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打造於丹易中天眾多學術明星,如今《百家講壇》為何不再受熱捧

2020-11-19 心鑫愛娛樂

說起《百家講壇》,人們總會想起易中天、於丹、閻崇年、紀連海這些著名學者專家。這個節目在十幾年前曾經火爆一時,幾乎推出一位專家就紅火一陣,易中天、於丹當年的火爆程度簡直可以和演藝明星相比。

然而近些年來,很少有人再提這個節目。節目依然在辦,但具體誰在講課,講的是什麼,觀眾已經不像過去那樣關心。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重大選題的缺乏。

《百家講壇》2001年開播,距今已經將近20年。最早登上講壇的人所講的內容,是可以在眾多選題中自由選擇的,可選的範圍非常寬泛。比如易中天可以選著名的三國故事,於丹可以選眾所周知的《論語》,康震 可以講唐詩和人見人愛的蘇軾,馬未都講古代家具。

這些都是能夠引發絕大多數人興趣的絕佳選題,由具有一定口才和學識的人講出來,選題本身就已經足夠吸引人。

而隨著這些題材被講得比較足比較透,後面的人再講就只能避開這些人人喜歡的題目,找一些比較偏門的題材來說,而這些題材就不足以吸引那麼多觀眾。

其次,學術明星引發爭議。

隨著節目知名度的提高,《百家講壇》這樣一個比較冷門的節目,忽然之間變成魔鬼的床,似乎誰到這裡站一站,都能功成名就成家成名。這裡當然有真才實學者,但也有一些名不副實,加上似是而非的可畏人言,很多因《百家講壇》成名的人,就因為大受歡迎和學術漏洞而被人指摘,光環逐漸消散。

尤其是於丹,自來水一般的講述後來引發很多觀眾的反感,在公眾場合講話甚至曾被觀眾轟下臺,因此顏面掃地,其後極少再公開露面。

嘉賓的表現自然也會影響到節目,專家學者的榮譽不再,節目也會少人問津。

再其次,專家學者發聲的渠道越來越多。

在十幾年前《百家講壇》紅火的時候,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還不發達,電視節目的影響仍大,因此這個節目也受到很大關注。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盛行,各種網絡節目和公號等平臺的興起,專家學者不再把《百家講壇》看得像過去那麼重,他們大可不必受到電視臺那麼多限制,在自己更為自由的平臺輕鬆發聲,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

比如馬未都,他早年在《百家講壇》將古家具和陶瓷聲名大振,成為廣為人知的文物鑑定專家,後來也頻頻出現在各種節目當中。但當手機網際網路興盛之後,馬未都不再純粹依賴電視媒體,而是開了自己的脫口秀節目《嘟嘟》,照樣受到歡迎,而且由於受限少,更受觀眾的認可。

《百家講壇》魔力不再

《百家講壇》這張充滿魔力的床,如今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不管是對於觀眾來說,還是對於專家學者來說。

這個節目如今每天還在放送,不斷有人登臺講歷史,講中醫,講詩歌,講國寶,但這些人的知名度已經遠不及當年的易中天、於丹,基本就是電視臺一個常規節目,沒原來的心氣再做精品了。

相關焦點

  • 為何說於丹、易中天等人其實都是些二三流學者?
    ——屈原《離騷》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2001年,《百家講壇》於央視首播,一句朗朗上口的廣告語,伴隨著中國歷史、國學等眾彩紛呈的話題,一夜之間,《百家講壇》幾乎火爆全國,好不熱鬧。 隨著節目持續走紅,講壇上的老師們亦如神明般受到萬民敬仰,接連躥紅,於丹、易中天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百家講壇》為何現在不火了?
    像當時火的學術明星就有易中天、於丹、王立群等人,這幾位百家講壇的主講者,當時可是被「捧上了天」。很多網友們都直呼其為「大師」啊,可以說節目是有多火。特別是06、07年那幾年,百家講壇在央視綜藝節目中可是收視率可是連連位居第一,這樣的成績可見受眾度是有多高。一場熱潮,《百家講壇》火了,同時也火了易中天、於丹等曾被稱為「國學大師」的人物。不過,這節目再火了幾年後,就漸漸淡出人們視線了,而且於丹「大師」後來也好像被「吐槽」的有些慘啊。
  • 陳丹青評價於丹是個「神父」,於丹和易中天真是二三流學者嗎
    ——明朝·增廣賢文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非常優秀的大型文化綜藝類節目,叫作《百家講壇》。眾多文史愛好者覺得,它由央視首播,邀請大腕雲集,算得上近半個世紀來,文化底蘊最濃厚、節目內容最龐大的大型文化科普節目,特別是那句清新脫俗的開場白「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 「草根收藏家」走上百家講壇
    新年伊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也玩起了「變臉」:向來以「講史」見長的《百家講壇》首度推出收藏題材講座,「新人」馬未都走進螢屏,從1月1日起開講總44期的「馬未都說收藏」系列。  說馬未都是「新人」,是因為與《百家講壇》以往「捧紅」的易中天、於丹等教授學者相比,他「一無家傳,二無師從,全憑天資聰穎、後學勤奮紮實,刻苦修煉,自學而成」,更談不上有什麼顯赫學歷或長期教學經驗。  但是,作為收藏界第一個登上《百家講壇》的人,馬未都在文物藝術品收藏方面絕非「新人」。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以瓷器和家具收藏著稱。
  • 酷我音樂獨家冠名央視《百家講壇》,實現長音頻「聲態圈」擴容
    近日,酷我音樂宣布獨家冠名央視CCTV-10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未來,酷我音樂和央視強強聯合,還將更多打造IP大咖並定製內容,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煥新。酷我音樂致力於通過多元化、創新化、年輕化的方式,不斷輸出優質長音頻內容。此次冠名《百家講壇》,雙方將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並結合時代發展趨勢,激活傳統文化的內在生長力,重塑當代中國精神。
  •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是如何跌下神壇,逐漸被人遺忘的呢?
    前些年的時候,央視主打了一檔王牌節目《百家講壇》可謂是紅遍大江南北,讓許多人喜愛,不少人對其中的經典講解念念不忘,時常翻出來觀看。而這檔節目也因為受眾者的不斷擴大,也捧紅了一批有名的學者,讓他們不僅僅在業界有地位,而且也讓不少的普通老百姓知道他們所講,卻是受益良多。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開啟全民收聽模式 創2億播放成有聲黑馬
    打造國民音頻節目!《百家講壇》自1月1日獨家上線酷我音樂後,傳播度加倍增長,打造了備受用戶喜愛的優質內容生態。
  • 《百家講壇》蒙曼,失誤遭質疑,網友猜測: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於丹
    當時在《百家講壇》擔任講師的孟憲實教授向節目組推薦了蒙曼,而節目組在親自聽課體驗之後,向蒙曼發出了邀請,蒙曼在通過了試講之後就順利地成為了《百家講壇》的一名主講人。 2017年11月19日年僅42歲的蒙曼就這樣登上了《百家講壇》,而她當時也是《百家講壇》歷史上最年輕的主講人,她講述的內容是《武則天》。
  • 酷我音樂獨家冠名《百家講壇》2020助力戰「疫」停課不停學
    與此同時,由酷我音樂獨家冠名播出的《百家講壇》2020節目也成為了廣大學子居家學習人文歷史的絕佳選擇。節目開播至今近20年的時間裡邀請到馬未都、孔慶東、紀連海、於丹、易中天等無數專家學者奉獻了數以千計的精彩內容。這樣一檔科普歷史文化的國民優質節目,也正是這段特殊時期裡居家學習人文歷史人的不二之選。
  • 《百家講壇》開啟全民收聽模式創2億播放成有聲黑馬
    《百家講壇》自1月1日獨家上線酷我音樂後,傳播度加倍增長,打造了備受用戶喜愛的優質內容生態。千堂音頻好課繼續將經典流傳,眾多歷史專家學者帶領國內聽眾,在趣味中重現過去,在講述中品悟歷史。同時,可聽、可學成為酷我音樂《百家講壇》的最強特點,聽眾在接收知識普及時更能夠深入學習。
  • 從於丹與蒙曼,國學大師的「遮羞布」被扯下,人大教授:誤人子弟
    這個從清末衍生出的新鮮名詞,在如今二十一世紀被得到了綻放,然而它的誕生,卻並非因文人所追崇,恰恰相反是由於被抵制,20世紀末期由於清朝的沒落,眾多西方留學歸來的文人墨客更加追崇西方文化,於是形成了一股「西學潮」,而國學兩字的誕生則是為了與之區分,而時至今日,隨著時代變遷,國學再次輝煌,眾多國學節目也受到了眾多觀眾的熱衷。
  • 河南這位「百家講壇」主講,把大學課堂變成了「午夜書場」!
    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央視節目《百家講壇》致力於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該節目播出時曾創造收視神話,從節目裡走出了易中天、王立群、於丹、孔慶東等眾多名人。2013年,由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士祥主講的《隋唐考場風雲》登陸《百家講壇》,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今天,小編就為你講述他的精彩故事。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突破全網有聲格局 2億播放量成國民必聽節目
    打造國民音頻節目!《百家講壇》自1月1日獨家上線酷我音樂後,傳播度加倍增長,打造了備受用戶喜愛的優質內容生態。千堂音頻好課繼續將經典流傳,眾多歷史專家學者帶領國內聽眾,在趣味中重現過去,在講述中品悟歷史。同時,可聽、可學成為酷我音樂《百家講壇》的最強特點,聽眾在接收知識普及時更能夠深入學習。
  • 同樣是「國學網紅教授」,為何於丹跌落神壇,而王立群卻一直很火
    中央電視臺抓住這個熱潮,在《百家講壇》推出了一系列有關國學的講座,因此也讓一些待在象牙塔中的教授迅速走紅,成為「國學網紅教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於丹、蒙曼和王立群等。可時至今日,當時大火的「國學網紅教授」們境遇各不相同,尤其是於丹與王立群,一個跌落神壇,而另一個則依然大火。
  • 盛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走向沒落?
    因此,在雜亂的信息裡往往是假的多真的少,這對於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傳承的中國新生代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有人曾說「我們要在傳承中謀發展,在創新中呈特色」,為了強化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了中國更美好的未來,正確的歷史導向是不可或缺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家講壇》誕生了。
  • 於丹是小問題,易中天才是大問題
    《於丹是小問題,易中天才是大問題》蘭翎笑笑生從百家講壇走出來的兩位大咖於丹和易中天,都是有爭議的人物。但本人認為,於丹是小問題,易中天才是更大的問題。於丹還是那個於丹,捧上捧下都來自觀眾,網絡暴力在於丹身上充分展示了它的殘酷。 但我們如果用更理性的角度去看,於丹除了表面上過於華麗,她內在的學術問題其實並不大。有個別學者指出她的一些問題,但問題很小、很少,而且往往都是學者間理解的不同,並無太大的原則錯誤。作為一個詮釋型學者,於丹的學術底子還是說得過去的。只是她把個人特色消費得太急了、過度了。
  • 「百家講壇」7大學霸級才女,個個都是教授級,你覺得誰最厲害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十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一欄「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講座式節目。欄目通過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梁」,從而達到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十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其間,不乏眾多「巾幗」的身影,更是湧現了於丹、蒙曼等極具才氣的學霸級學術達人。
  • 於丹被噓,藝術不需「心靈雞湯」?
    娛評人宋子文介紹,很多明星、學者去北大演講都曾受到過質疑,「周星馳以前去北大,就有人直接罵他拍了些爛片。」尤其是於丹的學術水平,在國內院校中受到的爭議較大,發生這種事情更加正常。宋子文認為這不僅僅是娛樂事件,「挑戰權威是好事,但也要分場合。如果是在專門的討論場合上這麼做沒問題,但在這樣一個活動上,有點過分。於丹是嘉賓,作為客人,受到攻擊確實不應該啊!」
  • 那個被北大學子轟下講臺的「國學大師」於丹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提起於丹這麼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當年的《百家講壇》成就了她,當然也可以說是她捧火了這檔節目。正因為於丹的演講,百家講壇這檔節目迅速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國學熱的浪潮,她本人在07年也是一度登上作家富豪榜的第二,觀眾和粉絲更是給其冠以「學術超女」的稱號。憑藉知識的力量和肚中的才華,於丹當年可謂火遍大江南北,父母輩心中的偶像,孩子輩眼前的大師。
  • 曾經名氣超過於丹的女教授,卻因解讀古詩名句被推下神壇
    提到國學教授大家一定會想到一檔央視節目,叫做《百家講壇》。這檔節目被大家喜愛了許多年,其中講授的教授也成為了大家敬仰的人物,我們熟知的易中天、於丹就是從這檔節目中,被大家熟知的。在這些女教授中,於丹可以說是紅得發紫,但是她有些解讀被大家質疑,比如說《論語》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於丹認為其中的「小人」是指小孩子,引發了許多爭議。其實還有一位女教授,她的名氣一點都不比於丹小,甚至比於丹更加紅,她也引起了大家的許多爭議甚至嘲笑,這位教授就是蒙曼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