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感謝我成長中的每時每刻

2021-02-21 三言兩扒

作者:圈圈

人生,笑過多少個清晨,也就哭過多少個夜晚。——劇觀後感

今年看了好幾部臺劇,也越來越佩服這個時代他們的影視製作者始終能保留下的家族感和人文內核,這是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罕見的東西,更加彌足珍貴。

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打開了臺劇在大眾心中的固有印象,變得更激烈和有野心,《麻醉風暴》反映了醫院背後在經濟稱雄的時代越來越衝突的人性道德感,《我們不能是朋友》探討男女對追求真愛和尋找自我之間的平衡,那接下來這一部今天重點介紹的《俗女養成記》讓我沒辦法形容,因為每一個鏡頭和臺詞都有現實價值,卻都沒有野心和意義。這樣一部劇,契合了我心中的一個觀點:為什麼每件事都要有意義?我們追求的很多所謂意義與目標本就是生活本身。

簡單一點的聊這部劇,不過是一個相貌平平,家世平平,事業平平的大齡單身女青年在臺北獨自打拼的生活和回憶她從小生長的臺南鄉下的童年記憶。導演和編劇是同一個人,不知道這部劇是不是導演本人的經歷,不管怎樣,都充滿了真實和真誠的氣氛。兩條線在劇裡並行交織,互相承轉,完整的描繪出女主過去和現在逐漸融合的人生。剪輯自然,手法嫻熟,年代元素運用的很恰當,毫無堆砌感。如果有類似的劇集來比喻,也許就是思密達前些年的那部《請回答1988》算同類題材,總之非常生活化。

這部劇真的隨時讓我想到自己的小時候,雖然我完完全全生長在 城市裡,但是我的童年和劇集裡陳嘉玲的幼兒時期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重疊,充滿野生的童趣,和今天成長在都市鋼筋森林裡的孩子們比較,是他們一代已經完全無法體會的自由奢侈。每天有屬於自己的課外時間,可以蹲在雲子門口的泡桐樹下撿花朵吸花蜜,和同學們玩扯樹梗比賽誰更結實的遊戲,補習班和興趣班父母讓我們自由選擇,是不是的還能參加學校組織的假期旅行,雖然沒有現在出國遊那麼高大上,可是那會兒坐著火車跟同學一路嘰嘰喳喳的聊天比什麼都更有樂趣。那些吃飯不洗手被外婆攆下飯桌,做了調皮的事情被老人家拿著掃床的掃帚滿世界追著跑,和小夥伴們去防空洞探險被家人到處找,被找到之後又喜悅又驚恐的媽媽的臉,我到現在都記得。看,這些細節有什麼意義呢?可是它們每個時刻都真實存在,也真實的印記了我的童年和影響了我對未來的理解與判斷:比如什麼是真實,什麼叫自由。

劇中的女主雖然已經走過了青春美貌最好的年華,工作上也沒有特別值得誇讚的成就,身邊的男朋友交往了四五年也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計劃,整個人透露著一股尷尬的氣息。她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誇張,不放大,不可迴避又沒什麼值得特別記憶的點。而之後女主啟動了她關於童年回憶的部分,當觀眾看到這部分的時候,我想沒有人不會被打動,那種喧鬧吵嚷的真實,那些充滿人間煙火味道的生活細節,讓人的相處變的真誠自然,這些細節是在都市的生活裡逐漸迷失的我們難以找到的放鬆。臺南鄉下淳樸的民風,強勢能幹的阿嫲,穩重規矩的阿公,多愁善感的老爸,勤奮懂事的老媽,以及若干年後被拿來當玩具又互相隱藏秘密的弟弟是這個家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中間穿插了匆匆來去的在傳統年代裡堅持做新女性黯然失婚的小姑,因為自己條件出色每次回家都像皇妃省親一樣的大姑姑,以及遊手好閒滿嘴謊話甚至騙父母的錢去賭博的小叔叔,似乎每個看上去幸福又圓滿的生活都有那麼難以言說的宿命。大概真的是人到中年了,我也開始理解了家庭甚至是家族的意義,也明白了為什麼人年紀越大越喜歡有兒孫承歡膝下的心情。對於可以看到自己生命逐漸消失的人來說,沒什麼比看到面前有未來的延續更值得開心了,而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這部劇裡擔任兒時女主的小演員,實在演繹得太生動,卻又充滿童趣不過分成熟,這種尺度對小演員來說是最難把握的,不得不說小姑娘那拿捏的真好,也要感謝所有的演員都表現的滿分。

這些年放眼全球影視圈,女性主題是主流中的主流。而認真的說,如果一定要有歸類大女主劇,那我覺得這部劇才真的符合所謂大女主的標準。人設不是女皇,不是董事長,不是富貴家的大小姐或者四世同堂的掌門人,不過是一個普通鄉下藥店的三代長女而已,一個獨自打拼在臺北卻無法融入臺北的時代女性。她有自己的驕傲和堅持,有對生活的無奈和感情的迷惘。而透過她的眼睛,也看到她家祖孫三代女性的生活方式,我們一直以為自己生活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可是回頭看去,每個人的時代也無所謂好壞,而我們最大的幸運不過是我們的觀念被這個時代接受和認可,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女性長輩幸福的地方吧。人生百態,各自品嘗,甘苦自知,卻從無高下。阿嫲最後離世,全家送葬的時候,女主突然搶過骨灰盒在朋友的幫助下衝到海邊要把骨灰撒進海裡,家人在後面拼命地追的畫面讓人又心酸又開心。因為阿嫲的願望只有陳嘉玲知道,可是沒想到導演硬是拐了彎,留了個不是骨灰是骨頭的梗,硬生生的把心酸的安慰扭成了崩潰的大笑。關於導演的這種惡趣味,劇中太多了,當然這樣的細節做到無痕跡的轉換,在全劇中持續呈現,導演的功力和能力簡直讓我驚嘆,不再單獨點出來,會影響觀劇效果,總之是絕不會失望的。

我想感謝我生命中的每個時刻,每一個存在過的人,每一件我做過的事,每一場我路過的風景。有很多已經不記得,但是我喜歡我今天的樣子,正是因為曾經的一切給我的琢磨和勇氣。我想把這部《俗女養成記》,推薦給每個熱愛生活,珍重自己的人。

相關焦點

  • 《俗女養成記》成長的自己
    近兩天看完的《俗女養成記》,大部分時候在講臺南話,回憶兒時的純樸鄉下生活。小時候的陳嘉玲,天真開朗活潑,甚至有一點點小聰明小叛逆;將近四十的陳嘉玲,沒車沒房沒小孩,在臺北的鋼筋森林裡似乎找不到出口,卻在婚姻的門前猶猶豫豫。她的委屈、對於婆媳關係的焦慮、工作還是家庭的二選一,難怪那麼多人會得婚前焦慮症。更可怕的是,她覺得自己不夠愛江顯榮——她的結婚對象。於是她主動地失戀了,看似一無所以地回到臺南。
  • 《俗女養成記》:我的生活,我說了算
    它就是——俗 女 養 成 記《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暢銷散文集,全劇幾乎90%的臺詞都用臺語講述。這部劇透過陳嘉玲這個角色,再現了七十年代背景下臺南鄉村的生活境況,以及獨特的臺灣文化,但卻在兩岸觀眾之間,引發了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回憶共振。
  • 溫暖治癒的女性成長史---《俗女養成記》
    《俗女養成記》中的陳嘉玲,小時候沒人陪她玩,她就自己找樂子,沒人陪說話,就自己跟自己說話。這麼寶貝自己,呵護自己,想盡辦法哄得自己開心。可長大後,即將邁入四十大關的她,雖偶爾有磕磕碰碰,但也真實用力活過來了,但周遭的一切讓她不得不審視當下的人生,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但她很勇敢面對並告訴自己,接下來的每一天,她都要不違背自己的感受,平凡誠實,理直氣壯的往前走,做一個接收自己的「俗女」。
  • 《俗女養成記》,一部「非典型女性主義者」的群芳譜
    《俗女養成記2》劇照。睽違兩年迎來《俗女養成記2》,邁過四十大關的陳嘉玲,終於跌跌撞撞地再度闖入我們的視線。而《俗女養成記》中,非典型的不只是陳嘉玲容貌平平、事業平平的設定,還包括諸多並不「爽」的妥協與掙扎。這些設定,有些看起來甚至並不符合女性主義的呼喊,比如陳嘉玲母親努力生下二胎弟弟,為了家庭操勞的阿嬤.在這些傳統的規訓中,我們卻也能看到女性的反抗與能量。我們常感嘆,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 《俗女養成記》俗女
    我在淡江大學當過半年交換生,喜歡臺灣,喜歡「俗」的人情味兒。看完《三十而已》,不自覺想分析她們的人生,然後非得得出個結論來:學習「顧學」,或是避免曼妮的認知局限等等;像是陷入了成功學的學習。而《俗女養成記》不同,time is the currency of life,我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但我忠實於現實每一刻的感受,這將引領我去我該去的地方。
  • 《俗女養成記》百度雲資源,高清全集在線看
    《俗女養成記》百度雲高清資源BD資源《俗女養成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
  • 關於《俗女養成記》
    作為臺灣自製劇,且創下13年來自製收視最佳的一部劇集,《俗女養成記》真的算得上是低調又優質。自播出後,收視率屢飆新高,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被吹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女性」題材屢見不鮮的當今市場,《俗女養成記》算不上新穎。
  • 俗女養成記:愛自己永遠不晚
    悠長的假期,若想避免出門人從眾,最愜意的莫過於宅在家裡煲劇《俗女養成記》、《why women kill》、《風的閒暇時光》近期的網紅劇一個都不拉下。同是女性題材,讓我們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環境裡的成長。
  • 俗女養成記電視劇分享
    這部剛上線1天的電視劇名字叫做《俗女養成記》,這是一部臺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近40歲的女人,在外奮鬥了將近二十年,最後依舊是一場空的故事。不得不說,《俗女養成記》是一部非常現實的電視劇,也非常接地氣,就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估計準備U電視劇能成為當下「最大黑馬」,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 《俗女養成記》講述了女主自己的成長故事
    《俗女養成記》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故事。它以女主為主要描寫對象,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女主人是一個有強烈戰鬥精神的人。她一直想離開家鄉,到更遠的地方去發展,這樣她才能看到更多,也能獲得更多的成功。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女主人並沒有取得應有的成績。相反,在這段時間裡,她沒有因為掙扎而獲得任何生命,生命仍然是空的。
  • 《俗女養成記》:我喜歡這個「一事無成」的女主
    這幾天我被一部劇安利了,它就是《俗女養成記》。劇名很俗,內容也很俗。講述的是一位39歲的女人在臺北闖蕩近20年仍一無所有的故事,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還沒了工作。這不是一部瑪麗蘇愛情劇,沒有轉角遇到愛,沒有英俊瀟灑一直守護在身邊的男主,也沒有可以隨時回家繼承家產的大光環背景。整部劇平平淡淡,沒有任何亮點。
  • 《俗女養成記》
    臺灣高分劇《俗女養成記》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陳嘉玲,一個39歲的大齡未婚女士,當初不惜引發家庭革命決心要離開家鄉,要在臺北奮鬥出一番成績,要過上不一樣的生活。她獨自在臺北奮鬥了快二十年,結果依然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活成了同學眼中的Loser。陳嘉玲是一家寵物食品公司的董事長秘書。
  • 《俗女養成記》:這才是治癒心靈的電視劇啊
    尤其是9月初完結的、臺灣華視的自製劇《俗女養成記》,收視口碑雙豐收,大結局更是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俗女養成記》海報《俗女養成記》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臺灣知名演員嚴藝文首次跨行編劇和執導。
  • 《俗女養成記》:假如39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人
    2019年 第42篇by小鹽今年的臺劇真是驚喜,前有《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有《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0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俗女養成記》超級好笑又超級好哭,是那種能把人看哭的喜劇。也可以說有點像一部臺灣版的《請回答1988》。
  • 豆瓣9分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鄉土題材也能成為爆款
    下半年,又一部《俗女養成記》豆瓣逾過罕見的9分,口碑大爆,正在社交網絡上發酵。 但跟《我們與惡的距離》相比較,這一次《俗女養成記》的出圈,卻不太容易讓人理解。它講述的是一個將近四十歲大齡剩女的故事,既不是什麼新的類型劇,也沒有探討什麼新的議題。而且,《俗女養成記》幾乎是一部純臺語發音的劇,大量臺南場景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讓很多看慣了都市偶像劇的內地觀眾頗感不適。
  • 《俗女養成記》一經播出口碑極佳,收視率更是高達3.57
    戲劇「俗女養成記」日前播出最後兩集完結篇,衝出收視冠軍,完結篇每分鐘平均收視率突破2.22,奪下同時段冠軍;在網路平臺的觀看次數也成長超過50%。「俗女養成記」自播出以來,在網絡上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該劇是由謝盈萱領銜主演,劇情節奏明快、詼諧幽默卻又把現實面刻畫得非常深刻,笑中帶淚的劇情,一播出後便大受好評。該劇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原著,「俗女養成記」講述一個臺南女人,北漂之後返鄉的故事。
  • 《俗女養成記》觀劇實感
    《俗女養成記》不愧是2019最高評分華語劇集,有空的時候隔幾天一集一集看完,完全捨不得一次性放兩集,想推薦給所有好朋友看。注水劇猖狂的今天很難看到笑點和回憶結合得這麼精準每集都各有主題卻草灰蛇線的家庭劇,完全不能評價哪個演員的演繹更為精彩,哪集故事更打動人心。
  • 臺劇《俗女養成記》1-10集(完結)在線觀看
    俗女養成記劇情介紹《俗女養成記》(英語: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2019年臺灣時代劇。
  • 俗女養成記2丨手握選擇權的她,才是自由的
    .」→ 「設為星標 ★ 」《俗女養成記2》終於迎來了最終帖,陳嘉玲的故事告一段落,豆瓣評分9.3碾壓同時段多部熱劇,好評如潮一詞用在這部劇上一點也不為過。但在次元君看來,《俗女養成記2》的妙處,就在於陳嘉玲不那麼圓滿的選擇和世俗意義上的happy ending。
  • 推劇 ‖ 俗女養成記
    近半年來,除了工作,沒什麼特別忙碌的事情,倒是看了很多部電視劇,有些是甜甜的快餐劇,有些值得幾許回味,想想我也沒什麼值得寫的興趣愛好,安利一下電視劇也蠻好。今天想來介紹一部臺劇,《俗女養成記》。最初知道這部劇也是緣於大火的《想見你》,因為聽說《俗女養成記》的導演嚴藝文,就是《想見你》裡面飾演陳韻如媽媽的演員,演而優則導,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