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秋天,在北京東單附近一條老胡同深處,年輕的紀錄片導演馮雪松在一位85歲老人家裡打開了一個陳舊的木盒子,也打開了一段塵封的記憶。他沒有想到,自己此後會用20多年的時間去尋找一個在1937年就神秘失蹤的的人,他叫方大曾。
今年是方大曾在抗戰前線失蹤的第83年,也是馮雪松尋找他的第21年,這麼多年他從未停下腳步,他找到方大曾了嗎?
「其實,小方已經回來了!」馮雪松這樣對記者說。
看到方大曾在上世紀30年代留下的個人照片,幾乎所有人都會驚嘆:「真是一個又酷又帥的年輕人!」即使在今天,他看上去依然相當時尚。然而,我們和他其實隔著80多年的時光,他如果還活著,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
回憶起和「方大曾」猝不及防的相遇,馮雪松坦言那其實是一個偶然事件。「有一天在辦公室突然看到有一個傳真,是中國攝影出版社傳過來的,說他們想做一本書叫《方大曾的故事》,說這個人失蹤了,留下了837張底片在他妹妹手裡邊,他是一個抗戰初期的一個戰地記者。
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底片」、「失蹤」、「戰地記者」這些關鍵詞非常有吸引力。於是,馮雪松去拜訪了方澄敏,方大曾的妹妹。「當時老人已經85歲了,看到我以後聽說是要尋找他哥哥,瞬間眼淚就流下來了,眼淚流過她臉上縱橫交錯的皺紋,讓我感到手足無措,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對生離死別沒有那麼深的感悟。」
當陳舊木盒子中837張底片展現在面前的時候,馮雪松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都是黑白底片,裝在一個粉紅色的袋子裡,我聞到那種發黴的味道,是時間窖釀的感覺,很沉靜。」
循著這些底片留下的線索,馮雪松先是在圖書館裡泡了4個半月,他驚異地發現至今還在各種媒體上轉發的中國抗戰經典老照片,尤其是盧溝橋事變的照片,竟然很多都是方大曾的作品,只不過沒有人給他署名。
根據方大曾當年發表的紀實報導,馮雪松沿著他的採訪路徑走了2000多公裡,尋找關於他的蛛絲馬跡。慢慢地,這個被人們叫做「小方」的高大英俊的年輕人,穿過歷史的塵埃,身影逐漸清晰起來。
「他家境非常殷實,住在東單協和胡同,從小對新事物非常有興趣。在七八歲的時候,家裡給他買了一個小相機,到了17歲他對攝影已經非常熟練。他在中法大學畢業以後走向社會,在中外新聞學社成為攝影記者。」
在同時代的人的記憶中,方大曾是一個陽光、健康的小夥子,他有著捲曲的頭髮和燦爛的笑容,被範長江稱為「斯拉夫系青年」。他很熱情,總是不知疲倦,是個非常單純而真誠的人。
大家都叫他「小方」,他很喜歡這個名字,他說「小」就是謙遜,「方」就是剛正不阿,他想做一個謙遜又正義的個人。所以,「小方」就成了他的筆名。
在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中華民族陷入危亡。炮火連天中,小方選擇了和難民相向而行,所有人都往後撤,他卻一個人往前走,如同一名悲壯的獨行俠,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抉擇?馮雪松從這些照片中找到了答案。
「通過小方留下的一些照片來看,他從小就登高爬低,喜歡冒險,喜歡新事物。他對英雄和正義感的人,從小從骨子裡邊崇敬。所以後來他走向盧溝橋,走向戰場,尤其是遇到一個民族受到外族侵犯的時候,他的正義感油然而生。他挺身而出,走向第一線,要把真相告訴人民。」
1937年7月10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第三天,小方騎著自行車隻身穿越炮火,成為第一位到達現場的新聞記者,他用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圖片報導了中國人民抗戰的真實情況,可是兩個月後,他卻永遠失聯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時盧溝橋已經被日軍包圍,小方被日軍截住了,他掏出一張名片給日本人,上面寫著「中外新聞學社」。日本人以為他是西方記者,所以就給他放行了。小方在宛平城跟著一位姓餘的警官巡視了一圈,拍了大量的照片,在盧溝橋的石獅子旁,背著大刀巡邏的二十九軍戰士進入他的取景框,定格為歷史——這些照片後來刊登在《良友》、《申報每周增刊》等許多雜誌上。這些是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的珍貴的第一手現場資料。
「可以說,小方是最早的融媒體記者,有圖有真相,他在30年代的時候就這麼幹了。」馮雪松這樣評價。正因為這樣,他的報導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軍人的不屈形象。他描述傷兵從夕陽下走向戰場,山下的戰士看到了以後全都舉起槍向他們致意,他說在看到這一刻時流淚了。
他在長辛店火車站碰到了金正中營長,金營長是最早跟日本人肉搏的軍人,方大曾就拍下了金正中滿身繃帶躺在床上的照片。面對鏡頭,金正中強忍傷痛擠出一絲微笑,他表示因為他是軍人,不能把痛苦留在照片裡邊。
小方的長篇戰地通訊《盧橋抗戰記》寫了7000字,他怎麼到的盧溝橋?當時他看到盧溝橋是什麼樣的?當時我軍的狀態是什麼樣的,他分析日本人是什麼樣一種狀態,非常客觀而詳盡。
在這篇文章中他寫了這樣一句話:「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片遼闊的白雲,襯託著永定河岸的原野,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還不足25歲,這句話幾乎成為時代的預言,令人震撼,表現出一個優秀記者的敏感。而這敏感來自深入的採訪,此前,他在綏遠抗戰前線獨自採訪43天,對中日戰局有了深刻的了解和體察。
1937年9月,小方的行蹤基本上是在保定,石家莊、大同,包括盧溝橋前線,圖文報導不斷發回來,很多讀者都等著看他的前線報導。這些報導鼓舞了民眾抗日鬥爭的士氣,小方也成為當時很有名的記者。後來被新聞史學家方漢奇稱讚為「中國新聞史上的雙峰」的小方與範長江,在抗戰全面爆發後成為同事,並肩戰鬥在抗戰一線。
然而,1937年9月18號,小方在河北的蠡縣寄出了最後一篇報導《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之後再無消息,他徹底和這個世界失聯了。
「保定淪陷,方大曾一個人在前沿,很有可能在亂軍當中犧牲了。但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還是有一點不甘心。所以我也是延續他們家人和他妹妹的這樣一些願望,一直在尋找。」馮雪松說,似乎這樣找下去,就還有一線希望,覺得小方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活著。
尋找小方這件事已經成了馮雪松「永遠的選題」,在尋找的過程中,小方的故事逐漸被人們所知。「隨著《方大曾消失與重現》這本書出版,我沒想到在2015年的時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新華社中新社都為他發了消息,盧溝橋事變現場報導第一人浮出水面。」
中國新聞史泰鬥方漢奇先生也對小方非常關注,並對他高度評價,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戰地記者終於在中國新聞史上有了他應有的位置。
「這些年,其實已經從尋找變成了追隨,對正義和良知的追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方大曾這個名字,從這個意義上,小方不僅重新『歸來』了,而且從中國走向了世界。」馮雪松說。
25歲的小方,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給時代的夜空帶來了光亮,也給後人帶來的啟示。他是所有新聞人的榜樣,他永遠提醒著我們什麼叫做「初心」。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鵬
監製:張力
編輯:士心、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