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舊影:最真實的盧溝橋事變,最後兩張很是氣憤

2020-12-23 舊影時光館

圖為1937年的盧溝橋,501頭石獅形態各異,守護一方安寧。 而此時的日本侵略軍早已籌謀已久,準備推動侵略方針,吞噬我領土,在盧溝橋外演習,藉口一名士兵失蹤,企圖進城搜查,遭到我軍29軍的嚴詞拒絕,遂日軍開槍射擊,炮轟城鎮!

圖為我駐守軍隊奔赴前線。1937年的日軍已各種莫名的藉口發動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像極了目前的各個西方國家,香港,臺灣問題上,無端幹涉我國內政,南海炫耀武力,別有用心,支持印度迫使摩擦激化,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遏制你的發展,你的強大。

圖為盧溝橋事變指揮的日軍軍官。盧溝橋事變成為日軍全面對華侵略的開始,以史為鏡,弱國無外交,弱國無話語權,任人幹涉,抹黑,國家強大才是唯一的出路!

圖為視察前線的日軍!

圖為日軍佔領盧溝橋!一幅幅可惡,骯髒的嘴臉,像極了某國不停在網絡上抹黑中國,幹涉內政,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在國際社會撒謊的外國政客,遏制中國發展是唯一目的!

圖為日軍拍攝的事變畫報!

相關焦點

  •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侵華日軍是誰?最後的命運如何?
    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我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1937年日本侵略者謊稱兩名士兵失蹤,挑起了盧溝橋事變。當時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將領一共有四人,分別是森田徹、一木清直、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也。含恨暴斃田代皖一郎,出生於日本佐賀縣,盧溝橋事變時任中國屯駐軍司令官。由於當時東京軍部的作戰方針。田代皖一郎上任後加快了侵華戰爭的步伐,他增兵進駐豐臺,謀求在豐臺至盧溝橋的中間地帶建立軍營和機場並蓄意組織策劃事變。
  •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盧溝橋事變是日本蓄謀已久,還是偶然發生?對於這段歷史,中日雙方學者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問世。今天是盧溝橋事變八十周年紀念日,讓我們再次認真回顧這段歷史,銘記這血淚交織的國恥。盧溝橋至此,7日晚開始的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日全面戰爭的序幕。表面上看來,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是由日軍演習時的「槍聲」而引發的,至今為止並未發現有關「槍聲」來自何方的詳實史料,因此,盧溝橋事變作為個案,它的發生可能具有偶然性。但是,有如下事實可以說明,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與日本的侵華政策相關。
  • 盧溝橋!盧溝橋!最後勝利是吾曹!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史實:日軍在北平(1949年9月改名為「北京」)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二十九軍嚴辭拒絕。日軍遂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盧溝橋事變華北駐軍10萬,日軍兩萬,軍長宋哲元為何不想著進攻
    83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狼子野心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事變之時,駐守北平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兵力達到10萬以上,士兵普遍使用捷克式步槍,排長用德式伯格曼衝鋒鎗,連長每人一支20響駁殼槍,每班還配備擲彈筒2門,槍榴彈2支,捷克式輕機槍一挺。
  • 穿越歷史時空 追尋先賢足跡 ——盧溝橋事變現場報導第一人方大曾的故事
    「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片遼闊的白雲,襯託著永定河的原野,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這段對祖國大好河山飽含深情的描述和預言式的文字,出自方大曾的《盧溝橋抗戰記》,他寫這篇報導的時間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三天。那時方大曾還不滿25歲,是什麼讓他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
  • 挑起盧溝橋事變後,那幾個日本兵,最後得到什麼樣的下場
    1937年7月7日,幾個狂熱日本軍人,在盧溝橋挑起事端,打響了日本全面侵華的第一槍。事情結束後,這幾個日本軍人,又幹了哪些事情,最後下場如何呢?第一位,田代皖一郎這個傢伙軍銜是中將,可謂是盧溝橋事變核心人物。
  • 他是第一個現場報導盧溝橋事變的記者,卻神秘失蹤83年……
    循著這些底片留下的線索,馮雪松先是在圖書館裡泡了4個半月,他驚異地發現至今還在各種媒體上轉發的中國抗戰經典老照片,尤其是盧溝橋事變的照片,竟然很多都是方大曾的作品,只不過沒有人給他署名。根據方大曾當年發表的紀實報導,馮雪松沿著他的採訪路徑走了2000多公裡,尋找關於他的蛛絲馬跡。
  • 他的失蹤直接點燃盧溝橋事變的導火索,逃亡多年終死在中國人槍下
    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87,閱讀約2分鐘眾所周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意味著全面抗戰的爆發。「盧溝橋!盧溝橋!男人的墳墓就在這座橋上!最後時刻到了,犧牲不退縮。
  • 盧溝橋事變,因一個日本兵失蹤引發,這個日本兵最後去哪了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逕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
  • 文藝界抗戰的吶喊——《保衛盧溝橋》和《盧溝橋》
    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收藏著兩部話劇劇本——《保衛盧溝橋》和《盧溝橋》,它們是描寫和反映七七盧溝橋抗戰的重要文物。《保衛盧溝橋》話劇是在七七事變爆發後,文藝界的中國劇作者協會集體創作的三幕劇。當時參加集體創作的作家和藝術家就有20多位,集中了當時文藝界精英。
  • 7月7日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
    上海設立「特別市」 1928年7月7日 南京國民政府宣告廢除中外不平等條約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從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軍幾乎每天都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7月7日,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
  • 盧溝橋的鮮血書寫了悲壯的歷史,也喚醒了一頭雄獅
    說起盧溝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場持續多年反侵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在這裡挑起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妄想進一步吞併中國。不堪當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在這裡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盧溝橋,既是一座歷史的橋、藝術的橋,也是一座英雄的橋。
  • 引發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全部死於非命
    關於七七事變的意義,幾十年來已經研究得夠多的了,各種著作汗牛充棟,客棧就不再囉嗦了,今天咱來看看當年引發衝突的日軍都有什麼樣的下場。剛才提到的日軍第3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就是進攻盧溝橋的直接指揮官,也正是他打響了全面侵華的第一槍。
  • 她是最美抗日女英雄,犧牲前留下兩張照片,成為敵人一生的噩夢
    當然,也有更多的人,在那段屈辱的歲月裡,演繹著悲壯的英雄故事,他們有的鮮為人知,有的甚至都沒有留下名字,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女戰士,她的名字並不廣為人知,但她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動,她的笑容成為敵人一生的噩夢,也被國人稱為最美女戰士,她就是成本華。
  • 日本以失蹤士兵為藉口發動盧溝橋事變,這名士兵到底去了哪裡
    說起七七事變,盧溝橋很多人,都存在於一個很籠統的概念之中。比如,盧溝橋並非只有一座,那麼七七事變的盧溝橋到底是指那一座,還有盧溝橋事變的起因,是日本向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那麼他的衝突點是什麼。
  • 抗戰紀念|聽盧溝橋上的獅子講述"七七事變"的故事
    7月7日,這裡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坐落於北京西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地。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
  • 「盧溝橋事變」日軍藉口失蹤的士兵到底幹嘛去了,真相太滑稽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迅速佔領了中國東北,建立了以溥儀為傀儡的偽滿洲國,大肆掠奪東北的資源。但是這不足以滿足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胃口,他們的目的是要把侵吞整個中國。1937年,7月7日,日本在盧溝橋附近打著「利用黃昏,接近敵軍主陣地」的旗子進行軍事演習,但是在演習後,突然發現一名二等兵失蹤了,日軍全軍上下徹底炸開鍋,以為是宛平城內的守軍幹的,一群日本兵就組團到宛平城下嚷嚷著要進城搜查,如果不讓進去的話,就準備開戰了。這時候駐守宛平城的守軍正是29軍,軍長宋哲元。宋哲元當然不幹了,進城搜查這種事也想的出來,就拒絕了。
  •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四名日寇下場,正應了一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
    1937年的7月7日,日軍中有幾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們受到了上級的授意,經過謀劃之後,四名主事者在北京盧溝橋挑起了事端,並打響了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槍。這四名日軍都是誰呢?他們分別是:一木清直、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森田徹。
  • 皖南事變真相
    原載:《文史參考》2011年第1期作者:呂崢1941年的1月,皖南事變爆發,這是國共關係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
  • 抗戰史上最勇猛抗日名將,曾擊斃猛虎,犧牲地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場上,無數英雄付出生命誓死保衛祖國,毀家紓難,下至販夫走卒,上至達官貴人,終於取得抗戰的全面勝利。如今我們在享受和平生活的同時,絕不能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喜峰口一戰,時任29軍37師109旅旅長的趙登禹將軍親率一支大刀隊,以低劣裝備對日軍發動夜襲,斃敵4000餘人,取得「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捷,一把大刀殺得日軍聞風喪膽,《大刀進行曲》響徹全國。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向我軍發起進攻,時任29軍132師師長趙登禹將軍奉命堅守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