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特別提及《這就是歌唱·對唱季》的節目規則。
在文章開頭我們曾經提到都有所感的「音樂綜藝模式創新乏力」現象。行業範圍內的設計靈感枯竭,通常跟「設計思路走進死胡同」有非常直接的關係。三十多年來,我們看到了無數種形式的音樂節目,但無論節目形式如何變化,其實以往音樂節目的設計思路通常都只是一種:節目表達手段服務於音樂內容(如猜謎是為了增加演唱的趣味性和懸念感)——這一思路中,各種節目形式是手段,音樂內容是目的。《這就是歌唱·對唱季》的規則設計思路卻剛好與之相反:音樂作為手段,服務於「組建對唱搭檔」的內容(目的)。
——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在節目中,對音樂進行工具化賦能。
在《這就是歌唱·對唱季》產品路徑設計中,產品的前期邏輯是:只有選手演唱好了自備曲目,才能夠獲得搭檔的認可,並憑此獲得建立社交關係的權利(結成搭檔);只有成功搭建了社交關係,選手才得以在節目中「生存」——在初段邏輯中,選手通過展現自己的音樂能力(演唱),目的是搭建社交(搭檔)關係。
在「社交關係搭建成功」後,產品路徑變成:男女搭檔要依靠足夠默契、緊密的社交關係去完成競演部分。並理論上來說,配合越默契、彼此社交角色的搭配越優秀,越容易獲得競爭優勢——在後段邏輯中,目標雖然變成了「獲得競爭勝利」,但實現路徑依然依靠「建立緊密的社交(搭檔)關係」。
——在整個過程中,「個人的演唱技能是否優秀」從來不是決定節目結果的核心要素,甚至「一方太強,一方太弱」會直接觸發節目的懲罰機制(淘汰)。所有人想要獲得勝利,只有依靠穩定、默契的社交關係(男女搭檔),合力完成整體優秀的社交關係成果(默契合唱),才能成功。
音樂,是彼此社交的手段、方法,好音樂才能帶來好的社交對象,雙方都好的音樂水準,才能獲得節目的成功——在節目中,音樂成為了社交工具。這就是所謂的「對音樂進行工具化賦能」。
這套規則的研發思路是非常巧妙的,它完全繞開了「音樂內容表現類型窮盡」的瓶頸。老實講這種工作思維更像是網際網路企業中「軟體架構師」的工作思維,它跟傳統綜藝節目研發思路的區別可以打一個比方,傳統的音樂節目研發人員,通常最終研發方向都會指向「題材內容」。(如劇情好不好看、故事好不好玩、音樂好不好聽)這就像:傳統模式研發者更追求食材本身的質量、新鮮程度,想方設法的讓食材本身更鮮嫩、更多汁、更有口感;而《這就是歌唱·對唱季》的研發思路,在「食材」無法突破的前提下,轉而把思路轉向了烹飪手段,他們在研發東西究竟「該炒」還是「該烤」才更好吃;
——食客畢竟只關注吃到嘴裡的味道究竟如何,所以無論是因為「食材好」還是「烹飪好」,這並不重要。
當然,我們要明確的是,烹飪過程中更注重「食材」還是「廚藝」更多的是風格特點,肯定是沒有高下之分的。但就我們的觀看體驗來說,《這就是歌唱·對唱季》設計的這套規則確實對節目內容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導引,並留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看點。如:「男女搭檔」中的「男女」,二者關係除了戰友之外,有沒有可能延伸出情侶、兄妹、師徒、朋友等社交可能性?——在節目中我們確實看到「女歌手羞紅了臉」和男歌手之間「演繹恩怨情仇」的內容;同性之間雖然無法在規則內形成搭檔關係,那彼此在競爭關係的前提下,會不會還有其他情緒延伸?——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兄弟情」、「情敵」和「閨蜜間競爭一個搭檔」……這些劇情的走向基本上都可以歸功於巧妙節目規則預留出的戲劇空間和劇情可能性——這一點尤其值得傳統節目模式研發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