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好往事的回憶,就是一種享受!
「關注」,」唱起老歌想往事」, 跟我們一起放飛心情!共同回憶那逝去的美好歲月!並轉發出去, 讓更多人分享我們那曾經的快樂時光。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2807624830@qq.co
《歌聲伴我成長》
請長下面二維碼,觀看精彩內容 :
近來在今日頭條裡看到有人說新中國70年代的文藝是「處於荒野的年代」。筆者覺得這一結論嚴重失真。是對歷史真實的歪曲,因此,筆者在這裡想就70年代中國的文藝發展情況做個簡要回顧,以還原歷史真相。
說70年代中國的文藝是「荒野年代」,可以說是對那個年代中國文藝的全盤否定,是違背馬列毛主義「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
70年代的文藝我們只能說它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就是它集中體現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大方向,剝奪長期以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文藝舞臺的現象。實現文藝的普及化、大眾化,文藝作品以反映工農兵、歌頌工農兵為主的創作原則,這也許就是有人說的所謂「單一化」的原因。其實,當時的文藝是豐富多彩的,並不是「單一」的。
有人說70年代「除了風行一時的八個樣板戲,鮮有彩色故事片上映」,這就有點偏頗了。那個時候光電影製片廠就有:長春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峨眉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山西電影製片廠等十大電影製片廠。整個70年代拍攝片子有337部。同時,從電影的題材來看有國產片、科教片、文藝片、故事片、新聞紀錄片等,內容豐富多彩。
事實上八個樣板戲是當時文學藝術的經典。八個樣板戲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樂《沙家浜》是文革初期的戲曲改革成果。後期的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磐石灣》、《紅雲崗》和舞劇《沂蒙頌》等都沒有包含在內。光樣板戲就有20多部。
70年代基本實現了文藝大普及,各大城市都有劇團,各市縣也都有文工團,幾乎所有大隊都有文藝宣傳隊。許多地方劇種和地方戲曲爭奇鬥豔,比如湖南的《園丁之歌》,毛主席看了帶頭鼓掌。所以,說只有風行一時的八個樣板戲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小說方面,單說中長篇就有浩然的《豔陽天》、《金光大道》、《西沙兒女》,鄭直的《激戰無名川》,黎汝清的《海島女民兵》、《萬山紅遍》、《小號手》,楊佩瑾的《劍》,李學詩的《礦山風雲》,周良思的《飛雪迎春》,《虹南作戰史》寫作組的《虹南作戰史》,龔成的《紅石口》,楊嘯的《紅雨》,周肖的《霞島》,徐英的《向陽院的故事》,童邊的《新來的小石柱》,李心田的《閃閃的紅星》,郭澄清的《大刀記》,李雲德的《沸騰的群山》、《探寶記》,前涉的《桐柏英雄》,克楊、戈基的《連心鎖》,李曉明的《平原槍聲》、《追窮寇》,張笑天的《雁鳴湖畔》,楊大群的《彝族之鷹》,單學鵬的《渤海漁歌》、《燕嶺風雲》,郭先紅的《徵途》,張抗抗的《分界線》,管樺的《小英雄雨來》(又名《雨來沒有死》),諶容的《萬年青》,高玉寶的《高玉寶》,孫景瑞的《難忘的戰鬥》(又名《糧食採購隊》),張長弓的《青春》、《邊城雪》、《戈壁花》、《草原似錦》,陳廣生、崔家駿的《雷鋒的故事》,苗風浦的《二十響駁殼槍》(被改編成連環畫《一支駁殼槍》),張登魁的《南瓜生蛋的秘密》、《帶響的弓箭》,李田夫的《虎子響鐘》,餘松巖的《海花》,顏一煙的《小馬倌和大皮靴叔叔》(並由作者改編成電影《烽火少年》,謝學潮的《紅電波》,劉彥林的《東風浩蕩》,蔣子龍的《機電局長的一天》等百多部中長篇小說。
這只是那個年代出版的長篇或中篇小說。另外連環畫在70年代是非常繁榮的,有不少精品,例子舉不勝舉。
小說改編為電影故事片的也不少。比如《大刀記》、《沸騰的群山》、《紅雨》、《雁鳴湖畔》、《徵途》、《難忘的戰鬥》等。《海島女民兵》被改編為電影改名為《海霞》,《小馬倌和大皮靴叔叔》被作者本人改編為電影《烽火少年》。《閃閃的紅星》被王願堅、陸柱國改編為同名電影。電影《小花》取材於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
70年代的紅歌至今仍經久不衰,充滿積極向上的革命激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不少經典紅歌至今仍讓人激情澎湃。
70年代文藝的大眾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70年代的文學藝術集中體現毛主席提出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這一偉大思想。因此,長期以來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我們的舞臺的現象得到了徹底的改變,這也許就是有人把它說成是「荒野的年代」的原因吧。很明顯說70年代只有「風行一時的八個樣板戲」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客觀地說,70年代的文藝是充滿激情的為廣大工農兵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所有人看到!《健康生活顧問助理》
請長下面二維碼,觀看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