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為何李光耀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2020-12-24 史書雲海

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華人佔比最多的一個國家,佔比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之多。在新加坡在剛剛獨立的時候,就有著不少的富商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創辦了許多的中文學校。就是在英國殖民期間,他們也從未規定讓新加坡人民必須使用哪種語言。

但是在李光耀上臺之後,他直接廢除了漢語,並且禁止了漢語的相關學習,更是將南洋大學停辦了。他只主張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在那時中華總商會的一些人曾向他提過建議,其實漢語當作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利大於弊的,但是李光耀卻表示:可以,但是你們要先打倒我。意思很明確了,就是只要他還在為一天,那麼官方語言就有一天不會是漢語。

新加坡獨立

1965年的8月9日早晨,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在新加坡獨立之後第一次發表了講話,這一次的講話代表著新加坡真正地走向了獨立。在被英國殖民地統治了一個世紀之後,他們緊接著成為了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但是由於新加坡的華人佔比數量太高,馬來西亞的人擔心在之後會不會慢慢的被華人掌控馬來西亞。於是在1965年,進行了是否讓新加坡獨立的投票會議中,以128票同意,零票拒絕的絕對優勢讓新加坡被迫獨立了。到這裡,剛剛來到馬來西亞才不到兩年的新加坡被趕出去了。

經濟蕭條

在那個時候的新加坡人民大概有兩百萬左右。其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是華人,所以周圍的國家對新加坡並不友好,甚至還帶有歧視的意思。如果說這些還能接受,那麼下面肯定就接受不了了,這個時候的新加坡人均GDP竟然只有450美元,當時就連淡水資源就需要從國外進口,於是當時的飲用水也是一大頭疼的問題。

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曾經寫道:當時我是絕望的,我甚至與不想去管這個爛攤子,我想過逃避,但是作為國家領導人我不能這麼做,即便有再多的困難,我也要去帶領我的國家走向繁榮!他還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他會在42歲的時候獨立負擔起新加坡的責任,去照顧兩百萬人的生計。

對不設立漢語作出解釋

在二戰結束後,新加坡地處於馬六甲海峽上:這個被稱為海上十字路口的貿易海峽。新加坡在當地被當作轉口貿易中心,根本沒有任何的工業基礎,經濟結構更是十分單一化。在英國軍隊撤離新加坡的時候,當時他們想的就是未來的日子就靠著馬來西亞了。

可是誰能想到老天開了個玩笑,僅僅兩年不到,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了,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啊,於是李光耀就在所有人的不可思議中,宣布了他的決定: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我們的國語。

相信很多人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做法,新加坡七成以上的人口都是華人,漢語不是應該能容易管理嗎?但是李光耀卻獨獨不這麼認為,但是他對於理由一直沒有說出來。到了2013年李光耀寫的《李光耀觀天下》才說明,他認為漢語是落後的,並且當時新加坡七成的人民都是華人,都說漢語的話外來人可能聽不懂,所以他廢除漢語,都學習英語,這樣對於新加坡之後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好處。

李光耀治國

李光耀在治理過的過程中曾說道:「我們也算是很幸運的,過去統治新加坡的是英國,他們使用的是英語。如果當時我們和越南一樣是被法國所統治,那我們現在就必要去忘掉法語,再去重新學習英語,這樣才能更快地與世界接軌,可以想像那個過程是非常可怕並且煎熬的,」

李光耀對於新加坡的現狀看得很清楚,他知道這裡的國土面積非常小,自然資源也少的可憐,如果想要得到快速發展,那麼必須要去拉動外資,於是吸引外資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化身為一個國際的推銷員,去美國遊說各大有名的企業去入住他們國家。

同時李光耀對於外來青年的文化才俊非常賞識,為了讓人民去外國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文化知識,他設立了非常高的獎學金,並且每年親自選拔人才到外國去交流學習。希望在這些青年學成歸來後能為新加坡注入新鮮的血液

李光耀的做法在後來看來無疑是正確的,新加坡的發展道路逐漸的走上了正軌。並且出現了「新加坡模式」這一說法,1990年李光耀卸任的時候,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經翻了幾十倍,達到了14000多美元,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發達國家

相關焦點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引言《漢書·劉向傳》有言「此皆以和致和,獲天助也。」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在困境中,不思索解決眼前困難的方法,而是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話,那最後必然難以收穫成功。同樣,這個道理對於國家來講也一樣。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引言 《漢書·劉向傳》有言「此皆以和致和,獲天助也。」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在困境中,不思索解決眼前困難的方法,而是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話,那最後必然難以收穫成功。同樣,這個道理對於國家來講也一樣。 曾經的新加坡作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而存在的。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漢語絕不會成為官方語言,除非你們把我打倒!
    新加坡超過7成都是華人,李光耀卻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官方語言 引言 越喜歡一個人,受這個人的影響越大。 即便是到了現在,提到新加坡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想到李光耀這三個字,這便是他的影響力。新加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其國內有超過7成的人數是華人,漢語已經成為了一種通用的語言,但是卻從來未被官方定義為國語,這一切的根源則與李光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新加坡華人佔7成,為何英語是官方語言?李光耀直言漢語劣勢明顯
    說起新加坡這個國家,許多中國人都不陌生。新加坡是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他們的人均GDP比香港還高,位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不僅僅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而且他們的製造業非常發達。新加坡還是一個著名的移民國家,其中單單是華人就佔了7成。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裡,可以說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 華語為何不能作為新加坡國語?李光耀:那會是個錯誤
    而漢語則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國魂,是中國人的根本。它猶如血脈筋骨一般,紮根在中國人的心中。如今除了中國人之外,越來越多的種族開始接觸漢語,甚至還成為某些國家的通用語言,比方說新加坡。記得在百度上有這樣的一個詞條,」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
  • 新加坡華人居多,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第一,漢語為何只排第三?
    新加坡華人佔70%以上,官方文字為何是英文?李光耀:為求發展!新加坡華人居多,漢語為何不是第一語言?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所謂第一語言,就是政府公文寫作的通用語言。新加坡常駐人口有560多萬,其中華人佔了人口的74.2%,是個以華人為主導的國家,但是,作為華人的母語漢語,在新加坡仿佛成了「外語」。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為何如此尷尬呢?
  • 新加坡國民的華人佔70%,那為何漢語被廢除?李光耀道出緣故
    眾所周知,新加坡獨立是被迫的,因為它被馬來西亞聯邦踢了出來。看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是如何回憶新加坡被迫獨立的,他說:「有些國家本來就是獨立的,有些國家為獨立而鬥爭,新加坡的獨立是強加於它的。無論何時,當我們回顧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籤訂協定的那一刻,我們總是感到痛苦,而我從未如此悲傷過。
  • 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何有四種官方語言?
    為了加強新加坡內部團結、消弭民族之間的隔閡,新加坡在1956年出臺了《各黨派報告書》,探討用共同媒介語來解決矛盾的辦法。《各黨派報告書》的第一節《官方語文與必修語文之問題》指出,如果新加坡必須選擇一個「最廣泛運用之語文」作為共同語言,非英語莫屬。因此,當時的勞工陣線政府將英語定為共同語。1958年11月,英國殖民當局頒布了《新加坡自治法案》,允許新加坡實行民選自治。
  • 新加坡華人佔七成,李光耀卻堅持將英語作為官言:除非你們打倒我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佔多數的國家,其華人數量佔國民總人口的70%以上。早在獨立之初,不少華人富商為更好傳承中華文化,興辦中文學校;英國殖民期間基於華人在新加坡的影響力,也未強制新加坡人拋棄漢語改學英語。
  • 新加坡華人這麼多,為什麼英語是第一通用語,而馬來語是國語?
    而說起海外華人哪裡最多,恐怕當屬東南亞地區。由於東南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東南亞各個國家才是海外華人主要的聚集地。像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國華人數量都不少,不過並沒有成為該國人數最多的族群。在新加坡華人數量佔比最大,達到了總人口的74.2%,還有馬來人(13.3%)、印度裔(9.1%)。
  • 新加坡十大富豪,9個都是華人,為何新加坡當年卻選英語當母語?
    最近新加坡十大富豪公布,首富依然是海底撈的老闆張勇,第二富豪也是剛剛移民新加坡的李西革。李西革是中國最大呼吸機廠家邁瑞醫療的老闆,資產也超過了150億美元。今年以來李西革的身價是一路暴漲。新加坡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香港、臺灣、新加坡跟韓國曾經被譽為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在經濟總量上跟香港並駕齊驅,不過人口卻比香港還有少一兩百萬,新加坡的人均GDP比香港還高。其實去過新加坡的人就知道,這裡街上見到的人幾乎都是華人。其實新加坡有7成的人口都是華人,其他的人口才佔了3成。
  • 雙面李光耀:是華人之光?還是中華文化「叛徒」?
    或許對李光耀來說,一切正如老祖宗那句俗語:好話壞話不過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一個小國,想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能靠緊一方,而是在均勢中,按照自身利益進行靈活的選擇,而這種「靈活」,某種程度上,便是不被某種原則牽制。如今,人們習慣將新加坡的成功歸因在李光耀身上。誠然,李光耀對新加坡有不世之功,但個體與國家的關係,更多的,仍是國家對個體的塑造。
  • 新加坡滿大街都是華人,為何不將漢語當工作語言?當地人這麼說的
    說到新加坡的話,相信大部分都不會覺得陌生。首先新加坡是一個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新加坡就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上比絕大部分國家都要強。所以那時候知道新加坡這個國家的人,自然就比較多了。其次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很多的國家,多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滿大街都是。
  • 李光耀的10個小知識:強調自己不是中國人,曾坦言感謝英國殖民
    第4,李光耀在1976年首次訪華時,我們曾送他一本書。不過,他看了一眼便退了回來,因為這本書中有少許的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內容,而新加坡裡面有印度裔。所以,李光耀認為這不利於新加坡的內部團結,因而將此書退了回來。第5,李光耀本身是一個非常崇拜西方的人,或者說是崇拜英國的人。他曾說:「我在接受英政府頒發的終身成就獎時,是我這輩子得到的最高肯定。
  • 葉與根:如何理解李光耀和東南亞華人
    只要李光耀在,一切都沒有問題,因為,新加坡人要走的路,他都安排好了。但問題是,他已經八十多歲了。客觀的說,李光耀是個非常厲害的人,尼克森曾說李光耀是他見過的最有能力的領袖之一。這句話絕非虛言。他不單一手創立了新加坡,還創立了東南亞華人,也許是全世界華人最大的經濟體。這一點,也許國人沒有幾個能了解。
  • 書摘一葉丨一個普通新加坡人眼中的李光耀
    李光耀在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布獨立後成為第一任總理,直至1990年宣布辭任。辭任時,他67歲,以一個經驗豐富的政治家來說,這個年紀並不算太老。他辭任的消息公布後,國際媒體都感到震驚,紛紛讚揚他急流勇退,說他絲毫不戀權力。 辭任後,他依然留在內閣,從未真正退出新加坡政治。他就像守護天使般,對國家大小事嚴格把關。
  • 李光耀為何推廣華語?因為,用普通話對新加坡非常有利
    01新加坡建國後,推行英語教育,華語淪為小眾半個世紀前,新加坡有一整套中文教育體系。要面積沒有面積,要人口也沒有人口,要資源也沒有資源,新加坡註定了只是一個小國。在這樣的前提下,融入英語世界就成為必要。新加坡身份證而在新加坡被殖民的過程中,新加坡還發展出了「新加坡英文」,新加坡英語就是:英文詞彙+混合語法+以中文為主體的語氣和語調。
  • 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的74%,他們還會說漢語嗎?來旅遊一次就知道
    這次我們要講的主題是「新加坡的華人佔該國總人口的74%,那麼他們還會說漢語嗎?」。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國家之一,新加坡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句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中國人!有的,是去旅遊,而有的則是在異國他鄉定居生活。其中,新加坡可以說是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國家之一了。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成長之路
    各個年齡段的李光耀。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7日報導,新加坡總理公署文告稱,建國總理李光耀的病情因感染而惡化。總理公署還稱,李光耀目前在接受抗生素治療,醫生正密切監控其病情。李光耀2月5日因嚴重肺炎進入新加坡中央醫院治療。上月底,官方稱李光耀的情況在好轉,但仍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是國家發展的掌舵人,帶領新加坡步步發展最終使得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新加坡民眾將其尊為「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