意見,更著重強調了引導非遺產業化發展,打造「大國工匠」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非遺產業發展及傳承的背後,是「非遺技藝」和「非遺匠人」的共同支撐。
  • 翔潤地產恭祝蓋州人民重陽節快樂
    泱泱中華,禮義之邦,道德傳統,源遠流長,翔潤地產恭祝蓋州人民重陽節快樂!  孝,是人性的根本,是人倫關係的傳承。古往今來,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父母對於兒女的慈愛,出於本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兒女對父母的孝敬,天經地義,是親情的反哺與回報。  孝順父母、敬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體現。
  •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多舉措推動非遺項目保護傳承
    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據介紹,該中心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新思想、新作為開創新業績,凸顯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在閩南歌仔戲藝術院團及歌仔戲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近年來,該中心以創作演出為核心任務,以作品為立身之本,積極培育演出市場,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開展演出交流活動,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推動歌仔戲藝術的傳承、普及和推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開展「送戲到農村」活動。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為校園歌仔戲社團排演的劇目《寸草春暉》劇照。
  • 2020快手非遺生態報告:琵琶、面人、崑曲等備受90、00後喜愛
    通過豐富的數據和案例,我們可以看見短視頻和直播如何拓展傳統非遺的生存空間和變現方式,它們不僅能活下去、火起來,更重要的是,背後的非遺作者也能收穫更多尊敬,並生活得越來越好。 快手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6.3%有記錄,遺忘便能發生得慢一些。很多人喜歡聽相聲,但同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民間說唱曲藝其實也是一項非遺。在快手上,相聲正是熱門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
  • 山東聊城:第四屆非遺春晚精彩上演
    山東聊城訊 2021年1月17日,由聊城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聊城市文化館承辦的聊城市第四屆非遺春晚在聊城市保利大劇院精彩上演。這臺晚會的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暨「相守心傳」。整臺晚會共分非遺代代傳,健康常相伴;非遺小劇場的快樂時光;又見——遇見聊城三個篇章。
  • 「山西非遺快銷培育計劃」暨公益傳播項目「造物情書」研討會在...
    在增進文化自信、推動文化振興、新冠疫情後時代拉動內循環等宏觀背景下,山西省文化發展基金會針對山西非遺文化大省的特點與優勢,提出「山西非遺快銷培育計劃」的創新理念,聚焦傳統非遺產業面臨的困境,探索破局路徑,希望為山西省的傳統文化趟出一條發展新路。
  • 東北秧歌音樂的特點 - 最炫民族風經典永相傳
    東北秧歌的形成距今約有300餘年的歷史。東北秧歌是東北漢、滿兩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它流傳於東北三省,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東北秧歌分地秧歌(又稱地蹦子)和高蹺秧歌兩類。地秧歌流傳面積廣,遍及整個東北大地。
  • 非遺傳承 勢在必行
    ——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祝願全國非遺傳承人新年快樂!非遺保護項目「京繡」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茹老師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專訪李鳳茹老師並書寫「守正」書法作品贈送給「桃李滿天下」的李鳳茹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