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北不如南是鐵律?比黑龍江更靠北的丹麥,為何會是發達國家?

2020-12-28 歷史研習社

文/紅楓

秘籍是「農業工業化」 ?

我們知道,現代世界上的大多數後起國家,從德國日本,再到韓國中國,發展路徑其實大同小異,都是走的面向世界的「製造業強國」之路。

這些後起國家通常都是首先開放市場引進外資,在讓外商開廠賺走利潤的同時,自己的工人階級和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成長,然後逐步實現關鍵工業產品的國產化,不斷提高本國製造品的技術水準,等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再反哺農業。

曾經日本農業發展也是落後於工業的

這條「發展路徑」可以說是後起國家追趕先進的「王道」。最新的一個例子是印度,總理莫迪在2014年提出「戰略重點從服務業轉向製造業」。提出要讓印度成為新的「全球製造業中心」。雖然現在還看不出印度是否取得了成功,但至少說明這種發展路徑是大家公認的。

但丹麥這個小國卻不一樣,她成為發達國家走的卻是少有的「農業工業化」之路。

雖然只有不到600萬人口,但丹麥在世界經濟版圖上是「小國不小」。2019年在世界銀行的排名中,丹麥的GDP總量在202個國家中排名38,超過人口上億的埃及和孟加拉。

丹麥人都說自己是個農業國,如果你從統計數字上來看是看不出來的,丹麥農業產值只佔到國民經濟的2%,從業人口只有8萬人,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統計方法營造的假象:

農產品的銷售,以及農產品的加工在丹麥被劃分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內,而且第一產業的產值被人為壓低。

許多以農業為基礎原材料的內容,其原材料在統計時採取是內部轉移價,而這個價格由於各種原因(主要是出口避稅)往往特別低。再加上一些和農業緊密相連的內容比如化肥、獸藥、農業服務與諮詢也都沒有算在內,就讓農業看起來更加無足輕重了。丹麥的農業相關產業GDP如果按國際標準可能佔比在14%以上。(中國農業比重目前為7%,可見農業對丹麥的重要性)

丹麥是世界第一的豬肉出口國,每年3000萬頭生豬的出口量,約佔世界年出口豬肉量的25%。丹麥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牧草種子生產國和出口國。還是世界海運大國,每年丹麥商船運輸的貨物佔到世界的10%。同時它還是歐洲製藥和生物科技的中心......

所以一點都不奇怪,人口僅500多萬的丹麥,是一個靠現代化農業為本的經濟強國。

必須發展農業?

那丹麥是怎麼發展到這個地步的?我們首先從地理講起。

丹麥的大多數國土位於北緯54-57度之間,這比中國領土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還要靠北,冬季的哥本哈根每天只有可憐的6個小時的日照時間,這麼長的漫漫長夜裡人們肯定單調無聊,所以誕生在丹麥的樂高玩具,才會做得那麼色彩明亮吧?

丹麥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最低平均溫度一般在0度上下,夏季則在15度左右,所以在氣候上還是有優勢的。

從生活成本上考慮,如果是房屋保暖做得好,冬季0度左右的氣溫不需要暖氣也能正常生活。不過日照時間短這卻是個大問題,這意味著有幾個月時間戶外工作時間必須縮短。所以在20世紀以前,就生活水準而言,丹麥在歐洲一直不算富裕地區。

19世紀什麼最貴?從當時各國爆發戰爭的原因來看,無非是資源和市場。

發展重工業攀科技樹必須有煤炭和鋼鐵,發展紡織等行業則需要大量勞動力。可偏偏這兩樣丹麥都沒有。

19世紀的丹麥人口不到200萬,只有英法等強國的幾十分之一,又缺乏自然資源。這些基本國情決定了丹麥在19世紀肯定做不了頭等強國。

不過,丹麥耕地面積相對比較多,地理上又位於西北歐地理樞紐,所以丹麥人努力發展農業,再憑藉著商船把自己出產的糧食送往人口眾多的英國法國銷售,所以一度被稱為「歐洲糧倉」。

「歐洲糧倉」這個稱號,在工業革命時代意味著在國際產業鏈中丹麥處於較低的位置,只能為更發達的國家提供初級產品,長久來說,能提供更多製成品的工業國逐漸會控制原料生產國的命運。

和丹麥情況相近的波蘭就是這種情況,波蘭出口的小麥和黑麥曾經佔到整個北歐市場的六七成,但自己的農民反倒吃不起小麥,當時英國一個城市的小麥消費量就比波蘭全國吃得多,波蘭可以說完全為了別人才收割糧食。

農業產業升級

在17世紀時,丹麥和波蘭都是歐洲的農業出產大國,辛辛苦苦種出糧食,再運到英國法國銷售,自己賺點辛苦錢。但是到19世紀後半葉,日子過不下去了。

蒸汽輪船在19世紀80年代在大西洋上普及,降低了運輸成本,北美運到歐洲的糧食越來越便宜,1892年從芝加哥運到利物浦的小麥價格比15年前下降了近60%。在這種衝擊下,歐洲的農業國一片哀嚎。

這時候,歐洲的農業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咬著牙堅持下去,壓低成本和北美進口糧食對幹,有條件的話搞貿易保護,禁止進口海外糧食來保護國內農業利益。

另一種則是放棄與廉價的進口糧食競爭,尋找「藍海」,找其他出路。

丹麥人就是後一種選擇,在幾十年的時間裡,2/3的農民離開了土地,移民海外或者進入城市。剩下的農民們通過合作制團結成一個個的「農業企業」,這些農業企業可以直接面對海外市場出口。他們很快發現,雖然波蘭生產糧食成本過高,但如果轉而搞畜牧業是有出路的。原因有二:

波蘭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陰雨多陽光少,比種植莊稼更適合發展畜牧業。由於海外糧食的衝擊,飼料價格下降了,更有利發展畜牧業。于是之後的幾十年裡,丹麥從原來的種植農業轉向畜牧業,並不斷改進技術,到21世紀的今天,丹麥有世界最強的養豬業,牧草種植產業等,這構成了丹麥富強的基礎。

而反觀另一個農業國波蘭卻走了另一條路,由于波蘭地主階層在19世紀末實際控制著國家,直接佔有超過40%以上的耕地,所以他們能決定農場裡到底生產什麼。

沒錯,地主們肯定也看到了畜牧業發展的良機,但產業升級需要投資,而投資是有風險的。波蘭的地主們決定選擇保守:即利用他們手中的政治權力,去實行半農奴制。

什麼是半農奴制呢?打個比方吧。

在農奴制度下,你是地主手下的員工,由於跳槽是非法的,所以你完全沒有談判的資本,不但你的工作由地主支配,你的婚姻你的人身自由也被地主控制著。

而半農奴制是告訴你,你可以獲得自由了,可以開辦自己的農場,還能從原來的老闆那裡獲得一塊土地,條件是你必須出一大筆錢來贖買土地。

什麼?你沒錢?那好辦,你可以繼續為地主打工啊,打個50年工,錢湊齊了土地就歸你了。對了,還得加上利息。

這不是開玩笑,當時東歐到俄國都是這樣的,俄國地主分給解放農奴的土地價值6億盧布,但幾十年後農奴們的贖買金最終超過了20億。

波蘭和東歐其他國家的地主們,就是用這種方法,半強迫地讓農民為自己繼續幹活,壓榨了農民的血汗,去繼續生產廉價糧食。

由於掌握著政治權力,在地方議會中佔據席位,所以波蘭的地主們可以把外來經濟衝擊轉移到國內的弱勢群體身上,雖然波蘭國家整體受害,但地主們的利潤卻可以保證。這不比冒風險搞產業升級或者工業化保險多了?

轉過來說丹麥,17世紀的時候,如果說丹麥和波蘭有什麼不同的話,大概就是他的社會結構:丹麥的地主階層遠遠沒有波蘭那麼強大。

丹麥15-17世紀經歷了一系列對外戰爭,在戰爭中,丹麥節節敗退,從一個曾經稱霸北歐的軍事強國,一步步退守,最終變成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農業國。

(丹麥曾經也很能打)

為了應對軍事上的挑戰,1660年丹麥宣布成為絕對君主制國家,國王掌握了絕對權力,選擇聯合商人和農民來對抗國內的貴族地主,國王需要農業資源和農業 出口支持維持戰爭,但不願受制於作為大地主或大莊園主的貴族, 因此扶持出一個」獨立農民」階級,這個階級有很積極的開發土地的熱情。另一方面政治權力又很分散,所以是理想的「農民企業家」。

所以在丹麥的社會結構中,沒有一個像波蘭那樣頑固的壓榨農民,拒絕變革的貴族地主階層。

時至今日,丹麥的富強之源,仍然是這些充滿合作精神的「獨立農民」,這些獨立農民們在政治上分散,但在經濟上卻通過自願合作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個面向國際市場的「農業企業」。

19世紀後丹麥在歐洲屬於弱國。丹麥的獨立農民無法指望軍隊為他們爭奪市場,於是只有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用更優質更出色的農產品,去全世界尋求貿易機會。2019年丹麥的人均GDP接近6萬美元,幾乎是波蘭的4 倍,這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發展出自己的獨特優勢,而非模仿他人。

參考文獻:

14-19世紀波羅的海穀物貿易研究

丹麥農業的歷史變遷_實踐及啟示

丹麥經濟今昔評

丹麥、瑞典農村合作經濟的考察

丹麥後發展道路解析

相關焦點

  • 江蘇比安徽更靠北,為何很多人印象中,安徽是北方江蘇是南方?
    另外,兩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從南到北也是階梯式的。換句話說,當年的江南省如果不是豎著切,而是橫著切的話,江蘇和安徽完全可以切出3個文化、語言、地理都相近的省份。江蘇省和安徽省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江蘇和安徽幾乎也處於同一緯度,那麼為何在很多人印象中,安徽像北方江蘇像南方呢?要知道,以緯度來說,江蘇最北部比安徽更靠北,而安徽最南部比江蘇更靠南。
  • 中國糧食生產重心在北移:播種面積北漲南降,黑豫魯糧食產量佔全國3成
    就在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同時,中國糧食生產的重心卻在逐漸北移。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0-2020年,15個北方省份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迅速從45.65%攀升至59.22%。北糧南運,已然成了當下糧食產銷格局的典型特徵。
  • 李稻葵:「南重北輕」的經濟地理新格局是大趨勢
    從生產力布局來看,全國的經濟中心也從黃河流域逐漸轉移到長江以南地區,這一經濟中心的「南移」過程自魏晉南北朝開始發端,隋唐繼續發展,中唐之後開始確立,到宋代最後完成。與生產力布局的「南移」相適應,人口分布稠密區域擴展到長江流域、成都平原,至明代,經濟和人口「南重北輕」的格局基本形成,所謂「湖廣熟、天下足」,長江三角地區、湖廣地區成為人口最為稠密的區域。
  • 北境冬飛的寂靜藏頭___評《航拍中國·黑龍江篇》
    北境冬飛的寂靜藏頭___評《航拍中國·黑龍江篇》的拍攝手法 摯而有別,親疏有理,看似單一的航拍鏡頭下,主題卻不單調。紀錄片《航拍中國·黑龍江篇》圍繞「中國最冷冬季」這一特徵,講述了黑龍江一處又一處北境風光與文化歷史,但與《江西篇》和《新疆篇》的風土人情的不同,鏡頭下黑龍江更多展現出一種「取之於民受之於民」的態度,而解說詞、音樂和剪輯等手法則將這種態度進行了打磨,本該冰冷嚴肅的山川稜角,也仿佛變得輕鬆活潑起來,而主題也隨著影片愈發活潑的氣氛,由淺入深,最後升華於哈爾濱市的古今中外。
  • 從紀錄片看北朝鮮經濟
    ——鴨綠江800行紀》主要從鴨綠江三個對朝出口口岸的拍攝,中國這邊的出口視角了解一些北朝鮮的經濟狀況,這部《中國支配下的北朝鮮經濟》大量引用韓國方面拍攝到的北朝鮮內部視頻內容介紹當代北朝鮮內部的經濟狀況,以及中國對北朝鮮維持經濟命脈的重要影響。
  • 為什麼南昌會成為江西的省會,而不是位置更靠北的九江
    南昌地形 把省會建在這裡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的一個省經濟命脈,所以自江西以行政建制出現開始,為了控制這塊核心的衝擊平原,必須把省會建立在這裡。
  • 李稻葵:「南重北輕」的經濟地理新格局是大趨勢,應該以人民幸福為...
    從生產力布局來看,全國的經濟中心也從黃河流域逐漸轉移到長江以南地區,這一經濟中心的「南移」過程自魏晉南北朝開始發端,隋唐繼續發展,中唐之後開始確立,到宋代最後完成。與生產力布局的「南移」相適應,人口分布稠密區域擴展到長江流域、成都平原,至明代,經濟和人口「南重北輕」的格局基本形成,所謂「湖廣熟、天下足」,長江三角地區、湖廣地區成為人口最為稠密的區域。
  • 南與北
    「南姐!好久不見啦!」見到夏思南的謝冬羽顯得十分興奮。「前天不才見了嗎?」葉彥北在一旁嘀咕道。「誒對了,明明就你和南姐出來吃飯,怎麼還不要我跟著啊?」謝冬羽忽然轉過臉來看著他問道。「誒?啊這……」在這一瞬間,面對著兩雙略帶疑惑的眼睛,葉彥北的大腦開始飛速運轉。
  • 趙匡胤為何要「先南後北」,而不是先收復燕雲十六州?錯得離譜?
    後世有很多人把趙匡胤制定的「先南後北」戰略視為宋朝不能完成統一的重要原因,認為如果先北後南、先難後易的話,早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並且南方的割據政權大多數都比較弱小,遲早是宋朝囊中物。我們要不要替古人擔憂,得先看看趙匡胤到底是怎麼做出「先南後北」這個決策的。趙匡胤為何要「先南後北」,而不是先收復燕雲十六州?錯得離譜?
  • 特區30年:由南及北從東到西 中國經濟多極開花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電 題:由南及北從東到西 中國經濟「多極開花」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30年前,深圳、汕頭、廈門、珠海等中國首批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向世人宣布了中國的改革意向。
  • 鄭州未來發展走向向北還是向南?北越黃河「鄭融城」又有新思路
    本報資料圖片□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郭兵核心提示|北跨黃河連接焦作、新鄉,還是南下與許昌進行融城發展?關於鄭州未來發展走向究竟向北還是向南?一直以來都是不少河南百姓重點關注的問題。該提案的提交者、省政協委員張朝祥認為,黃河作為一道「天塹」,已讓鄭州向北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與此同時,毗鄰的武陟縣、溫縣、原陽縣和平原新區,雖然與鄭州只有一河之隔,但同樣因黃河阻隔,受鄭州經濟輻射和帶動功能明顯不足。而反觀湖北省省會武漢,地跨長江、漢江而發展,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在本省的經濟首位度,均超過鄭州。
  • 陳光:找到北了
    很早就聽說過「找不著北」這句話,但不知道準確的意思。當年上學時,地理老師說:「因為北極星在地球的正北方,人在迷路時一般會通過尋找北極星來確定方位。說找不著北了,就是找不到方向了。」他還說:「一個人如果站在北極點上,是找不到北的!」就為這,我曾經在無數個夜晚仰望星空,尋找那個七顆星星組成的「勺子頭」。而語文老師說:「北,二人相背。
  • 黑龍江漠河:一路向北 感受盛夏清涼
    作為大興安嶺區熱門旅遊項目的找北遊、避暑遊、綠色生態遊正在保持著強勁的復甦勢頭。盛夏時節的神州北極,青山碧水、涼爽宜人,日均氣溫僅18℃左右,吸引了絡繹不絕的省內外遊客到北極村避暑納涼。遊客們一路向北,穿梭在原始森林之中,呼吸著高負氧離子的北極好空氣,感受著北極村的古樸自然。
  • 解析匈奴戰爭:東漢時期,強悍的北匈奴為何卻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54年,因為西漢王朝對於匈奴長期性的戰略打擊,加上遊牧民族經濟的脆弱,匈奴內部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矛盾,遂分為南北匈奴。呼韓邪單于率領南匈奴投降漢朝,郅支單于率領北匈奴打殘北方三國進入西域一帶,最終被甘延壽、陳湯擊潰,北匈奴滅亡。
  • 韓戰爆發初期,為何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直接碾壓南朝鮮軍隊
    而在北朝鮮人對面的南朝鮮方面的部署,有四個步兵師和一個團,一共有三萬八千人。但是糟糕的是,這些人並不都是在前線。一些韓國部隊作為後備軍駐紮的三八線以南遠近不等的地方。由於沒有人事先能夠預料到北朝鮮人會在6月25號的凌晨發起進攻,這一天正好是周末。所以很多南朝鮮的士兵啊都離隊過周末度假去了,而南朝鮮方面另外的四個步兵師則被分散駐紮在整個南部朝鮮的不同的地方。
  • 茶樹:一路向北——從「南茶北引」看我國農業發展的種植時空革命
    所謂的「南茶北引」說的就是把原本生長在南方的茶樹引種到北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在山東拉開序幕,山東正處於北緯34°22'分至38°23'之間。今年63歲的盛學順是土生土長的山東漢子。在他的家鄉日照還留著當初「南茶北引」的試種茶園。
  • 走近科學│《左北右南》
    無題文/李錦婷當我用手遮住眼睛就看不見這個混沌的世界了於是所有霧霾沙塵硝煙都離我遠去媽媽說你蠢得像一隻阿Q而我用蒙眼希望世界和平現代詩人文/袁墨白怎麼證明自己是詩人呢你向人介紹說 我是詩人對方笑了the wayside hibiscusMurmuring in desultory linesA guest of wind built my heart with fragmentsThat lost in my memories如果我突然死去(節選)文/松林木因此如果有一天,我突然的死去
  • 「財不走急,富不去偏,窮不走南,富不去北」,聽過嗎?啥意思?
    一直以來,農村相對於城市,是比較保守的,發展也是不如城市的,農村雖然落後,但也不是止步不前,這裡每年都有變化,每個人都在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努力。尤其是家裡有人外出打工時,老人們也會時常叮囑,其中就有一句關於財富的俗語,叫做「財不走急,富不去偏,窮不走南,富不去北」。這句話看表面意思,大概能懂,但是具體又有何指呢?
  • 《天諭手遊》南蒸北煮任務怎麼做 南蒸北煮任務完成攻略
    導 讀 天諭手遊南蒸北煮平海鎮東南房子在哪?
  • 北極村的北-玖月侶行房車極北之旅草原邊境自駕遊北極篇
    北安市是隸屬黑龍江黑河市的一個縣級市,規模不大,但是乾淨整潔,物價很低。這裡雖然離家已經很遠了,但是民風、民俗未變,感覺還在家鄉一樣。願強大的更強大,威武的更威武!,也是我們極北之旅黑龍江境內最後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