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凱爾經的秘密》到《海洋之歌》,湯姆·摩爾的歐洲團隊創製的迷幻絢爛的二維動畫,撐起了世界美術電影的又一個支點。讓我們看到,愛爾蘭的民俗宗教融入凱爾特文明的血液之中,即便在失落了傳統的現代,城市化重塑了人們的精神面貌、破壞了對生命的感知能力,但神話傳統的藝術魅力仍然具有一觸即醒的召喚力,並且深具普世性。
尤其慶幸的是,問世兩年的《海洋之歌》作為合拍片被引進2016年這個令人崩潰的暑期檔,在中國電影市場的沙灘呈現出一片潮退後的頹敗不堪時,讓深陷賤魚爛蝦之中的觀眾得以置換出一口新鮮呼吸。
來吧
人間的孩子
到溪水邊和荒野中去吧
和精靈
手拉著手
這世上的哭聲太多
你還不懂……
從畫風到敘事,《海洋之歌》進行了一場 「傳統」之於「現代」的失落\喚回的視覺敘述,故事看似輕盈溫潤,表達卻豐富雋永。葉芝的詩滲透著濃烈的愛爾蘭情感和神秘浪漫的靈性色彩,湯姆·摩爾將詩句擎於片首,流露出文化致敬與傳承的決心,是創作的自覺。顧看熱潮四起的國產奇幻電影,讓我們汗顏的還有人家文化上的自信。
2009年《凱爾經的秘密》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後,它迷人的裝飾性繪畫風格讓世人不自覺地為凱爾特民俗風情所動容。離開固如堡壘的凱爾斯修道院和包圍它的萬花筒般的迷幻森林,這一次,《海洋之歌》把我們帶到了愛爾蘭海島神話的瑰麗世界。
影片借男孩本(Ben)的成長故事,引入了關於海豹精靈(Selkie)和海洋之子巨人麥克·利爾(Giant Mac Lir)的兩段古老傳說,並融合凱爾特神話、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古老傳說及歷史故事,將貓頭鷹女巫瑪查(Owl Witch Macha)和她雲團密布的湖上住宅(Crannog)以及御風的仙犬(Cú Sídhe)、三個仙丘精靈(Daoine Sìth)和隱藏在城市的仙丘(Fairy Mound)仙堡(Fairy Fort)、記錄者(The Great Seanachai)和異教徒的聖井(Holy Well)等神話角色及經典文化場域導入迷失、絕望與隔膜的現代生活,重新闡釋並發掘了它們之於當下社會的文化價值。
延續《凱爾經的秘密》中複雜精緻的手繪方式,《海洋之歌》依然細節精美,色彩斑瀾,在宗教符號、幾何圖形以及抽象線條上的運用上更加注重情感的渲染和抽象的敘事表達。構圖上大量使用圓形對稱和斐波那契螺旋線,在捕捉愛爾蘭海島自然景觀變幻的同時,嵌入各樣神話角色和人物感受。
在這個故事裡,單螺旋圖形尤其突出。它既承擔古老宗教符號的象徵功能——生命的氣息與活力,又作為重要的視覺線索用在道具和畫面構圖中,發揮敘事作用。前者如引領兄妹倆回家的靈光軌跡、記錄者承載記憶的鬍鬚、皮克特族巖石的紋理、樹幹的年輪、女巫宅院屋頂的雲朵、玻璃瓶中的鬱結之氣等,後者如媽媽的海螺、聖井裡水潭的內部結構、燈塔和女巫住宅的螺旋樓梯等等。
類似的用法還有圓形、三角形、拱形、十字架等圖形,宗教裝飾與抽象敘事並存。其畫風既是對傳統聖典中繁複華麗的插畫藝術的繼承,又有對現代抽象繪畫的理解與呼應。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以點、線、面為主體,分解平面幾何和色塊,用靈動的線條和明亮的色彩突顯音樂的流動感。這種繪畫觀念在《海洋之歌》中獲得了耀眼的表現。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保羅克利的油畫《喜劇式的幻想劇「乘船」的戰鬥場面》
與場景夢幻般被填滿了圖形、符號與色快相比,湯姆·摩爾的人物則以簡潔流暢的線條作為主要造型手段。這種明確的區分為二維動畫帶來了一個敘事上的極大好處。即當影片放棄任何形式的透視效果時,卻可以用極具美術性的假定方式自由出入(描摹)人物的現實背景與主觀情境。
這恰恰讓它可以超越傳統二維動畫,滿足現代觀影對心理敘事和視覺感知的更高需求。湯姆·摩爾的繪製團隊利用數碼圖像上色和3D補光渲染技術,在手繪風格的細膩與視角變幻中表達他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幻想之間的關係。
男孩本的視角和感受連接了《海洋之歌》中神話與現實的兩個世界以及相對應的兩組人物關係。
本經常發呆的燈塔,一邊是淚流成海的巨人,一邊是是沉默恍惚的父親,他們有著情景相同的喪妻之痛,經常以身影佝僂的相似線條出現同一個畫面的左右或前後景中。
本的房間裡有兩個海豹精靈,一個被媽媽繪製在牆上的美麗傳說,一個是躺在本旁邊床上的是天生不會說話的妹妹,她們相似蜷縮的造型在二維畫面中,一上一下極為呼應。
本最不喜歡的兩個人都被稱作女巫,一個是傳說中剝奪巨人和精靈感知力的貓頭鷹女巫,一個是忽視別人感受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的奶奶。她們圓圓胖胖的相似度雖然不比《千與千尋》中的湯婆婆和錢婆婆,卻有著一模一樣的強勢人格和生活喜好。奶奶喜歡養籠中鳥,女巫則飼養著貓頭鷹,她們對子女的愛都非常粗暴。
媽媽布朗娜Bronach生妹妹雪兒Saoirse後消失在本的生命裡,這是神話與現實兩個世界的敘事起點。媽媽消失前為本講述了傳說中的神話世界,媽媽消失後這個神話就出入在本的畫本、牆壁以及與別人的討論中。
片頭字幕時,兩個世界被二維圖形框入一個畫面,只是它們有著主體與客體涇渭分明的界限。本和父母幸福的現實生活鎖定在畫面最核心的同心圓內,外面是幾個用盎格魯-撒克遜紋樣和地中海紋樣混合的勾花技巧繁複裝飾的同心圓,神話世界裡的各個角色和對應的場域外置與此。
此後,本在影片中的成長過程,開始了神話世界浸入現實的過程,這是本從冷漠的城市歷經艱險回到海島的過程,也是他擔負起對妹妹的責任、重新理解父親並開始與親人共同面對和承擔家庭苦難的過程。
湯姆·摩爾的二維繪畫對於空間與方向、時間與感知的表達,是工業流水線生產的3D動畫中沒有的。 在《凱爾經的秘密》中還出現過同一畫幅中並列三個時節風景的奇異構圖,以古典邊框式的裝飾相隔,看似汲取了古代宗教壁畫的傳統,卻因為人物造型的共通性,呈現出現代電影以後確立的時間影像。
三. 格局:
於自身的文化邏輯中
才能講述自身的故事
不多的人物,簡單的成長故事,從喪失自我的現代城市復歸充滿靈性的自然世界,重拾神話與傳說,最大限度地汲取繪畫、文學與音樂的民俗藝術養料,歌頌心靈的自由和愛的能力。這個溫暖浪漫的普世題目在宮崎駿電影中一再復現,湯姆·摩爾從不迴避對宮氏創作的借鑑和對這一主題的迷戀,因為「講述自己的文化」是他的出發點。不斷有人將改編自日本民間傳說《竹取物語》的《輝夜姬物語》與《海洋之歌》進行東西方的比較,令摩爾非常歡喜——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是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與熱愛。
自信是文化自覺與文化抄襲的區別所在。
如今的國產動畫乃至中國奇幻電影卻已不復擁有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國家文化體制還沒全然開放前的淳樸自信。就算按下不表「西遊」「鍾馗」「封神」那幾部文化自卑到了喪心病狂的奇幻大片,單提得到廣泛支持的《大聖回來》、《捉妖記》和近期的《大魚海棠》,其中雖有意攜夾中國元素,卻都首先放棄了中國文化的自身邏輯,更願意相信他者的文化經驗,以為再夾雜些時下的流行語彙就能搭建出一個全新的格局。
一個完整的文化時空觀和價值信仰體系是一個文化族群多少代人添磚加瓦搭建起來的,就算是拆,有人從清末民初一榔頭一棒槌地到現在也未盡然拆淨。當然,資本介入會大大提速對傳統文化的衝潰。張大春批評現代文學創作,說很多作品是用漢字去寫西洋文學。
其實中國儒道文化的自然神學與愛爾蘭文化的溫柔和包容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然而我們看這三部作品,雖然絕非戴錦華提出的那些「認賊作父」之流,文化方向上卻與湯姆·摩爾和宮崎駿的努力相反,其神怪角色更願意出走,嚮往或挑戰接近權力中心的現代舞臺。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大眾文化心理在文化商品上的投射。那麼,難道我們的奇幻電影除了商品性就不能再多點別的了麼?
影片簡介
導演: 湯姆·摩爾
編劇: 威爾·柯林斯 / 湯姆·摩爾
主演: 大衛·羅爾 / 布萊丹·格裡森 / 麗莎·漢尼根 /菲奧紐拉·弗拉納根 / 露西·奧康奈爾 / 帕特·紹特/ 喬·肯尼
類型: 劇情 / 動畫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愛爾蘭 / 丹麥 / 比利時 / 盧森堡 / 法國
語言: 英語 / 愛爾蘭語 / 蘇格蘭蓋爾語
上映日期: 2016-08-12(中國大陸) / 2014-09-06(多倫多電影節) / 2014-12-10(法國) / 2015-07-10(愛爾蘭)
片長: 93分鐘 / 94分鐘(中國大陸)
在一個風景如畫的海中小島,小男孩本(大衛·羅爾 David Rawle 配音)和懷有身孕的母親布羅娜(麗莎·漢尼根 Lisa Hannigan 配音)渡過了最後一個快樂而難忘的夜晚。不久後,妹妹西爾莎(露西·奧康奈爾 Lucy O'Connell 配音)出生,而因母親卻撒手人寰。轉眼過了六年,他們的父親康納(布萊丹·格裡森 Brendan Gleeson 配音)始終未從喪妻之痛中走出,而充滿幻想的西爾莎偶然發現媽媽留下的貝笛,結果險些溺斃大海,最終導致奶奶強制性地將兩個孩子帶離這座小島。兄妹倆無法適應城市的生活,他們在街道遊走的時候,意外遭遇了三個奇怪的小精靈。他們希望藉助「海豹女」西爾莎的歌聲回到故鄉,神奇的冒險就此展開……
本片根據愛爾蘭的民間傳說改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