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村村民姜景舒、姜景橋、姜喜橋兄弟三人,正在轉耳輪山腰刨地,準備種紅薯。
忽然,「當」的一聲,鋤頭碰到了一塊硬物。三人刨開周邊的土一看,是個黑乎乎的大傢伙,四角各有一個羊頭。因為附近經常有人挖出寶貝,兄弟三人意識到,自己也被寶貝砸中了。
「黑乎乎的,我看是烏金,這下咱們發財了!」姜景舒說。
三人圍著寶物左摸摸,右擦擦,還用鋤頭敲敲聽聽「烏金」的聲音。不料「啪」的一聲,敲掉了口沿部一塊巴掌心大的碎片。
兄弟仨不敢再敲,趕緊把碎片放進口袋,把寶物抱回了家。
很快,姜景舒兄弟挖到寶貝的消息就傳開了。
黃材鎮萬利山貨行老闆馬上找上門來,一看到這個帶四個羊頭的方尊,知道是個寶物,當即要以400元大洋收購。原來,這個山貨行只是掩飾,他們真正的生意其實是盜賣文物。
當時,姜景舒只有17歲,家中有十幾口人,只靠爺爺做豆腐和父親打短工勉強維生。雖然他知道這個寶貝的價值遠遠不止400元大洋,但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筆巨款了,於是答應了。畢竟,在戰亂時期,能活下去就算不錯了。
不料這400大洋被保長、甲長、鄉紳七扣八扣之後,到姜景舒手裡只剩下248塊了。姜景舒也只得咽下了這口氣,但他留下了敲掉的那一塊碎片。
寶物到手後,山貨行老闆連夜派人到長沙西影樓找怡豐商號老闆趙佑湘,並叮囑讓趙老闆帶足了錢再來看貨。
趙佑湘與山貨行老闆是老交情了,聽他這麼說,知道他一定是得了「真寶貝」,馬上搜集了能找到的現錢,直奔黃材鎮。
不料,他來到萬利山貨行時,卻見大門緊閉,門上貼著湖南省政府的封條。
「不會吧?省政府的人手腳那麼快?已經把寶物收走了?」趙佑湘嘀咕道。
正當他悶悶不樂地想離開的時候,一個人走到他身後說了聲:「想不想看貨?想看就跟我來吧。」
趙佑湘毫不遲疑地跟了過去,拐了幾拐之後,那人在一戶門前停了下來,用手有節奏地敲了幾下。開門的果然是山貨行老闆。
進到裡屋,山貨行老闆鄭重地將蓋在寶物上的紅綢揭開。趙佑湘不由得「哇」的一聲叫了出來,連說「好寶貝,好寶貝!」。
山貨行老闆開價8000大洋,但趙佑湘只帶了1000塊大洋,兩人約定三天內取貨,否則就另尋買主。
趙佑湘趕回長沙,考慮到自己沒辦法獨吞這隻「羊」,就找到了楊克昌等四個古董商,準備合力購買。四人見有利可圖,當然爽快加入。
四人帶著錢重新回到黃材鎮。山貨行老闆熱情接待,不過把價錢也提上去了,現在他要10000大洋。四人一合計,同意成交,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趙佑湘、楊克昌等四人連夜將寶物運回到長沙郊區的靖港鎮,找了一間空房藏起來。他們四人連夜守護著這個寶貝,一步也不願離開,生怕自己一走開就被其他人甩了。
但是光守著也不是辦法啊,得趕緊找個大賣家出貨。於是他們商定,定價20萬現大洋,看貨先付10萬元定金。然後每天輪流派一個人出去找買主。
可是派誰進城,怎樣輪流呢?最後,他們選擇了抓鬮的辦法。第一天,楊克昌抓中了鬮,就回房拿東西,準備進城。臨出門時,他對寶貝念念不忘,又踱到放寶貝的房間門口。
這時,他聽到趙佑湘在房裡說:「我們三人立刻離開此地,把楊克昌甩掉。」
楊克昌聽聞,氣得七竅生煙,但他沒有衝進去和他們理論,而是直奔長沙縣警察局和縣政府,舉報趙佑湘等人盜賣國寶。
長沙縣警察局立刻出警,荷槍實彈地趕到靖港鎮放寶物的房間。結果那裡早已人去屋空,警察局長和縣政府的人很惱火,說如果找不到趙佑湘等人和寶物,就要拿楊克昌重重治罪。
楊克昌為了立功,就在屋前屋後仔細尋找,終於發現後院有一個新挖的土痕。他心中大喜,找來鐵鍬一挖,果然取出了寶貝。
四羊方尊就這樣到了政府的手裡。
長沙縣政府立刻將四羊方尊送給剛從淞滬前線轉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張治中將軍暫時保管。
四羊方尊的雄奇造型,讓張治中嘆為觀止。於是,他便把它放在辦公室,作為筆筒玩賞了3個月。後因日寇進逼長沙市,他才匆匆將其交給省銀行,與黃金、美鈔一同嚴密保管起來。
張治中
1938年11月初,鑑於湖北省省會武漢市淪陷,長沙市岌岌可危的嚴峻形勢,國民政府決定實行「焦土政策」,嚴防完整的長沙市落入日寇之手。
據《張治中回憶錄》中記載,張治中遵令實施長沙軍民依次撤出計劃,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卻有誤信日寇即將進攻長沙謠言的民眾率先點燃了自家房屋。
一時之間,長沙大火勢不可擋,連續焚燒了兩天兩夜,史稱「文夕大火」。全城80%的建築毀於一旦,許多珍稀文物亦未能倖免。四羊方尊也從此「銷聲匿跡」。
不久長沙淪陷了,由於四羊方尊出土後在湖南曾產生轟動新聞,日軍佔領長沙後,到處查找四羊方尊的下落,但都一無所獲。
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1952年中南文化部接到中央文化部的電話,說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求湖南省和長沙市政府查找四羊方尊的下落。原來,在國共合作期間,周恩來同志在長沙時,曾在張治中家中作客,見過四羊方尊,對此寶印象頗深。
周恩來
中南文化部立即開始地毯式地查找四羊方尊,後來找到湖南銀行。由於長沙1938年銀行大火,可能被大火燒掉,線索由此中斷。
後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又聽說,湖南中央銀行淪陷期間,曾遷至沅陵,即派人到沅陵原湖南中央銀行的住所地清查,也一無所獲。
幾個月後,湖南省政府接到湖南省銀行一個電話,說原湖南中央銀行的廢品倉庫,遺留一批廢銅爛鐵,可能殘存一些文物。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蔡季襄先生赴「廢品倉庫」查尋。在拆卸一件一米見方的舊木箱時,包紮木箱的鐵皮和鐵釘多生鏽,腐爛了,鐵釘一拔,整個箱子散了架,蔡季襄見到了已經碎成一堆的四羊方尊。
蔡季襄和他的女兒蔡美儀、女婿,1950年代攝於北京
原來,1938年長沙淪陷前,湖南省中央銀行的車隊在逃往沅陵的路上,被日寇的飛機轟炸。轟炸過後,護送人員在清理現場時發現,四羊方尊已被震成了20多塊碎片,無奈之下只好重新裝箱運往指定地點。
見到國寶四羊方尊如此慘狀,蔡季襄熱淚縱橫,亦喜亦悲,喜的是國寶終於再現,悲的是國寶竟遭此大難。
如何「搶救」這一國寶成為現實面對的一道歷史難題。畢竟它是3000多年前的青銅器,沒有精湛的修復技術和焊接工藝,很難能讓其復原如初。
這個歷史重任最終落在了當時供職於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張欣如肩上。
張欣如曾於20世紀30年代在河南省開封市「群古齋」研習文物修復,親自修復過2000多件青銅古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內首屈一指的文物修復大師。1954年5月,張欣如開始著手修復四羊方尊。
張欣如修復四羊方尊
據他回憶說,四羊方尊「拿過來的時候,已經過初步修復,不過很粗糙,和原物有很大差距」。為了盡最大可能復原四羊方尊的原貌,張欣如使出渾身絕技,無論是清洗紋飾,還是焊接碎片,每一次、每一處都精益求精。
「方尊有30多公斤,很重,我有時要把方尊放在腿上,一手扶著,一手焊接,花紋很細,一點都疏忽不得。方尊的底盤碎得厲害,費了不少功夫」。
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修復,四羊方尊終於重放異彩,恢復了雄奇瑰麗的魅影。張欣如慨嘆說,四羊方尊是他修復生涯中「最好的」一次修復。
但是,那時修復後,四羊方尊還不完美,因為尊的口沿部分曾被姜景舒敲掉一塊殘片。這一遺憾直到1976年,在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的努力下,姜氏兄弟捐獻出了四羊方尊碎片。至此,四羊方尊才完美呈現。
四羊方尊高58.3釐米,重近34.5公斤,造型雄奇,肩、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各據一隅,在莊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
經專家考證,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祭祀禮器,羊在古代寓意吉祥,以四羊造型的盛酒禮器,顯得至尊高貴的氣質和典雅。它對我們研究商周社會的歷史、經濟、文化提供寶貴實物史料。
1954年,湖南省博物館成立。1956年省文管會將四羊方尊移交省博物館收藏。1959年國慶十周年慶典期間,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開展,四羊方尊被調至中國歷史博物館公展,以後就一直留藏在該館。
四羊方尊作為全國排名第三的十大傳世國寶曾多次出國展覽,並作為中國古文物的精華和古代青銅工藝的傑作編入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和各類教材。
2013年8月19日,四羊方尊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四羊方尊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蘊含著3000多年前的歷史信息,現已成為頂級國寶。它歷經磨難最終重生的故事更是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