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新加坡這個國家,許多中國人都不陌生。新加坡是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他們的人均GDP比香港還高,位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不僅僅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而且他們的製造業非常發達。
新加坡還是一個著名的移民國家,其中單單是華人就佔了7成。去新加坡旅遊跟生活的話,基本上漢語就可以了,畢竟街上大部分都是華人。
不過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新加坡的華人佔了7成,但是漢語卻不是他們的官方語言,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則是英語。這一點可能許多中國人都想不明白了,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自己也是華人的後代,為何不把漢語定為官方語言呢,而是要選擇英語呢?
這個問題李光耀曾經就非常深入分析過。第一個問題就是新加坡的居民組成的結構問題。新加坡有7成華人,但是還有3成的印度人跟馬來西亞人。在這種親情況下,新加坡如果選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那麼印度人跟馬來西亞人在感情上肯定無法接受。
同樣的道理,如果選擇印度話,或者是馬來西亞話作為官方語言,華人肯定也是無法接受的。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問題,新加坡肯定不會選擇這3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
其實第二個問題才是更加重要的。因為當年李光耀認為漢語在全球沒有太大的競爭力。新加坡是一個面積非常小的國家,他們要發展起來就必須依靠外貿跟金融,想要跟歐美各個國家做生意,那麼英語就非常關鍵。
於是李光耀就最終選擇了英語作為官方語言,這樣一來新加坡人人就必須學習英語,可以增加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又可以消除內部矛盾。
李光耀自己年輕的時候也不會說漢語,後來他從政了,於是就開始學習漢語,因為新加坡畢竟大部分都是華人。李光耀當年自己就學了很久才成功掌握了漢語。不過李光耀說,自己究其一生都無法真正理解這門高深的語言。
漢語跟英語不一樣,我們是單音發聲,而且許多字都有好幾個讀音,而且每一個讀音都有不一樣的意思。另外漢字的書寫難度也非常大,許多詞語的意思跟意境也非常難以理解。如果不是從小就學習中文,並且長期在好的語言環境中長大,是很難真正掌握漢語的。
因此李光耀認為學習漢語的難度太大,所以很難作為一個國際化的語言在全球去推廣,相比之下英語就簡單多了。其實我們大家都學過英語,英語確實是非常簡單易學,基本上一個小學生學了幾年英語,就可以跟外國人完成一些簡單的對話。不過漢語就顯然非常難了。
新加坡主要的貿易夥伴是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英語系的國家,所以他們學習英語就成為了順理成章的問題了。李光耀還曾經說過,非常慶幸新加坡曾經被英國統治,這給新加坡打下好的英語基礎。
李光耀說自己一生做得最正確的事情就是選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而不是選擇漢語。雖然如今新加坡跟中國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多,不過佔比依然不及20%。估計他們未來肯定不會選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
其實這一點也給我們一個提醒,漢語如果要發展成為世界性的語言,還需要走很長的道路。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我們自己強大起來,如果我們越來越強大,別人想跟我們做生意,那麼自然就會學習我們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