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免費發行服務吸引獨立音樂人,瑞典唱片公司 Amuse 獲 1550 萬...

2021-01-17 36氪

近日,瑞典唱片公司 Amuse 宣布,完成 1550 萬美元 A 輪融資,本輪由 Lakestar 和 Raine Ventures 領投。

Amuse 創立於 2015 年,著名音樂人 will.i.am 也於 2017 年加入了其創始人團隊,董事會包括來自索尼和華納的前高管。該公司為獨立音樂家提供免費發行服務,創作者將獲得 100% 的版稅,發行渠道包括 Apple Music、Spotify、Youtube 等。

此外,Amuse 還有音樂分析服務,讓獨立音樂人了解自己的歌曲在不同分發渠道上的表現,這也是其免費服務的一部分,共同幫助音樂人脫離公司獨立運作。

這樣的免費服務是為了宣傳和引流。據其官網信息,Amuse 會在委託發行的音樂人中尋找自己欣賞的藝術家,並嘗試與這些人合作,為他們提供營銷服務和資金支持。合作的形式是籤署許可協議,而非傳統的合同,這意味著藝術家們仍然擁有自己的作品版權,協議到期後,仍然可以自由使用這些音樂。但 Amuse 會與其平分唱片收入(主要是流媒及下載),從而獲取利潤。

目前,Amuse 已與 40 多位藝術家達成合作,並打算在將自己的市場擴大到美國及全球範圍。

傳統上,唱片公司掌握了音樂市場的話語權,然而,受益於分發和傳播渠道的廣泛,現在似乎也有 「去中心化」 的分散趨勢。Worldwide Independent Network 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獨立廠牌共創收 60 億美元,佔到了全球錄製音樂市場的 38%,這些音樂人可以自己與平臺談授權,也可以利用 Amuse 這樣的代理商代為打理,省去合同等流程。

與 Amuse 服務類似的還有 TuneCore、CD Baby,同樣免費發行,但音樂人用戶需上繳年費或繳納註冊費,也提供各種收費服務。國外,面向獨立音樂人的數位音樂發行代理商成立時間長、數量多、劃分也很細,商業模式十分多樣化。

同樣是免費,如何能吸引到更優質的音樂人,將是各類服務的主要差異點。

國內,據音樂財經統計,提供代理發行的玩家較少,主要有派歌、Qport 和星球發行。Qport 背靠滾石,派歌隸屬 StreetVoice,都以臺灣為基地。星球發行則位於上海,結合了發行代理與版權管理,曾獲 IDG 融資。隨著版權管理的成熟和音樂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國內對獨立音樂的需求或許也會進一步擴大,為獨立音樂人服務,幫助打造更好的 IP,也許會成為音樂市場的下一個突破口。

相關焦點

  • 唱片公司管不住音樂人了?
    2020年,唱片公司管不了音樂人了過去,在與音樂人的勞資關係中,唱片公司往往佔據強勢方,他們牢牢把握著音樂產業鏈的上中下遊,位居權力中心。唱片公司尋找歌手,並為他們提供專業的錄音和包裝服務,歌曲製作完,申請好音像版號的唱片公司除了發行實體音像製品,還要聯繫電視和樂評人進行宣發。
  • 獨立音樂人「乘風」,網易雲音樂「破浪」
    其中既包括自行創作,並將音樂上傳到各類流媒體平的音樂人,也包括僅僅與唱片公司籤訂「服務型合約」的音樂人,這類協議通常允許音樂人保留其作品所有權。獨立音樂的定義,則在幾十年的迭代中越來越廣泛,不過更多時候人們還是會將其視作獨立音樂人們所做的「獨立原創音樂」來討論討論。
  • 豆瓣成立唱片公司,改變獨立音樂未來
    「大福唱片」是從哪冒出來的呢?他們為啥能把豆瓣音樂紅人花粥攬入旗下呢?在此,小娛找到了新音樂產業觀察特派員寫的一篇文章,他從豆瓣大本營帶回了答案。在海朋森一場「有組織有紀律」的巡演海報上,我們不僅看到了兵馬司(樂隊籤約廠牌)的logo,還有豆瓣音樂人和一個叫做「DFORCE」的logo。在這支新晉躥紅的成都獨立樂隊之外,我們更加好奇豆瓣音樂發展到今日,到底在鼓搗些什麼事。
  • 「好妹妹」網易雲音樂粉絲近兩百萬,獨立音樂人異軍突起
    一方面,它以活躍的樂評內容吸引了一批忠實用戶,另一方面,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獨立音樂人平臺之一,也抓住了不少鐵桿粉絲。目前,網易雲音樂的用戶總數達到2億,去年一年,付費會員增長了9倍。今年2月4日,隨著節目《歌手》的播出,民謠歌手趙雷和他的《成都》刷爆了許多人的朋友圈。
  • 數位音樂發行服務商Distrokid與TikTok達成合作 支持獨立音樂人
    近日,據美國音樂雜誌Billboard報導, 數位音樂發行服務商Distrokid與短視頻TikTok達成合作夥伴關係。訂閱Distrokid服務的音樂人可以免費向TikTok提交自己的音樂。由於TikTok捧紅了許多歌曲,許多音樂人表達了加入TikTok的意願。
  • 唱片公司紛紛倒下的時代,還有一家獨立公司卻越活越好……
    對於獨立音樂歌迷來講,這絕對是喜大普奔的好消息。Cooking Vinyl唱片公司由Martin Goldschmidt,於1986年在英國創辦,目前已經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有分支機構,也是和ECM、4AD齊名的國際獨立音樂廠牌巨頭,並且是國際三大唱片公司體系之外,全球最大的獨立唱片公司之一。
  • 亂象:唱片公司、藝術家、網際網路,該怨誰呢?!-虎嗅網
    早已成名的藝術家現已多是擁有獨立製作內容的資源,最多是在發行方面還與傳統唱片公司合作,但跟隨數位音樂正在打破傳統出版與發行模式的進程,藝術家對傳統唱片公司的依賴會越來越弱。與已成名藝術家不同的是,新的藝術家自身缺少媒體屬性,不會有成規模的粉絲跟隨,發展自己的聽眾和粉絲就是賺錢的基礎,因此基本都是在野蠻生長。
  • 侃爺曝光與唱片公司合約,揭露行業內幕
    過去的幾天裡,Kanye一直在推特上宣稱不拿回自己錄音版權就絕不停手,希望通過公開行業內幕的方式逼迫唱片公司做出讓步。他在推文中表示,音樂人跟唱片公司籤約的時候就放棄了自己的權利,沒有錄音版權你就什麼都沒法做,屬於音樂人的只有名氣、巡演和周邊商品。
  • 獨立音樂網站能讓音樂人賺錢麼?
    作者 早報記者 李懿   一個以支持獨立音樂為主的音樂網站的成立,是否能改變國內目前獨立音樂人以及音樂公司的困境?  一個以支持獨立音樂為主的音樂網站的成立,是否能改變國內目前獨立音樂人以及音樂公司的困境,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至少它提供了一種可能。
  • 萬青新專輯895萬銷量破紀錄,線上發行會是獨立音樂的春天嗎?
    在凌晨上線後,《冀西南林路行》專輯很快在豆瓣獲得了9.3分的高口碑,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十分喜人:專輯上線1日,銷售總量即突破30萬張,並很快打破國內獨立音樂市場數字專輯銷量紀錄。上線一周後的今日(12月30日),數字專輯銷量超過41萬張,銷售額超過895萬元。
  • 數位音樂發行在全球市場的「中國式挑戰」
    在數位音樂發行代理方面,國外的平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CD Baby、TurnCore(被Believe收購)為代表的,傾向為獨立音樂人服務的平臺,另一類是以The Orchard(被索尼收購,現已全面代理索尼的數字發行業務),Believe(可能被三大音樂集團收購)為代表的,更多對接唱片公司的平臺。
  • 「萬能青年旅店」新專輯895萬銷量破紀錄,「線上發行」會是獨立...
    在凌晨上線後,《冀西南林路行》專輯很快在豆瓣獲得了9.3分的高口碑,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十分喜人:專輯上線1日,銷售總量即突破30萬張,並很快打破國內獨立音樂市場數字專輯銷量紀錄。上線一周後(12月30日),數字專輯銷量超過41萬張,銷售額超過895萬元。
  • 先聲周報 Spotify內測K歌服務,BTS獲贈超5400萬美元Big Hit股票
    此次合作將使Telstra的流媒體服務Telstra TV的用戶可以訪問Vevo擁有的45萬首歌曲視頻曲庫。今年2月,Vevo先是在雪梨開設了新辦事處,後擴展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當時,Vevo宣稱每月在澳大利亞擁有約1000萬獨立觀看者,在紐西蘭擁有220萬獨立觀看者。
  • 獨立音樂不「孤獨」——原創音樂人的發行新思路
    而隨著用戶對音樂類型的需求愈發多元化以及社會化營銷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小眾音樂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獨立音樂人的長尾音樂被擁上價值高地。但大部分獨立音樂人的生長曲線卻處於「亞健康」狀態。幸運的獨立音樂人將在他們的音樂生涯中經歷一次爆發性的增長,但過度同質化的社會化營銷難免會透支音樂人的音樂價值和風格特色。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網站幫獨立音樂人賺了2000萬
    另外,不久前,YouTube收購的網站BandPage,也是一個為音樂人提供D2C服務的平臺,看起來,幫助音樂人和消費者直接勾兌,成為大平臺的「共識」。 「技術公司開始認識到是時候讓音樂人和用戶直接聯繫了。」Dave Bianchi說。
  • 「萬能青年旅店」新專輯895萬銷量破紀錄,「線上發行」會是獨立音樂的春天嗎?
    在凌晨上線後,《冀西南林路行》專輯很快在豆瓣獲得了9.3分的高口碑,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十分喜人:專輯上線1日,銷售總量即突破30萬張,並很快打破國內獨立音樂市場數字專輯銷量紀錄。上線一周後的今日(12月30日),數字專輯銷量超過41萬張,銷售額超過895萬元。
  • 騰訊音樂Q2財報發布,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獨立音樂人平臺
    財報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總營收同比增長17.5%至人民幣69.3億元(9.81億美元),其中在線音樂訂閱收入同比增長64.7%至人民幣13.1億元(1.86億美元),調整後淨利潤為11.5億元(1.63億美元);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達4710萬,同比增長51.9%。整體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好於市場預期。
  • 唱片公司和電視節目在打什麼架?
    就連巨肺小天后鄧紫棋上《康熙來了》、《我是歌手》想推新歌,被黑得體無完膚,完了還得道歉表示「感恩」,人家不就是想借一切機會推廣自己的新歌嗎?不過,我們今天把討論的焦點放在唱片公司和電視脫口秀節目之間的「戰爭」上。據媒體報導,最近在美國,主流唱片公司和脫口秀節目之間的戰爭正在升級,唱片公司希望限制音樂人在脫口秀節目中的「表演內容」在網絡視頻平臺的二次傳播。到底是怎麼回事?
  • 首創零門檻自助發行數字專輯,星曜唱片計劃收入100萬全歸音樂人
    此次,「星曜唱片計劃」的出現,便意在讓更多音樂人加入到數字專輯售賣行列中,為音樂人創收的同時,也帶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星曜唱片計劃」,那「進化」或許最適合不過。從簡化數專發行流程到探索自由的「市場經濟」,從緊跟直播浪潮到傾注資源扶持,「星曜唱片計劃」更契合數位化時代和年輕一代的玩法,它的出現,也象徵著從唱片時代到數位音樂時代,整個產業的進化。
  • 高曝光量需付費換取,獨立音樂人在流媒體平臺是否更難出頭?
    就如同獨立音樂廠牌Commission Records的A&R負責人Austin Chase所說的,「如果你背後沒有一家實力雄厚的唱片公司,在Spotify或其他流媒體平臺上也沒有位高權重的朋友,那麼就如同騎一輛生鏽的自行車參加坦克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