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百家講壇》,人們總會想起易中天、於丹、閻崇年、紀連海這些著名學者專家。這個節目在十幾年前曾經火爆一時,幾乎推出一位專家就紅火一陣,易中天、於丹當年的火爆程度簡直可以和演藝明星相比。
然而近些年來,很少有人再提這個節目。節目依然在辦,但具體誰在講課,講的是什麼,觀眾已經不像過去那樣關心。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重大選題的缺乏。
《百家講壇》2001年開播,距今已經將近20年。最早登上講壇的人所講的內容,是可以在眾多選題中自由選擇的,可選的範圍非常寬泛。比如易中天可以選著名的三國故事,於丹可以選眾所周知的《論語》,康震 可以講唐詩和人見人愛的蘇軾,馬未都講古代家具。
這些都是能夠引發絕大多數人興趣的絕佳選題,由具有一定口才和學識的人講出來,選題本身就已經足夠吸引人。
而隨著這些題材被講得比較足比較透,後面的人再講就只能避開這些人人喜歡的題目,找一些比較偏門的題材來說,而這些題材就不足以吸引那麼多觀眾。
其次,學術明星引發爭議。
隨著節目知名度的提高,《百家講壇》這樣一個比較冷門的節目,忽然之間變成魔鬼的床,似乎誰到這裡站一站,都能功成名就成家成名。這裡當然有真才實學者,但也有一些名不副實,加上似是而非的可畏人言,很多因《百家講壇》成名的人,就因為大受歡迎和學術漏洞而被人指摘,光環逐漸消散。
尤其是於丹,自來水一般的講述後來引發很多觀眾的反感,在公眾場合講話甚至曾被觀眾轟下臺,因此顏面掃地,其後極少再公開露面。
嘉賓的表現自然也會影響到節目,專家學者的榮譽不再,節目也會少人問津。
再其次,專家學者發聲的渠道越來越多。
在十幾年前《百家講壇》紅火的時候,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還不發達,電視節目的影響仍大,因此這個節目也受到很大關注。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盛行,各種網絡節目和公號等平臺的興起,專家學者不再把《百家講壇》看得像過去那麼重,他們大可不必受到電視臺那麼多限制,在自己更為自由的平臺輕鬆發聲,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
比如馬未都,他早年在《百家講壇》將古家具和陶瓷聲名大振,成為廣為人知的文物鑑定專家,後來也頻頻出現在各種節目當中。但當手機網際網路興盛之後,馬未都不再純粹依賴電視媒體,而是開了自己的脫口秀節目《嘟嘟》,照樣受到歡迎,而且由於受限少,更受觀眾的認可。
《百家講壇》魔力不再
《百家講壇》這張充滿魔力的床,如今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不管是對於觀眾來說,還是對於專家學者來說。
這個節目如今每天還在放送,不斷有人登臺講歷史,講中醫,講詩歌,講國寶,但這些人的知名度已經遠不及當年的易中天、於丹,基本就是電視臺一個常規節目,沒原來的心氣再做精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