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1970年代中國文藝發展真相

2021-03-05 唱起老歌想往事
點上面   唱起老歌想往事」關注聽老歌

 對美好往事的回憶,就是一種享受!

「關注」」唱起老歌想往事」 跟我們一起放飛心情!共同回憶那逝去的美好歲月!並轉發出去, 讓更多人分享我們那曾經的快樂時光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2807624830@qq.co

《歌聲伴我成長

請長下面二維碼,觀看精彩內容 :



近來在今日頭條裡看到有人說新中國70年代的文藝是「處於荒野的年代」。筆者覺得這一結論嚴重失真。是對歷史真實的歪曲,因此,筆者在這裡想就70年代中國的文藝發展情況做個簡要回顧,以還原歷史真相。

說70年代中國的文藝是「荒野年代」,可以說是對那個年代中國文藝的全盤否定,是違背馬列毛主義「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

70年代的文藝我們只能說它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就是它集中體現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大方向,剝奪長期以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文藝舞臺的現象。實現文藝的普及化、大眾化,文藝作品以反映工農兵、歌頌工農兵為主的創作原則,這也許就是有人說的所謂「單一化」的原因。其實,當時的文藝是豐富多彩的,並不是「單一」的。

有人說70年代「除了風行一時的八個樣板戲,鮮有彩色故事片上映」,這就有點偏頗了。那個時候光電影製片廠就有:長春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峨眉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山西電影製片廠等十大電影製片廠。整個70年代拍攝片子有337部。同時,從電影的題材來看有國產片、科教片、文藝片、故事片、新聞紀錄片等,內容豐富多彩。

事實上八個樣板戲是當時文學藝術的經典。八個樣板戲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樂《沙家浜》是文革初期的戲曲改革成果。後期的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磐石灣》、《紅雲崗》和舞劇《沂蒙頌》等都沒有包含在內。光樣板戲就有20多部。

70年代基本實現了文藝大普及,各大城市都有劇團,各市縣也都有文工團,幾乎所有大隊都有文藝宣傳隊。許多地方劇種和地方戲曲爭奇鬥豔,比如湖南的《園丁之歌》,毛主席看了帶頭鼓掌。所以,說只有風行一時的八個樣板戲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小說方面,單說中長篇就有浩然的《豔陽天》、《金光大道》、《西沙兒女》,鄭直的《激戰無名川》,黎汝清的《海島女民兵》、《萬山紅遍》、《小號手》,楊佩瑾的《劍》,李學詩的《礦山風雲》,周良思的《飛雪迎春》,《虹南作戰史》寫作組的《虹南作戰史》,龔成的《紅石口》,楊嘯的《紅雨》,周肖的《霞島》,徐英的《向陽院的故事》,童邊的《新來的小石柱》,李心田的《閃閃的紅星》,郭澄清的《大刀記》,李雲德的《沸騰的群山》、《探寶記》,前涉的《桐柏英雄》,克楊、戈基的《連心鎖》,李曉明的《平原槍聲》、《追窮寇》,張笑天的《雁鳴湖畔》,楊大群的《彝族之鷹》,單學鵬的《渤海漁歌》、《燕嶺風雲》,郭先紅的《徵途》,張抗抗的《分界線》,管樺的《小英雄雨來》(又名《雨來沒有死》),諶容的《萬年青》,高玉寶的《高玉寶》,孫景瑞的《難忘的戰鬥》(又名《糧食採購隊》),張長弓的《青春》、《邊城雪》、《戈壁花》、《草原似錦》,陳廣生、崔家駿的《雷鋒的故事》,苗風浦的《二十響駁殼槍》(被改編成連環畫《一支駁殼槍》),張登魁的《南瓜生蛋的秘密》、《帶響的弓箭》,李田夫的《虎子響鐘》,餘松巖的《海花》,顏一煙的《小馬倌和大皮靴叔叔》(並由作者改編成電影《烽火少年》,謝學潮的《紅電波》,劉彥林的《東風浩蕩》,蔣子龍的《機電局長的一天》等百多部中長篇小說。

這只是那個年代出版的長篇或中篇小說。另外連環畫在70年代是非常繁榮的,有不少精品,例子舉不勝舉。

小說改編為電影故事片的也不少。比如《大刀記》、《沸騰的群山》、《紅雨》、《雁鳴湖畔》、《徵途》、《難忘的戰鬥》等。《海島女民兵》被改編為電影改名為《海霞》,《小馬倌和大皮靴叔叔》被作者本人改編為電影《烽火少年》。《閃閃的紅星》被王願堅、陸柱國改編為同名電影。電影《小花》取材於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

70年代的紅歌至今仍經久不衰,充滿積極向上的革命激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不少經典紅歌至今仍讓人激情澎湃。

70年代文藝的大眾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70年代的文學藝術集中體現毛主席提出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這一偉大‬思想‬。因此‬,長期‬以來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治‬我們‬的舞臺‬的‬現象‬得到‬了‬徹底‬的‬改變‬,這‬也許‬就是‬有‬人‬把‬它‬說‬成‬是「荒野‬的年代」的‬原因吧‬。很‬明顯‬說‬70年代‬只有‬「風行‬一時的‬八‬個樣板戲」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客觀‬地‬說,70年代‬的文藝‬是‬充滿‬激情‬的為‬廣大‬‬工農‬兵‬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所有人看到!

《健康生活顧問助理

請長下面二維碼,觀看精彩內容 :

相關焦點

  • 回顧臺灣1970年代美妝史:是化妝開始走入臺灣女性日常生活的年代
    若要回顧臺灣化妝史,切莫錯過這經典的一頁:1970年代。這個十年內,臺灣女性大眾開始頻繁地接觸美容知識,她們不僅可以從報章雜誌獲得最新信息,市面上也有推陳出新的美容專書;四處林立的美容補習班,培育出許多的專業美妝工作者。
  • 1950—1970年代臺灣新詩
    在臺灣新詩史鍛接期(1953年起)與發展期(1959年起)皆十分突出、活躍的洛夫、余光中、鄭愁予三人,回歸期以洛夫著作最豐,計有《魔歌》《眾荷喧譁》《時間之傷》《釀酒的石頭》四部詩集;余光中亦有《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恆拔河》《隔水觀音》四部(《天狼星》所錄皆為60年代舊稿新修);鄭愁予先有總前期創作大成之《鄭愁予詩選集》,繼而推出新作《燕人行》。
  • 王 東 ‖ 從「西望」到「回歸」: 1970年代臺灣地區的思想轉型與人文嬗變
    在臺灣地區的現代思想文化演進中,1970年代似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代。因為,在1970—1979年的整整十年間,既沒有1950年代由《自由中國》所點燃的思想硝煙,也沒有1960年代由《文星》所引發的激烈的中西文化論戰,更沒有1980年代以降狂飆突進的「本土化」思潮。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十年間臺灣的思想天空,可謂雲淡風輕,波瀾不興。
  • 王 東 ‖ 從「西望」到「回歸」——1970年代臺灣地區的思想轉型與人文嬗變
    在臺灣地區的現代思想文化演進中,1970年代似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年代。因為,在1970—1979年的整整十年間,既沒有1950年代由《自由中國》所點燃的思想硝煙,也沒有1960年代由《文星》所引發的激烈的中西文化論戰,更沒有1980年代以降狂飆突進的「本土化」思潮。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十年間臺灣的思想天空,可謂雲淡風輕,波瀾不興。
  • 中國文藝理論70年的嬗變與發展
    這個發展過程,總體上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努力朝著實現自主建構的方向前進的。實現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始終是這個演化和發展過程的主軸。我們應總結和珍視這個經驗,以增強建設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信心。
  • 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 | 陳耀圻與臺灣60年代先鋒思潮
    生命與死亡的母題,被作者安置在美國西部發展的歷史切片當中。《上山》的拍攝更加自由,手持運動攝影與人物富有造型感的特寫有著法國新浪潮的風格,三位六十年代的「文藝青年」面對鏡頭率直坦誠地談論自己的電影夢想,學校的迂腐和對世界政治的無力參與感,非常真實地反應了知識青年們的困苦,「上山」既是無聊的消遣,也是自我放逐與對集體主義的忤逆。
  • 迎接F1 70周年長篇歷史回顧第三期:極速變革的1970年代
    在結束了前二十年的積澱之後,F1錦標賽逐漸在1970年代走向專業化較高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商業贊助、更加完善的賽事體系、更安全的賽車,以及最重要的,更出色的車手。
  • 陳耀圻與臺灣60年代先鋒思潮丨Taiwan Docs紀錄片回顧
    生命與死亡的母題,被作者安置在美國西部發展的歷史切片當中。《上山》的拍攝更加自由,手持運動攝影與人物富有造型感的特寫有著法國新浪潮的風格,三位六十年代的「文藝青年」面對鏡頭率直坦誠地談論自己的電影夢想,學校的迂腐和對世界政治的無力參與感,非常真實地反應了知識青年們的困苦,「上山」既是無聊的消遣,也是自我放逐與對集體主義的忤逆。
  • 江南1970什麼時候在中國上映(海報)
    《江南1970》海報  李敏鎬  金來沅  上映時間:2015年1月,中國爭取與韓國同步上映  由李敏鎬主演的韓國電影《江南1970》的亞洲各國版權已售罄。電影將於2015年1月上映,到時中國影迷們有望能在影院一睹李敏鎬等主演的風採。  電影《江南1970》在上映前就完成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各國的版權預售,展現了電影及主演們在亞洲的高人氣。中國內地版權由上海新帝傳媒引進,並將爭取與韓國同步上映。  主演李敏鎬表示「我和所有的工作人員對支持這次電影的韓國和國外的粉絲們表示感謝。
  • 方餘龍:以1970年代的家具為起點
    這些舊貨都逃不出家居用品,收來最多最豐富的還是各式風格的桌椅,這其中,方餘龍又最偏愛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國內家具廠製作的家具。那兩個年代的室內設計的指標,可以當時的北京飯店的布置為準,北京飯店的室內布置可說是當時最有品味的一種室內布置風格。在已故攝影師吳印鹹的一組關於1970年代北京飯店的室內風格的照片裡,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當時的那種風格。
  • 時評 迎接文藝發展的「黃金時代」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出臺,全面部署、細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為文藝發展繪製了清晰的路線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與制度保障,將文藝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 1970年代看的國產電影,基本上很少有廚房的場景出現
    1970年代看的國產電影,基本上很少有廚房的場景出現1970年代看的國產電影,基本上很少有廚房的場景出現,更不大可能想像《廊橋遺夢》裡的中年男女是如何在廚房裡發生婚外戀的,千革命的人自己燒不燒飯吃?針對這個疑問我好奇地問過外婆,外婆很難回答我的問題。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廚房中度過的外婆告誡我,小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吃飯也是件神聖的事情,至少要虔誠和專心。
  • 熱播劇《三叉戟》現3分鐘BUG,本文帶你回顧中國泡麵發展史
    《三叉戟》第18集開頭回顧的片段中,三叉戟與老夏在車前吃泡麵的鏡頭,勾起了不少人吃夜宵的欲望。這麼看來,「今麥郎麻辣香鍋方便麵」是在2010年之後才出現在廣大群眾日常飲食生活中的,所以電視劇《三叉戟》回顧片段當中三人吃這款泡麵的年代時間線就對不上,算是個小小的漏洞穿幫了。
  • 香港影展將開幕 陳可辛張婉婷談港片回顧與發展
    香港影展將開幕 陳可辛張婉婷談港片回顧與發展 時間:2013.09.2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 林孝信 | 周總理為什麼把1970年代的「保釣」稱為海外「五四運動」?
    再現這段歷史以及其蘊含的精神,對當今臺灣社會應有參考價值,甚至對兩岸社會進一步發展也可能產生一些貢獻。這應該是大家今天來這裡共同的心願。回到正題,以下簡單的敘述保釣運動的歷史。事情要從1970年的暑假開始。臺灣的漁民長年在釣魚臺的海域捕魚,當時忽然受到日本軍艦的驅離。漁民回來申訴,引起臺灣媒體的注意與報導。最早的報導是(臺灣)《中國時報》。
  • 紀德君:《中國說唱文藝研究叢書》前言
    《歐洲藏中國明清至民國俗曲唱本研究——以英、德、法為中心》可以說,說唱文藝研究從20世紀上半葉的開創,到50-70年代的推進,再到80年代以來的全面拓展,經過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無論在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理論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 復古男士 上世紀30-90年代經典形象回顧【3】
    原標題:復古男士 上世紀30-90年代經典形象回顧   1960年代年輕人的著裝革命   由自由年輕的一代領導的著裝革命爆發在1960年末,披頭四引領了細腿褲潮流,MODS風格受到廣泛歡迎。   60年代的時尚ICON從左至右:THE BEATLES、MICHAEL CAINE   60年代風格搭配參考:羊毛外套,裡面搭配緊窄襯衫瘦腿褲,機車手套。
  • 唐朝、面孔、鄭鈞,90年代文藝青年的執著,點燃中國的搖滾時代
    《樂夏2》緩緩落幕,成功地把中國的搖滾圈推向了大眾視野,喚醒了大眾的搖滾情懷。木馬、達達、Joyside這些舞臺上的老炮兒其實都是90年代中期以後組建的搖滾樂隊,他們對搖滾音樂的熱愛不禁令人想去探尋中國搖滾最巔峰的90年代歲月,想要回顧第一批闖蕩樂壇的搖滾青年的執著與迷惘。
  • 《江南1970》將在亞洲上映 有望明年1月引進中國
    《江南1970》將在亞洲上映 有望明年1月引進中國 時間:2014.11.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橙小櫻 分享到:
  • 1970年代,那些看了令人淚奔的上海街景
    圖1:1971年,周總理接見伊文思夫婦1972年-1975年間,尤裡斯·伊文思(1898~1989,荷蘭電影導演)偕夫人羅麗丹(法籍電影人)在中國拍攝了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