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讓,原意勺喇嘛的住處,也指寺廟中管理行政事務的機構,如管理寺中財產和行政的機構就稱為「喇章強佐」等,後喇讓演變為用以專稱活佛的私廟。活佛是西藏社會個非常特殊的階層,擁有很大的特權和極高的社會地位。凡是具備活佛資格的人都有各自的喇讓,亦即私廟。
西藏歷史上,從1757年七世圓寂時起曾先後出任過攝政的活佛系統共有四個,分別是:第穆活佛系統、策墨林活佛系統達察活佛系統和熱振活佛系統。其喇讓分別為:丹吉林、策墨林、貢徳林和錫德林,常統稱為「四大林」,其傳承體系稱為「傑魯呼圖克圖」,即能出任攝政的大活佛。因現有研究成果中對史達林地修建多有模糊不清之處,故筆者在本節中對史達林的修建歷史也進行較為詳細的探討。
此外,亦有研究者將喇讓建築歸屬於城市住宅之列的,概因對其使用性質、功能等辨析認識不足之故。丹吉林是第穆活佛在拉薩的私人喇讓。1757年七世圓寂之時,第六世第穆活佛阿旺絳貝德勒嘉措出任第一任攝政2.此外,第七世第穆活佛晉美嘉措和第九世第穆轉世活佛成烈饒傑也曾先後岀任攝政。首任攝政第六世第穆活佛在位之時,下令在大昭寺西側動工興建佛邸,並於次年竣工。乾隆皇帝賜「廣法寺」御書金匾,藏文譯為「丹吉林」。從此,丹吉林成為歷代第穆活佛在拉薩的私人喇讓。然而各史書資料中關於丹吉林建成年代的記載多有不同。《拉薩文物志》中記載為乾隆二十三年,亦有藏文史書記載為藏曆水羊年之說。《番僧源流考》則記載為乾隆四十三年,清代和寧所著《西藏賦》注云:「在衛內番民地,第穆呼圖克圖廟,乾隆四十二年新修,御賜今名四體書額。」
「然而此時的第穆活弗已圓寂一年,推測此時既有可能是對丹吉林進行維修,而非興建,另《清實錄》中也未載賜匾的具體年限,待考。丹吉林是拉薩四大林中建造最早的一處攝政活佛喇讓。初時規模宏大,後經噶廈政府的幾次查抄沒收,僅剩一棟三層的主樓。主樓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為1270平方米。建築底層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由前部的門房、近似方形的經堂、過廊和後部並列的三個佛殿組成。門房2柱;經堂面闊五間,進深亦五間,共16柱;中間的佛殿為4柱面積,其兩側的佛殿則為2柱面積;經堂與佛殿之間有兩道牆相隔,中為寬1.8米的過廊,這種做法較為少見。
西部建築的前部是經堂,進深四間,面闊十間,為27柱面積;後部則是排列不規則的庫房;頂層設有一護法殿,由4柱經堂和4柱佛堂組成。惜今已多毀於城市建設進程中策墨林是策墨林活佛在拉薩的喇讓。1777年,清廷特派第一世策墨林活佛諾門汗阿旺楚臣辦理政教事務,他是西藏的第二位攝政活佛。初駐錫於甘丹康薩宮,後於甘丹康薩的南面興建私人喇讓。1783年6月,「賜名壽寧寺,並賞給祥輪普度御書匾額、鈴杵、海螺、大哈達一個」。
壽寧寺的藏文音譯即為策墨林。策墨林活佛世系中共出了兩位攝政,第二位是扎巴楚臣。策墨林寺位於甘丹康薩的南面,小昭寺的西南方,與原錫德林相鄰。策墨林坐北朝南,佔地6240平方米。平面布局為一近似方形的院落,圍繞院落的二層裙房的底層為迴廊,二層為住房。主要建築為東、西兩殿。東殿,又稱白宮,建於一世策墨呼圖克圖阿旺楚臣任掌辦商上事務時。其經堂面闊五間,開間六間,共20柱面積;經堂兩側大致對稱分布著廚房、庫房等建築層設有護法神殿,三層為活佛臥室。西殿,又稱紅宮,建於二世策墨呼圖克圖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