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個現場報導盧溝橋事變的記者,卻神秘失蹤83年……

2021-02-13 北京日報

1999年秋天,在北京東單附近一條老胡同深處,年輕的紀錄片導演馮雪松在一位85歲老人家裡打開了一個陳舊的木盒子,也打開了一段塵封的記憶。他沒有想到,自己此後會用20多年的時間去尋找一個在1937年就神秘失蹤的的人,他叫方大曾。

今年是方大曾在抗戰前線失蹤的第83年,也是馮雪松尋找他的第21年,這麼多年他從未停下腳步,他找到方大曾了嗎?

「其實,小方已經回來了!」馮雪松這樣對記者說。

看到方大曾在上世紀30年代留下的個人照片,幾乎所有人都會驚嘆:「真是一個又酷又帥的年輕人!」即使在今天,他看上去依然相當時尚。然而,我們和他其實隔著80多年的時光,他如果還活著,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

回憶起和「方大曾」猝不及防的相遇,馮雪松坦言那其實是一個偶然事件。「有一天在辦公室突然看到有一個傳真,是中國攝影出版社傳過來的,說他們想做一本書叫《方大曾的故事》,說這個人失蹤了,留下了837張底片在他妹妹手裡邊,他是一個抗戰初期的一個戰地記者。

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底片」、「失蹤」、「戰地記者」這些關鍵詞非常有吸引力。於是,馮雪松去拜訪了方澄敏,方大曾的妹妹。「當時老人已經85歲了,看到我以後聽說是要尋找他哥哥,瞬間眼淚就流下來了,眼淚流過她臉上縱橫交錯的皺紋,讓我感到手足無措,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對生離死別沒有那麼深的感悟。」

當陳舊木盒子中837張底片展現在面前的時候,馮雪松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都是黑白底片,裝在一個粉紅色的袋子裡,我聞到那種發黴的味道,是時間窖釀的感覺,很沉靜。」

循著這些底片留下的線索,馮雪松先是在圖書館裡泡了4個半月,他驚異地發現至今還在各種媒體上轉發的中國抗戰經典老照片,尤其是盧溝橋事變的照片,竟然很多都是方大曾的作品,只不過沒有人給他署名。

根據方大曾當年發表的紀實報導,馮雪松沿著他的採訪路徑走了2000多公裡,尋找關於他的蛛絲馬跡。慢慢地,這個被人們叫做「小方」的高大英俊的年輕人,穿過歷史的塵埃,身影逐漸清晰起來。

「他家境非常殷實,住在東單協和胡同,從小對新事物非常有興趣。在七八歲的時候,家裡給他買了一個小相機,到了17歲他對攝影已經非常熟練。他在中法大學畢業以後走向社會,在中外新聞學社成為攝影記者。」

在同時代的人的記憶中,方大曾是一個陽光、健康的小夥子,他有著捲曲的頭髮和燦爛的笑容,被範長江稱為「斯拉夫系青年」。他很熱情,總是不知疲倦,是個非常單純而真誠的人。

大家都叫他「小方」,他很喜歡這個名字,他說「小」就是謙遜,「方」就是剛正不阿,他想做一個謙遜又正義的個人。所以,「小方」就成了他的筆名。

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中華民族陷入危亡。炮火連天中,小方選擇了和難民相向而行,所有人都往後撤,他卻一個人往前走,如同一名悲壯的獨行俠,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抉擇?馮雪松從這些照片中找到了答案。

「通過小方留下的一些照片來看,他從小就登高爬低,喜歡冒險,喜歡新事物。他對英雄和正義感的人,從小從骨子裡邊崇敬。所以後來他走向盧溝橋,走向戰場,尤其是遇到一個民族受到外族侵犯的時候,他的正義感油然而生。他挺身而出,走向第一線,要把真相告訴人民。

1937年7月10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第三天,小方騎著自行車隻身穿越炮火,成為第一位到達現場的新聞記者,他用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圖片報導了中國人民抗戰的真實情況,可是兩個月後,他卻永遠失聯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時盧溝橋已經被日軍包圍,小方被日軍截住了,他掏出一張名片給日本人,上面寫著「中外新聞學社」。日本人以為他是西方記者,所以就給他放行了。小方在宛平城跟著一位姓餘的警官巡視了一圈,拍了大量的照片,在盧溝橋的石獅子旁,背著大刀巡邏的二十九軍戰士進入他的取景框,定格為歷史——這些照片後來刊登在《良友》、《申報每周增刊》等許多雜誌上。這些是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的珍貴的第一手現場資料。

「可以說,小方是最早的融媒體記者,有圖有真相,他在30年代的時候就這麼幹了。」馮雪松這樣評價。正因為這樣,他的報導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軍人的不屈形象。他描述傷兵從夕陽下走向戰場,山下的戰士看到了以後全都舉起槍向他們致意,他說在看到這一刻時流淚了。

他在長辛店火車站碰到了金正中營長,金營長是最早跟日本人肉搏的軍人,方大曾就拍下了金正中滿身繃帶躺在床上的照片。面對鏡頭,金正中強忍傷痛擠出一絲微笑,他表示因為他是軍人,不能把痛苦留在照片裡邊。

小方的長篇戰地通訊《盧橋抗戰記》寫了7000字,他怎麼到的盧溝橋?當時他看到盧溝橋是什麼樣的?當時我軍的狀態是什麼樣的,他分析日本人是什麼樣一種狀態,非常客觀而詳盡。

在這篇文章中他寫了這樣一句話:「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片遼闊的白雲,襯託著永定河岸的原野,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還不足25歲,這句話幾乎成為時代的預言,令人震撼,表現出一個優秀記者的敏感。而這敏感來自深入的採訪,此前,他在綏遠抗戰前線獨自採訪43天,對中日戰局有了深刻的了解和體察。

1937年9月,小方的行蹤基本上是在保定,石家莊、大同,包括盧溝橋前線,圖文報導不斷發回來,很多讀者都等著看他的前線報導。這些報導鼓舞了民眾抗日鬥爭的士氣,小方也成為當時很有名的記者。後來被新聞史學家方漢奇稱讚為「中國新聞史上的雙峰」的小方與範長江,在抗戰全面爆發後成為同事,並肩戰鬥在抗戰一線。

然而,1937年9月18號,小方在河北的蠡縣寄出了最後一篇報導《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之後再無消息,他徹底和這個世界失聯了。

「保定淪陷,方大曾一個人在前沿,很有可能在亂軍當中犧牲了。但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還是有一點不甘心。所以我也是延續他們家人和他妹妹的這樣一些願望,一直在尋找。」馮雪松說,似乎這樣找下去,就還有一線希望,覺得小方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活著。

尋找小方這件事已經成了馮雪松「永遠的選題」,在尋找的過程中,小方的故事逐漸被人們所知。「隨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這本書出版,我沒想到在2015年的時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新華社中新社都為他發了消息,盧溝橋事變現場報導第一人浮出水面。」

中國新聞史泰鬥方漢奇先生也對小方非常關注,並對他高度評價,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戰地記者終於在中國新聞史上有了他應有的位置。

「這些年,其實已經從尋找變成了追隨,對正義和良知的追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方大曾這個名字,從這個意義上,小方不僅重新『歸來』了,而且從中國走向了世界。」馮雪松說。

25歲的小方,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給時代的夜空帶來了光亮,也給後人帶來的啟示。他是所有新聞人的榜樣,他永遠提醒著我們什麼叫做「初心」。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鵬

監製:張力

編輯:士心、初心

相關焦點

  • 他是第一個報導七七事變的記者,兩個月後神秘失蹤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正式開始。事變爆發後不久,一位年輕人出現在戰雲密布的盧溝橋畔,他用手中的相機和筆記錄下中國歷史上這一重大時刻,並且預言:「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他就是第一個報導盧溝橋事變的記者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出生於北京東城區的協和胡同。
  • 穿越歷史時空 追尋先賢足跡 ——盧溝橋事變現場報導第一人方大曾的故事
    這張照片的主人公名叫方大曾,他一身戎裝,目光堅定,英姿勃發。他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現場報導第一人,他有關中國抗戰的報導,振奮了民族精神,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1937年9月18日,他寄出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後,消失在戰火硝煙中。1999年,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鬆開啟尋找方大曾之旅,通過多年考證、研究和調查,使方大曾重新走進當代人的視野。
  •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侵華日軍是誰?最後的命運如何?
    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我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1937年日本侵略者謊稱兩名士兵失蹤,挑起了盧溝橋事變。當時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將領一共有四人,分別是森田徹、一木清直、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也。1937年5月,田代皖一郎所屬的第一聯隊在盧溝橋附近舉行軍事演習,從白天到黑夜,演習漸漸由虛彈轉為實彈。企圖尋找機會挑起事端,製造藉口發動戰爭。7月7日夜,住豐臺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尋,遭到中國守軍的嚴詞拒絕。7月8日凌晨田代皖一郎下達了進攻命令,日軍猛攻盧溝橋,宛平縣城。
  • 他的失蹤直接點燃盧溝橋事變的導火索,逃亡多年終死在中國人槍下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87,閱讀約2分鐘眾所周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意味著全面抗戰的爆發。「盧溝橋!盧溝橋!男人的墳墓就在這座橋上!最後時刻到了,犧牲不退縮。
  • 引發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全部死於非命
    1937年7月7日,82年前的這個日子,在北京發生了一次看似不起眼的衝突,卻從此將中日兩國拖入了一場長達8年的浩劫。這次衝突,自然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大家都知道,七七事變的起因是日軍在一次演習結束後,發現失蹤了一名士兵,還聽見過槍聲,就想當然地認為是中國軍隊搞的鬼,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中國在宛平城的守軍是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團長是名將吉星文,和宛平縣縣長王冷齋斷然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於是日軍悍然發動攻擊,七七事變爆發。那麼,這個失蹤的日軍士兵是誰呢?他為什麼失蹤?後來的結局是什麼?
  • 日本以失蹤士兵為藉口發動盧溝橋事變,這名士兵到底去了哪裡
    說起七七事變,盧溝橋很多人,都存在於一個很籠統的概念之中。比如,盧溝橋並非只有一座,那麼七七事變的盧溝橋到底是指那一座,還有盧溝橋事變的起因,是日本向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那麼他的衝突點是什麼。
  • 挑起盧溝橋事變後,那幾個日本兵,最後得到什麼樣的下場
    1937年7月7日,幾個狂熱日本軍人,在盧溝橋挑起事端,打響了日本全面侵華的第一槍。事情結束後,這幾個日本軍人,又幹了哪些事情,最後下場如何呢?第一位,田代皖一郎這個傢伙軍銜是中將,可謂是盧溝橋事變核心人物。
  • 「盧溝橋事變」日軍藉口失蹤的士兵到底幹嘛去了,真相太滑稽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迅速佔領了中國東北,建立了以溥儀為傀儡的偽滿洲國,大肆掠奪東北的資源。但是這不足以滿足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胃口,他們的目的是要把侵吞整個中國。1937年,7月7日,日本在盧溝橋附近打著「利用黃昏,接近敵軍主陣地」的旗子進行軍事演習,但是在演習後,突然發現一名二等兵失蹤了,日軍全軍上下徹底炸開鍋,以為是宛平城內的守軍幹的,一群日本兵就組團到宛平城下嚷嚷著要進城搜查,如果不讓進去的話,就準備開戰了。這時候駐守宛平城的守軍正是29軍,軍長宋哲元。宋哲元當然不幹了,進城搜查這種事也想的出來,就拒絕了。
  • 盧溝橋事變的爆發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
    」士兵,為何會成為盧溝橋事變乃至中日全面戰爭的導火索?盧溝橋事變是日本蓄謀已久,還是偶然發生?對於這段歷史,中日雙方學者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問世。今天是盧溝橋事變八十周年紀念日,讓我們再次認真回顧這段歷史,銘記這血淚交織的國恥。盧溝橋
  • 盧溝橋事變,因一個日本兵失蹤引發,這個日本兵最後去哪了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逕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詭稱有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被中國駐軍嚴詞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
  • 抗日舊影:最真實的盧溝橋事變,最後兩張很是氣憤
    圖為1937年的盧溝橋,501頭石獅形態各異,守護一方安寧。 而此時的日本侵略軍早已籌謀已久,準備推動侵略方針,吞噬我領土,在盧溝橋外演習,藉口一名士兵失蹤,企圖進城搜查,遭到我軍29軍的嚴詞拒絕,遂日軍開槍射擊,炮轟城鎮!圖為我駐守軍隊奔赴前線。
  • 他是現場報導「七七事變」第一人,卻被遺忘60年!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一支部隊在盧溝橋附近借「軍事演習」之名,向中國駐軍尋釁。並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日方的無理要求,遭到了中方的嚴辭拒絕。交涉還在進行時,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
  • 一個小人物引發兩國大戰,盧溝橋「失蹤」的日本兵後來去哪兒了?
    盧溝橋「失蹤」的日軍士兵 志村菊次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盧溝橋事變」一個月後,日本人又在上海挑起事端,他們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再次編造謊言,把自己扮成「無辜的受害者」。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軍官大山勇夫,帶著士兵齊藤驅車來到上海虹橋機場。 當時那裡是軍事禁區,兩個日本軍人想要強行進入警戒線時,遭到了守衛機場的中國衛兵的阻攔。
  •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四名日寇下場,正應了一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
    1937年的7月7日,日軍中有幾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們受到了上級的授意,經過謀劃之後,四名主事者在北京盧溝橋挑起了事端,並打響了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槍。這四名日軍都是誰呢?他們分別是:一木清直、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森田徹。
  • 7月7日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 1945年7月7日 國民政府宣布對日軍全面反攻 1968年7月7日 涉嫌暗殺甘迺迪之人被拘留經1910、1921、1932、1941年四次大的擴建,逐步成為年生產能力 300kt的大型水泥廠。其間曾一度稱冠中國,壟斷水泥市場。所產馬牌水泥,1904、1905、1911和1915年分別在美國、義大利、巴拿馬等國獲優等、頭等獎狀及獎章。1954年工廠改名為啟新水泥廠。
  • 盧溝橋!盧溝橋!最後勝利是吾曹!
    據老戰士回憶,歌詞中的「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曾是29軍的誓言。如今,80年過去了,這首歌中透出的悲壯與豪邁,仍讓人動容。史實:日軍在北平(1949年9月改名為「北京」)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二十九軍嚴辭拒絕。日軍遂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抵抗。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83年了!七七事變,勿忘國恥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
  • 盧溝橋事變華北駐軍10萬,日軍兩萬,軍長宋哲元為何不想著進攻
    83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狼子野心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事變之時,駐守北平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兵力達到10萬以上,士兵普遍使用捷克式步槍,排長用德式伯格曼衝鋒鎗,連長每人一支20響駁殼槍,每班還配備擲彈筒2門,槍榴彈2支,捷克式輕機槍一挺。
  • 盧溝橋的鮮血書寫了悲壯的歷史,也喚醒了一頭雄獅
    說起盧溝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場持續多年反侵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在這裡挑起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妄想進一步吞併中國。不堪當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在這裡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一槍。盧溝橋,既是一座歷史的橋、藝術的橋,也是一座英雄的橋。
  • 七七事變」83周年:國人須知的7個真相
    ◆ 今天是「盧溝橋事變」83周年紀念日,緬懷在全民族抗戰中奮御外侮的中華英烈們!◆ 盧溝橋當晚究竟發生了什麼?那個「失蹤」的士兵究竟去了哪裡?盧溝橋事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現在的盧溝橋上為什麼沒有明顯的戰鬥痕跡?一些歷史真相,我們應該有所了解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城內去「搜查」,被中國駐軍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駐軍奮起反抗,「盧溝橋事變」就這樣爆發了。盧溝橋當晚究竟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