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捷說每周將發布一篇盤點各大領域突出的人物、事物以及著名事件,幫助大家回顧我們曾經擁有並見證過的偉大歷史時刻
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消失的十大國寶

10 青囊書
三國時代的書籍,作者是華佗。三國時期曹操頭疼,請華佗看病,當華佗打算給曹操打開腦殼引出「風涎」,根治他的偏頭痛,曹操卻誤以為華佗將要害他,將其關入大牢。華佗自料逃不出曹操的手心,在牢裡把由自己的平生經驗所作的《青囊書》傳授給一吳姓牢頭。此書最終被焚毀。也因此,《青囊書》失傳,當時只搶救出來幾頁,因此才有了初、高中歷史書上的「五禽戲」、「麻沸散」。
9 九龍寶劍
九龍寶劍是乾隆皇帝陪葬寶劍。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莫過於大清的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又當了4年太上皇,64年間廣收名畫古帖、珍異古玩。死後這些奇珍異寶與之同埋裕陵的地下宮殿中。這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放在他身邊的一柄九龍寶劍。國寶被軍閥孫殿英盜出東陵後,送於戴笠,後飛機失事,被燒毀埋於戴笠墓中。
8 慈禧夜明珠
此珠為乾隆年間阿富汗進貢之寶,後被慈禧太后死後葬於清東陵定東陵,隨葬有大量的珍寶,包括聞名中外的夜明珠在內。慈禧死後,夜明珠含於其口中,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寢陵被軍閥孫殿英指揮的軍隊所盜。後輾轉流落到宋美齡手中,被當作鞋飾,隨即不知去向。
7 隨侯珠
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珍寶,也稱為「隨珠」,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隨珠和璧」或「隨和」。傳說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出遊途中看見一條受傷的大蛇在路旁痛苦萬分,隨侯心生惻隱,令人給蛇敷藥包紮,放歸草叢。這條大蛇痊癒後銜一顆夜明珠來到隨侯住處,說:「我乃龍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這就是被稱作「靈蛇之珠」的隨侯珠。下落一說楚武王伐隨後,流落楚國後下落不明,二說秦始皇滅楚,後陪葬秦陵。
6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戚近臣,一說真跡下落不明,二說唐太宗用真跡殉葬。
5 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冬天,考古學家開始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挖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頭蓋骨,後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屬舊石器時代。1941年,北京人頭蓋骨被移交給即將離開北京撤回美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同年12月5日,該部隊所乘火車駛往秦皇島,但由於隨後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軍隊俘虜了北京、天津等處的美國兵,北京人頭蓋骨從此下落不明。
4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
3 秦十二金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按記載推算最小的一枚銅人重在30噸以上,大的則在87噸以上。矮的金人高度8米左右,最高的接近14米。去向的一種說法是被秦始皇埋進了秦陵,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朝時從鹹陽被搬遷到長安,後被董卓製成了錢幣。
2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傳說是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人玉共焚,玉璽至此下落不明。

1 華夏九鼎
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所以九州和九鼎同是中國的代名詞。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與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鑄造九鼎, 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雖然在最早記錄九鼎的《左傳》中沒有找到關於大禹熔青銅的記載,但是有提到說:在鼎上刻畫有九州圖,其實就是象徵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邁的氣魄也成就了 "九鼎"成為夏朝的鎮國之寶。綜合兩個故事我們都會發現,無論是熔銅還是刻九州,最後的鼎指的都是一座鼎。但是九鼎到底是一鼎還是九尊鼎還有待考證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下,之後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