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歌》:傳統的自覺與文化的自信

2021-03-02 中國電影資料館

從《凱爾經的秘密》到《海洋之歌》,湯姆·摩爾的歐洲團隊創製的迷幻絢爛的二維動畫,撐起了世界美術電影的又一個支點。讓我們看到,愛爾蘭的民俗宗教融入凱爾特文明的血液之中,即便在失落了傳統的現代,城市化重塑了人們的精神面貌、破壞了對生命的感知能力,但神話傳統的藝術魅力仍然具有一觸即醒的召喚力,並且深具普世性。

尤其慶幸的是,問世兩年的《海洋之歌》作為合拍片被引進2016年這個令人崩潰的暑期檔,在中國電影市場的沙灘呈現出一片潮退後的頹敗不堪時,讓深陷賤魚爛蝦之中的觀眾得以置換出一口新鮮呼吸。

來吧

人間的孩子

到溪水邊和荒野中去吧

和精靈

手拉著手

這世上的哭聲太多

你還不懂……

從畫風到敘事,《海洋之歌》進行了一場 「傳統」之於「現代」的失落\喚回的視覺敘述,故事看似輕盈溫潤,表達卻豐富雋永。葉芝的詩滲透著濃烈的愛爾蘭情感和神秘浪漫的靈性色彩,湯姆·摩爾將詩句擎於片首,流露出文化致敬與傳承的決心,是創作的自覺。顧看熱潮四起的國產奇幻電影,讓我們汗顏的還有人家文化上的自信。

 

2009年《凱爾經的秘密》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後,它迷人的裝飾性繪畫風格讓世人不自覺地為凱爾特民俗風情所動容。離開固如堡壘的凱爾斯修道院和包圍它的萬花筒般的迷幻森林,這一次,《海洋之歌》把我們帶到了愛爾蘭海島神話的瑰麗世界。

影片借男孩本(Ben)的成長故事,引入了關於海豹精靈(Selkie)和海洋之子巨人麥克·利爾(Giant Mac Lir)的兩段古老傳說,並融合凱爾特神話、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古老傳說及歷史故事,將貓頭鷹女巫瑪查(Owl Witch Macha)和她雲團密布的湖上住宅(Crannog)以及御風的仙犬(Cú Sídhe)、三個仙丘精靈(Daoine Sìth)和隱藏在城市的仙丘(Fairy Mound)仙堡(Fairy Fort)、記錄者(The Great Seanachai)和異教徒的聖井(Holy Well)等神話角色及經典文化場域導入迷失、絕望與隔膜的現代生活,重新闡釋並發掘了它們之於當下社會的文化價值。

延續《凱爾經的秘密》中複雜精緻的手繪方式,《海洋之歌》依然細節精美,色彩斑瀾,在宗教符號、幾何圖形以及抽象線條上的運用上更加注重情感的渲染和抽象的敘事表達。構圖上大量使用圓形對稱和斐波那契螺旋線,在捕捉愛爾蘭海島自然景觀變幻的同時,嵌入各樣神話角色和人物感受。

在這個故事裡,單螺旋圖形尤其突出。它既承擔古老宗教符號的象徵功能——生命的氣息與活力,又作為重要的視覺線索用在道具和畫面構圖中,發揮敘事作用。前者如引領兄妹倆回家的靈光軌跡、記錄者承載記憶的鬍鬚、皮克特族巖石的紋理、樹幹的年輪、女巫宅院屋頂的雲朵、玻璃瓶中的鬱結之氣等,後者如媽媽的海螺、聖井裡水潭的內部結構、燈塔和女巫住宅的螺旋樓梯等等。

類似的用法還有圓形、三角形、拱形、十字架等圖形,宗教裝飾與抽象敘事並存。其畫風既是對傳統聖典中繁複華麗的插畫藝術的繼承,又有對現代抽象繪畫的理解與呼應。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以點、線、面為主體,分解平面幾何和色塊,用靈動的線條和明亮的色彩突顯音樂的流動感。這種繪畫觀念在《海洋之歌》中獲得了耀眼的表現。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保羅克利的油畫《喜劇式的幻想劇「乘船」的戰鬥場面》

 

與場景夢幻般被填滿了圖形、符號與色快相比,湯姆·摩爾的人物則以簡潔流暢的線條作為主要造型手段。這種明確的區分為二維動畫帶來了一個敘事上的極大好處。即當影片放棄任何形式的透視效果時,卻可以用極具美術性的假定方式自由出入(描摹)人物的現實背景與主觀情境。

這恰恰讓它可以超越傳統二維動畫,滿足現代觀影對心理敘事和視覺感知的更高需求。湯姆·摩爾的繪製團隊利用數碼圖像上色和3D補光渲染技術,在手繪風格的細膩與視角變幻中表達他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幻想之間的關係。

男孩本的視角和感受連接了《海洋之歌》中神話與現實的兩個世界以及相對應的兩組人物關係。

本經常發呆的燈塔,一邊是淚流成海的巨人,一邊是是沉默恍惚的父親,他們有著情景相同的喪妻之痛,經常以身影佝僂的相似線條出現同一個畫面的左右或前後景中。

本的房間裡有兩個海豹精靈,一個被媽媽繪製在牆上的美麗傳說,一個是躺在本旁邊床上的是天生不會說話的妹妹,她們相似蜷縮的造型在二維畫面中,一上一下極為呼應。

本最不喜歡的兩個人都被稱作女巫,一個是傳說中剝奪巨人和精靈感知力的貓頭鷹女巫,一個是忽視別人感受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的奶奶。她們圓圓胖胖的相似度雖然不比《千與千尋》中的湯婆婆和錢婆婆,卻有著一模一樣的強勢人格和生活喜好。奶奶喜歡養籠中鳥,女巫則飼養著貓頭鷹,她們對子女的愛都非常粗暴。


媽媽布朗娜Bronach生妹妹雪兒Saoirse後消失在本的生命裡,這是神話與現實兩個世界的敘事起點。媽媽消失前為本講述了傳說中的神話世界,媽媽消失後這個神話就出入在本的畫本、牆壁以及與別人的討論中。

片頭字幕時,兩個世界被二維圖形框入一個畫面,只是它們有著主體與客體涇渭分明的界限。本和父母幸福的現實生活鎖定在畫面最核心的同心圓內,外面是幾個用盎格魯-撒克遜紋樣和地中海紋樣混合的勾花技巧繁複裝飾的同心圓,神話世界裡的各個角色和對應的場域外置與此。

此後,本在影片中的成長過程,開始了神話世界浸入現實的過程,這是本從冷漠的城市歷經艱險回到海島的過程,也是他擔負起對妹妹的責任、重新理解父親並開始與親人共同面對和承擔家庭苦難的過程。


湯姆·摩爾的二維繪畫對於空間與方向、時間與感知的表達,是工業流水線生產的3D動畫中沒有的。 在《凱爾經的秘密》中還出現過同一畫幅中並列三個時節風景的奇異構圖,以古典邊框式的裝飾相隔,看似汲取了古代宗教壁畫的傳統,卻因為人物造型的共通性,呈現出現代電影以後確立的時間影像。


 三. 格局:

  於自身的文化邏輯中

才能講述自身的故事

不多的人物,簡單的成長故事,從喪失自我的現代城市復歸充滿靈性的自然世界,重拾神話與傳說,最大限度地汲取繪畫、文學與音樂的民俗藝術養料,歌頌心靈的自由和愛的能力。這個溫暖浪漫的普世題目在宮崎駿電影中一再復現,湯姆·摩爾從不迴避對宮氏創作的借鑑和對這一主題的迷戀,因為「講述自己的文化」是他的出發點。不斷有人將改編自日本民間傳說《竹取物語》的《輝夜姬物語》與《海洋之歌》進行東西方的比較,令摩爾非常歡喜——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是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與熱愛。

自信是文化自覺與文化抄襲的區別所在。

如今的國產動畫乃至中國奇幻電影卻已不復擁有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國家文化體制還沒全然開放前的淳樸自信。就算按下不表「西遊」「鍾馗」「封神」那幾部文化自卑到了喪心病狂的奇幻大片,單提得到廣泛支持的《大聖回來》、《捉妖記》和近期的《大魚海棠》,其中雖有意攜夾中國元素,卻都首先放棄了中國文化的自身邏輯,更願意相信他者的文化經驗,以為再夾雜些時下的流行語彙就能搭建出一個全新的格局。

一個完整的文化時空觀和價值信仰體系是一個文化族群多少代人添磚加瓦搭建起來的,就算是拆,有人從清末民初一榔頭一棒槌地到現在也未盡然拆淨。當然,資本介入會大大提速對傳統文化的衝潰。張大春批評現代文學創作,說很多作品是用漢字去寫西洋文學。

其實中國儒道文化的自然神學與愛爾蘭文化的溫柔和包容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然而我們看這三部作品,雖然絕非戴錦華提出的那些「認賊作父」之流,文化方向上卻與湯姆·摩爾和宮崎駿的努力相反,其神怪角色更願意出走,嚮往或挑戰接近權力中心的現代舞臺。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大眾文化心理在文化商品上的投射。那麼,難道我們的奇幻電影除了商品性就不能再多點別的了麼?

影片簡介


導演: 湯姆·摩爾
編劇: 威爾·柯林斯 / 湯姆·摩爾
主演: 大衛·羅爾 / 布萊丹·格裡森 / 麗莎·漢尼根 /菲奧紐拉·弗拉納根 / 露西·奧康奈爾 / 帕特·紹特/ 喬·肯尼
類型: 劇情 / 動畫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愛爾蘭 / 丹麥 / 比利時 / 盧森堡 / 法國
語言: 英語 / 愛爾蘭語 / 蘇格蘭蓋爾語
上映日期: 2016-08-12(中國大陸) / 2014-09-06(多倫多電影節) / 2014-12-10(法國) / 2015-07-10(愛爾蘭)
片長: 93分鐘 / 94分鐘(中國大陸)

在一個風景如畫的海中小島,小男孩本(大衛·羅爾 David Rawle 配音)和懷有身孕的母親布羅娜(麗莎·漢尼根 Lisa Hannigan 配音)渡過了最後一個快樂而難忘的夜晚。不久後,妹妹西爾莎(露西·奧康奈爾 Lucy O'Connell 配音)出生,而因母親卻撒手人寰。轉眼過了六年,他們的父親康納(布萊丹·格裡森 Brendan Gleeson 配音)始終未從喪妻之痛中走出,而充滿幻想的西爾莎偶然發現媽媽留下的貝笛,結果險些溺斃大海,最終導致奶奶強制性地將兩個孩子帶離這座小島。兄妹倆無法適應城市的生活,他們在街道遊走的時候,意外遭遇了三個奇怪的小精靈。他們希望藉助「海豹女」西爾莎的歌聲回到故鄉,神奇的冒險就此展開…… 


本片根據愛爾蘭的民間傳說改編。

— END —

相關焦點

  • 《海洋之歌》:童話背後,藏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哲思
    象徵著現代文明的本一家生活的現實世界;象徵著大自然和傳統文化的精靈們生活的神話世界。既展現了愛爾蘭傳統文化,又為神話傳說賦予了新的現實意義。我認為,做為一個愛爾蘭導演,湯姆·摩爾極其善於將其本土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合到一起。通過《海洋之歌》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奇幻故事,並把自己國家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內核傳遞到全世界,同時為愛爾蘭傳統文化增加了新的生命和深刻的內涵。
  • 傳統手繪愛爾蘭民風動畫《海洋之歌》,美到窒息
    白犬、酸模葉子、蕁麻刺、海螺、聖井,《海洋之歌》裡幾乎是童年一切美好幻想的縮影,音樂觸動最深切的童心。倒不是那麼喜歡導演的前作《凱爾經的秘密》,故事依舊短板,但是有足夠打動的細節。想起拉脫維亞那部《口袋裡的小石頭》,家族故事呈現得如此空靈美妙,又不甜膩。傳統手繪愛爾蘭民風,情感至上。
  • 文創+二期臺灣模塊 | 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打開文創產業新視角
    26日晚同學們盛裝出席,與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寬庭美學董事長陳靜寬、臺灣電影文創產業協會理事長陳志寬、臺灣電影製作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功等來自兩岸的嘉賓一同開啟臺灣文創之旅。<<  滑動圖片聆聽魏德聖導演的禪意分享: 在最好的年紀,做自己最有價值的事 >>本次課程我們將題目命名為「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傅佩榮老師在29日的課程中更是將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  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
  • 邁向新時代,唱響自信之歌
    3月15日,國內第一首以「四個自信」為主題並取名《自信之歌》而創作的歌曲正式上線。這首由福建知名詞作家唐炳椿作詞,著名作曲家董林慶作曲,著名作曲家、武警文工團藝術指導劉琦編曲,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青年歌唱家張英席演唱。
  • 「戲曲進校園」星星實驗學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增強青少年文化自信
    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7月13日,「戲曲進校園活動」教師專場走進婁底市星星實驗學校。婁底市花鼓戲劇團給全體教師展示了一場精彩的花鼓戲《榮喜歸》。一板一眼、舉手投足間盡顯戲曲演員的風採,精彩的表演、極富感染力的唱腔贏得在場老師們的陣陣掌聲……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推動戲曲進校園工作是繼承、繁榮、發展戲曲藝術的重要舉措。教師專場活動,讓老師們近距離接觸戲曲、了解戲曲、領略戲曲的魅力,引導教師們做傳統文化的使者,在廣大中小學生中推廣戲曲文化,更大程度上倡導學生們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者、傳承者和弘揚者。
  • 寧德蕉城:傳統文化奏響「青春之歌」
    近年來,蕉城區結合實際大力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利用大課間、課外活動等時間將各類傳統文化項目引入校園落地生根,與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共融,同時藉助學生的力量,助力傳統文化奏響「青春之歌」。  以琴播種 佳音留心間  10月29日下午,陣陣古樸清脆的琴音從蕉城區實驗小學傳出,每月一場的「『琴』系校園,非遺文化有傳承」古琴公益課堂在這裡舉行。
  •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一部講述人類情感的故事的動漫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一部講述人類情感的故事的動漫。《海洋之歌》這部動漫相對於這個作者之前的動畫來說,有了很大的進步。這部動漫的藝術上更加的嫻熟,而且相比於這個作者之前對於文明的唏噓,這部動漫更多的是對人類情感的進一步挖掘。
  • 《傳承者》:傳承的是傳統,更是文化自信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納蘭驚夢當人們處於崇尚創新的熱潮之中時,對於傳統的傳承則應該是對於文化的另一個維度。昨天,北京衛視首播的國內首檔傳統文化展示真人秀《傳承者》,正是這樣一檔展示傳統文化項目、傳遞文化精神內涵的節目。
  • 愛爾蘭電影《海洋之歌》評析
    摘 要:愛爾蘭著名導演湯姆·摩爾的新作《海洋之歌》改編自古老的凱爾特神話故事,這部純手繪作品歷時七年製作,以清新又懷舊的風格講述了一個略帶悲傷的現代故事。在藝術方面,該片入圍第42屆美國動畫安妮獎七項提名及第8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在商業方面,該片於美國、中國、英國、韓國、法國等十餘個國家上映;在文化方面,該片濃鬱的異域風情贏得了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喜愛,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本文以《海洋之歌》為例,探究其如何從凱爾特神話中攫取創意,以動畫為載體,進行當代故事講述,尋求動畫創作的規律。
  • 有關《海洋之歌》視覺語言的看法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海洋之家》視覺語言的。首先我認為影片將愛爾蘭地區凱爾特傳統民族文化與藝術元素融於視聽語言、敘事內容和人物塑造的設計過程中,不但讓影片呈現出濃鬱的愛爾蘭民族文化色彩,而且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民族審美風格,為現代觀眾勾勒出一幅福充滿異域文化和審美情趣的奇幻世界。
  • 《海洋之歌》:用愛爾蘭味道講述治癒式成長的溫情故事
    很多朋友說,看慣了千篇一律的美國好萊塢動畫片,《海洋之歌》以其獨特愛爾蘭風格,讓人眼前一亮。該片由愛爾蘭卡通沙龍公司製作,由湯姆·摩爾執導,2014年獲得第9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豆瓣評分高達8.8分。
  • 《海洋之歌》:用愛爾蘭味道講述治癒式成長的溫情故事
    很多朋友說,看慣了千篇一律的美國好萊塢動畫片,《海洋之歌》以其獨特愛爾蘭風格,讓人眼前一亮。該片由愛爾蘭卡通沙龍公司製作,由湯姆·摩爾執導,2014年獲得第9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豆瓣評分高達8.8分。
  • 專訪室|動畫電影《海洋之歌》製片保羅·揚專訪
    海洋之歌最大的特色是獨特的手繪畫面,構圖講究對稱,色調宛若壁畫,畫面中充滿大量幾何圖形或傳統符號,視覺風格上還融入了浮世繪、工筆、水墨等多種繪畫技法,非常賞心悅目,如夢如幻。這本電影曾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以及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等20多個獎項、榮譽。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一個人需要自信、一個國家同樣需要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新突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取得新進展的背景下,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會被激發出來,自我矮化、自我醜化的文化作品和產品受到批判和拋棄,自信會成為新時代文化需要的主色調。第一,自信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人民群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
  • 海洋之歌:一部美到極致的作品,卻被稱為黑色成人動畫
    「這是一個古老的貝殼,是我的媽媽很久很久以前給我的,把它放在耳邊仔細聽,你將聽到海洋之歌」。《海洋之歌》這部動畫電影,講述了 主人公迷失在奇幻異境,異境中的神話生物,也迷失在現代社會,諸多陰暗的生活狀態之中。只有小精靈的歌聲能讓他們回歸的故事。一個小清新的文藝範兒故事,卻扣人心弦。
  • 民族自信與文化自覺: 中國動畫電影發展思考與展望
    無論是2015年上映廣受好評的《大聖歸來》,抑或是火爆今夏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無疑都見證了中國動畫電影的可喜進步,其所蘊含的傳統精神文化內核與新興數字媒體技術的結合彰顯了中國動畫電影產業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覺。本文以中國動畫的歷史發展脈絡為起點從而引申出相關的思考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中國動畫發軔於20世紀20年代,以萬氏兄弟的動畫短片《大鬧畫室》為起點。
  • 文化自信在「抗疫」中升華
    18世紀(包括18世紀中葉的乾隆盛世)之前,西方的工業革命尚處於萌芽階段,給世界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的正是我國四大發明,遍尋外國史料和史學評論,對18世紀中葉之前的中華民族也大都飽含溢美之詞與崇拜之情。誠然,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中華民族遭遇劫難,體會了「落後就要挨打」。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中國曾試圖通過學習西方世界標榜的資本主義文化和制度,進行自救。
  • 文脈同國脈相連——中國何以文化自信?
    「活」起來;彩妝、服飾、文具等故宮文創產品火爆熱賣,使傳統文化融入人們日常生活……近年來,這一系列頻頻走紅的「故宮現象」,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彰顯我國文化自信的一個鮮明標識。  一 文化自信是自信之魂  文化作為精神標識,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 《海洋之歌》發新版劇照 兄妹攜手共啟奇幻之旅
    《海洋之歌》發新版劇照 兄妹攜手共啟奇幻之旅 共8張 即將於8月12日在國內上映的動畫電影《海洋之歌》今日發布了「勇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