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 張治中三訪張學良!

2021-03-01 愛奇藝曉松奇談

口述│張素我   整理│周海濱  

本文授權轉自《看歷史》雜誌(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1947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張素我隨父親張治中訪問臺灣,此時,臺灣光復不久,她在臺灣的十日之行,最後一站見到了在幽禁中的張學良,目睹了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落寞和無助。這是張治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私訪張學良。

趙四小姐將牙齒完全拔掉

1936年的雙十二事變影響巨大。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被交高等軍法會審,判刑10年。後張學良又被特赦,被交軍委「嚴加管束」,從此開始了他的幽禁歲月。

1947年夏,張學良被拘在臺灣新竹一處深山老林中。當時父親是西北行轅主任,1947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父親帶我們到臺灣休假。臺灣警備司令彭孟緝是父親當年的學生,父親向他提出要見張學良的要求。彭孟緝很害怕,不敢答應。父親表示「一切由我負責」後,彭孟緝才勉強同意。

1947年10月30日,天還未亮就到了新竹市,列車被留在站上,等到天亮我們才起床。新竹市長及黃國書先生等來接。汽車很快地一直開入市長官邸。市長為我們預備了豐富的早餐。我們這次到臺灣來,到處受到招待,心裡感到萬分的不安,但臺地情形獨特,如不受招待的話,交通工具食宿都成問題,有什麼辦法呢?

1947年5月,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在井上溫泉留影

來新竹市,父親是要看望張學良先生。

我們吃完早餐即登車上山。這一路在山谷中蜿蜒而上,風景另具一格。剛走不遠就有一個憲兵分駐所,走出幾個憲兵來「盤問」。我們一共有3輛車,第一輛車已先過去,當然已經告訴他們車中是何人,但他們仍要「盤問」一番,可見盡忠職守。

不久,車在一個大木橋下停下,司機說:「到了」,我們非常詫異,怎麼這樣快?因為動身時有人說從新竹到井上要走三個半小時,但我們看看表才走了兩小時,誰相信?然而實在是無路可走了,上面僅有一條小路,再跨過一個長約150公尺的空中吊橋,便到高山族的住處。

至此我們只有下車,走過大木橋,上一個小坡就見一個大木牌上書「井上溫泉」四個大字。再上一個石級便是張學良先生的住處。張先生早已站在屋子裡迎接我們這一大群客人。當父親和他握手時,他滿臉笑容,充分表現著他內心的愉快。

這是一個美而幽靜的所在,有山林之勝兼有清泉之雅,真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張先生的生活極有規律,每天多半的時間花在讀書上,晚間則做筆記,因目力使用過度,現在目光較以前差得多了。

他說除他自己和趙四小姐之外,全家皆在美國,他的兒子已經添了孩子,所以他已做了祖父。張先生一邊說一邊叫趙四小姐拿小孫女的照片給我們看,覺得很得意。從他談話中,我們知道他的個性非常豪爽,但也很任性。

趙四小姐一看就知道是一個賢淑而溫柔的女子,人也很直爽,可惜身體不大好,瘦得可憐。她穿一件藏青呢的旗袍,一雙自己做的、和衣服一樣料子的鞋子。她見今天有這麼多的貴賓來,才穿這樣講究的服飾。像她那樣愛漂亮的人,這十年來居然能過這樣儉樸的日子,也真難得。

她告訴我們,她「年輕」的時候因愛漂亮而拔去幾個牙齒以致口腔發炎,弄得沒有辦法,竟將牙齒完全拔掉鑲上假牙。那次所受的痛苦真不小,同時也影響健康匪淺。

她還拿出自己兒子的照片給大家看。趙四小姐還在10年前自己赴貴州之前,就考慮到兒子的教育問題,於是就把兒子送到美國一位張先生的朋友那裡上學。我見到她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在美國上大學了。

那次我和大弟一真、弟媳錢嫵隨父母一道去見張學良將軍的。但父親和張先生暢談時我不在場。我們同去的人,各玩各的,打網球、沐浴、爬山或聊天:我和一真夫婦、四叔打了好一會桌球。

吃過午飯,父親與張學良接著再談。趙四小姐帶著我和媽媽、弟媳錢嫵上山去散步。趙四小姐身體很弱,我們沿著小路上山,走到空中吊橋,在橋頭一看,跨在兩山之間很長。我初在橋上向下看也有些膽寒,但弟媳婦嫵妹和我毫不在乎地放大步子走過去,以後我們又來回走了兩次。母親看我們走,她也跟著走過去。

張素我與弟媳錢嫵(右一)

趙四小姐有心臟病,簡直不敢動一步,慢慢地叫一個人扶著,走了一節就頭昏眼花,心跳不止,只得縮回去。休息了一會,看見我母親很平安地走了過去,於是她還是鼓足勇氣讓人扶著勉強走到橋頭。這讓她很是欣慰,她說在井上溫泉已經一年多了,從未去看吊橋,今天非常興奮,竟然能走過去。

所以,我父親跟張先生在裡面談什麼話,我都不知道,但是我給他們照了兩張相,就是那張現在流傳很廣的張學良與張治中的合影以及父親母親與張學良、趙四小姐的眾人大合影。

 

1947年10月,張治中到井上溫泉看望張學良


張學良眼淚幾乎奪眶而出

在井上溫泉感覺沒一會功夫就到了下午4點鐘,估計張先生也有同感,這是下山的時候了,我們還要趕6點鐘由新竹開的火車回臺北。於是父親一行起身告辭,與張先生及趙四小姐握手。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場景是:當張先生拉著父親的手時,他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

在車上,我們對雙十二事變的事情開了個小小的辯論會,還沒得出結論,已經到了新竹。市長早已預備好了晚餐。餐畢上火車時,離開車時間只有3分鐘了。

10月31日,我們在臺北休息了一個上午,整理行裝。

下午父親到臺灣大學去演講,我和母親則上街買買東西,一真夫婦去看他們的朋友。到臺灣後只有這一個下午是由自己支配的。晚間魏主席及夫人約吃便飯,我們藉機告別,並謝謝他們誠摯的招待。

11月1日是我們在臺灣的最後一天。一早大家就起床了,行李理好後,都急著不知道飛機什麼時候才有消息,一直到10時半才知飛機已自上海起飛。我們於午後1時趕到機場,很多朋友已在那裡等著送行。飛機起飛前魏主席及魏夫人也趕到了。

我後來從父母《三訪張學良》的文章中獲悉:張學良將軍又託父親向蔣介石、宋美齡提出兩點要求

一是希望恢復他的人身自由,不一定要做事,蔣先生住在哪裡,我就住在哪裡;

二是不想與護衛(監視)他的劉副官(少將劉乙光)一家同住,希望劉副官一家搬出去,以保持一定的自由和距離。

張學良、趙四小姐在網球場,左一為監視他們生活的劉乙光

回到南京後,父親去總統官邸向蔣介石報告他在臺灣看望張學良的情況,並轉達了張學良的兩點請求,「希望總統予以體恤」。蔣介石聽了,只是「啊,啊「地不接話。對張學良的請求不置一詞,即談起別的事情了。父親又去找宋美齡。

宋美齡覺得愧對張學良,並說:「我們對不起張漢卿!」她認為兩點要求中,第一點不容易做到,第二點可以幫忙解決。後來,宋美齡就跟蔣介石再三商量,他說我們在那裡要給他住得舒服一些,官升少將的劉乙光不久被調走。但是蔣介石對我父親去看望張學良很不滿意。他下手諭要求以後任何人未經他批准,不準去見張學良。

父親是在張學良1928年「易幟」後才和他相識,並彼此成為知心朋友的。父親欽佩張學良的膽量和義氣,也很同情他的遭遇。雙十二事變發生後,當時南京國民黨首要對事件主張用軍事解決的佔多數,父親是主張政治解決的少數人之一。父親當時任中央軍校教育長,並秘密兼任京滬分區負責長官,正在籌劃加強建設上海抗戰防禦之事。

張學良「扣蔣」後,父親在京滬的36、38兩師被調到西北「討逆」,只剩下87師,父親一定擔心日軍借守備空虛而入,但是日軍這時候也是選擇了觀望。何應欽在事變之後即約父親商議「討逆」,讓父親與劉峙、顧祝同分別統領三路大軍進攻西安,父親當時拒絕任命,認為軍事行動不能「救蔣」。

三訪張學良

自1936年張學良將軍被拘禁,到1947年間,父親私下一共去探視了3次。除了臺灣這次外,第一次是張學良1936年底護送蔣介石到南京,住(軟禁)在南京雞鳴寺宋子文公館時。第二次是1938年,抗戰已爆發,父親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張學良被拘禁在湘西沅陵一個寺廟裡。父親看他時,張學良託父親代轉一封信給蔣介石要求恢復自由。

第一次訪問是在1936年12月28日,也就是雙十二事變後他送蔣介石到南京。父親得知張學良被幽禁在雞鳴山宋子文公館,便前往宋公館探望。張學良向父親表示想「早點回西安」,並希望父親向蔣介石轉達。當時的形勢下,父親沒有到蔣面前提及此事。

父親後來曾說:「我們對不起漢卿!當時除在蔣介石面前作落井下石的人外,同漢卿平日私交最好的也不敢為他說話。當然,說也無用。我每想起那次的會見,心中就深感內疚。因為我當時從有關方面已知蔣介石不會放漢卿回西安去,不過在那種情況下,我又不能對他明言。」

父親於1937年底由淞滬前線轉任湖南省主席。1938年9月間,他由長沙赴湘西視察,得知張學良被幽禁在鳳凰山,便專程到沅陵拜訪。

張學良被幽禁在遠離城區的鳳凰山頂的一座寺廟裡。那裡十分僻靜,房舍和設備也都十分簡陋。張學良住在那裡,只有小範圍的活動自由,打打籃球,劃劃小船,看看舊書,生活極為單調。

按照蔣介石的授意與命令,鳳凰山被劃為禁區,國民黨的一些軍政要人,未獲得蔣介石的親自批准,是不允許探望的。為監護張學良,蔣介石頗費苦心,軍統派有特務隊,共有四十多人駐紮在鳳凰山上,以及憲兵第八團三營七連約160人。但是,父親沒有顧忌蔣介石,一是他有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身份,二是與蔣介石良好的私人關係,決定不請示去看望張學良。

聽說,父親是第一個看望張學良的軍政要員。這天,張學良找出多年未穿的西裝穿上,系上領帶,早早地站在鳳凰寺外等待張治中的來臨。父親登山,只帶了衛兵以及湘西行署主任陳渠珍給他派的兩名隨從副官,大批的隨從人員則在沅陵行署等候。

父親去,特務隊隊長劉乙光和憲兵連連長童鶴早早站在山門前迎接,把父親送到張學良處,劉乙光和童鶴站在門外守候,不準任何人接近。此時,張學良已經是等候多時了,他感嘆道:「總算把你盼來了」。據說,見此情景,趙四小姐眼裡已經含著淚花。

張學良儘管與外界少有接觸,但他始終關心著抗戰局勢。他向父親表達了自己想參加抗戰的急切心情,對國家正在危難,自己卻無法出力很遺憾,並請父親務必向蔣介石轉達。父親建議他寫封信自己代為轉交。回到長沙後,父親派人將信送給蔣介石,結果大家很清楚。

這次父親與張學良在臺灣相見,他們兩人一別十年。他說,張學良的臉上皺紋比以前更多了,內心也蒙上了慘苦的傷痕。離別的時候,父親看他難過,只得勉強安慰他:「我相信國內總是要和平的,只要有和平的一天,也就是你恢復自由的一天,將來國家還是需要你的!」

晚年的時候,父親說,現在看起來,這話對他實在太殘忍了!早知道這樣,我不應該說這種話!

在交談中,張學良說看了不少歷史書,有時候還做些舊體詩。此次探望,張學良賦詩一首贈給父親。詩曰:  

總府遠來義氣深,山居何敢動佳賓。

不堪酒賤酬知己,惟有清茗對此心。


在我的臥室裡,牆上掛有一幅字,就是張學良的秘書王益知用篆書寫的這首詩。 

張治中與張學良的交往

 

張學良1928年「東北易幟」後,張治中與張學良相識。張治中年長張學良11歲,從目前披露的材料看,張學良雖然官職比張治中高,但對張治中非常看重,公子出身繼而掌權的張學良比起底層奮鬥崛起的張治中,韜略和閱歷都相距甚遠。

 

「西安事變」,張學良「扣蔣」。此時,張治中正在淞滬地區秘密組織抗日,制定備戰計劃,並在蘇州設有秘密機構。「西安事變」令張治中大驚,防備京滬的守軍被調往西北「討逆」,張治中擔心日本人乘虛而入。張治中對張學良的貿然行事有所不滿,但也拒絕出任「討逆」軍事長官。

在張學良被軟禁後,張治中又十分同情張學良遭遇。在1936年至1947年的10年中,張治中曾三次訪晤張學良並與之長談。這對落寞中的張學良是莫大的安慰。當時,軍政官員對張學良恐怕是避之不及,或落井下石。

 

第一次訪問是在1936年12月28日。地點在南京雞鳴山宋子文公館。第二次訪問是在1938年9月間,地點在湖南沅陵。第三次訪問是在1947年10月30日,地點在臺灣新竹縣井上溫泉。

 

自此,張治中與在臺灣的張學良再無相見。1969年4月6日,張治中在北京逝世。


關於父親張治中,張素久又爆出了什麼大料呢?

今晚12點上線新一期節目

口述歷史:周恩來解放後密會蔣經國》

記得收看噢


點擊閱讀原文

觀看節目——

《口述歷史之對談張治中女兒》

相關焦點

  • 張治中三訪張學良
    1947年夏,張學良被拘在臺灣新竹一處深山老林中。當時父親是西北行轅主任,1947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父親帶我們到臺灣休假。臺灣警備司令彭孟緝是父親當年的學生,父親向他提出要見張學良的要求。彭孟緝很害怕,不敢答應。父親表示「一切由我負責」後,彭孟緝才勉強同意。1947年10月30日,天還未亮就到了新竹市,列車被留在站上,等到天亮我們才起床。
  • 張學良口述歷史:9·18不抵抗 我為什麼不辯
    199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與張學良商定開展口述歷史的工作,從1991年12月至1993年8月,採訪者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功底的張之宇、張之丙姐妹;組織者是哥大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桂勵博士;業務指導是哥大收集中國政要口述資料計劃的制定者之一——馬丁?韋
  • 張學良,站在歷史轉折點上
    冷靜處理複雜局面  皇姑屯事件後穩定大局  1928年6月4日清晨,日本關東軍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皇姑屯事件」,炸毀了張作霖的專列車廂,此時張學良才28歲。  在20世紀九十年代張學良的口述歷史中介紹,他曾三次向蔣介石提出請戰書,要求參加抗日,但都被拒絕了。
  • 為何張學良面對楊虎城的後人一言不發,張學良的口述給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張楊兩家也算至交,然而楊虎城的後人在夏威夷拜訪百歲張學良的時候,張只是禮節性地打了一聲招呼,然後就一言不發。對於張學良的反應,楊虎城的後人一直不得其解。實際上,在張學良的口述中為我們做了解答。
  • 口述 | 齊世英:我與張學良
    齊世英一家,前排中坐者為齊世英,後排右一為齊邦媛,《巨流河》的作者我與張學良口述/齊世英陳立夫想做鮑叔牙張學良當時王樹翰(原任張學良的秘書長)也在漢口,知道我來,也到旅館來看我,不過沒談什麼。次日我就回南京,以後聽說王樹翰問張漢卿談得怎麼樣,張漢卿說被齊某人教訓了一頓。
  • 張學良為何痛恨齊世英?
    可見張學良對齊世英這個人是恨之入骨的,居然在時過境遷之後依然憤懣於心。那麼我們不禁就想知道,這個齊某人到底是何許人呢?盡使得這個曾經「撬動」中國歷史的張少帥如此「記掛」。我想,如果齊邦媛的《巨流河》沒有在大陸出版的話,許多讀過《張學良口述史》的人大概會對齊世英抱有成見了。我們大概會認為這是個只會「搗亂」,只會鑽營政治的「政客」。
  • 張學良歷史的研究者胡玉海是首次聽到這一說法
    1993年,臺灣學者郭冠英與記者周玉蔻聯合採訪了張學良,製作出紀錄片《世紀行過———張學良傳》。全片總長4個小時,是張學良的第一部口述史作品。片子被放置7年後,於2000年6月3日張學良的百歲生日後在臺灣播出。
  • 電影文化、歷史與視野系列講座(三):口述歷史與電影史(上)
    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在歷史書籍裡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他採訪的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參戰者。但修昔底德對受訪的戰士非常不滿,因為發現他們談論的內容與史實發生了嚴重的矛盾,很不穩定。伏爾泰在新史學的浪潮裡是比較重要的一個人物。他曾經專門寫過法國王室中各位法國國王的歷史,採訪了那些王公大臣、僕役,還有曾在宮廷裡的生活的人。
  • 《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新書發布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口述史專輯 | 周海燕:史料、社會建構與行動——口述歷史的三重理論向度
    有關口述歷史和社會記憶的研究正日漸成為社會學與歷史學相融合的新的領域。口帶有強烈情感色彩和主觀性的口述史料能否被當作「歷史事實」使用?究竟應該如何衡量與評估個體經驗對理解歷史、理解社會的價值?上述爭議實際上是從三個不同的理論向度討論口述歷史,即作為史料的口述歷史、作為社會建構的口述歷史和作為社會行動的口述歷史。
  • 薦書|《口述影像歷史——與共和國同行(1949—1978)》(三卷本)問世
    2009年,中國攝影家協會 首次啟動「口述影像歷史」項目。該項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有計劃地梳理攝影史的行動,第一次集中搶救影像資料的工程。陸續出版了《透過硝煙的鏡頭——中國戰地攝影師訪談》《跨越時空——西藏攝影往事》《穿越歷史的回聲——中國戰地攝影師》,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 張學良與十一貴婦婚外情 被罵垃圾馬車
    逾三份之二個世紀以來,有關張學良的傳記作品數以百計,闡述西安事變的學術論著則汗牛充棟,然而囿於「歷史研究為政治服務」的緊箍咒,上述著作多系道聽途說、隔靴搔癢、轉輾摘抄、以訛傳訛,因而乏善可陳。孔老夫子有云:「文勝質則史」;中國新文學的旗手胡適說:「傳記的最重要條件是紀實傳真……最要能寫出傳主的實在身份、實在神情、實在口吻,要使讀者如見其人」,為此,本書輯錄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諸如唐德剛訪問張學良的十一卷錄音帶、郭冠英訪張錄像、哥大張學良口述史料、遼寧省官方檔案,自廿年代至九十年代有關張學良的中外傳媒報導、專訪以及他本人的電文、演說、日記、雜憶、隨感、筆記等凡卅萬言,再加上張學良與其近親跨度一個世紀的生活照片二百五十餘幅
  • 張學良的不堪往事:15歲被表嫂奪去童貞,得知表嫂的過往深感後悔
    在《張學良口述歷史》一書中,張學良用了大量語言來描述他和那些女人們之間的過往。從中隱約可以發現,張學良的第一個女人影響他很深,也許這才是他如此不懂的珍惜女人的誘因。
  • 張學良聽過周杰倫的歌,光緒帝親政時任天堂成立:有哪些歷史讓人...
    文 | 樵欞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首發於2020年4月30日,原標題為《張學良聽過周杰倫的歌,光緒帝親政時任天堂成立:有哪些歷史讓人感覺「時空錯亂」?》,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少帥張學良的情感生活,凌亂的太不看不入目,不過也是很讓人羨慕
    然而,說起少帥張學良的情感生活來,那可就要從他16歲的時候說起了,因為16歲的他就跟大他三歲的于鳳至喜結良緣了。還別說,少帥也不愧是少帥了,竟然年僅16歲就結婚了,而且還是愛了他一輩子的于鳳至,必須要感嘆一句,少帥張學良也著實是太幸福了。
  • 文藝局 電視劇《少帥》:現在的官二代,跟張學良沒法比
    在唐德剛版《張學良口述歷史》中,少帥自己說:「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僅以這15年計算,張學良親歷的歷史事件已構成一條急劇壓縮的時空隧道:第一次直奉大戰、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入關、皇姑屯事件、東北易幟、中東路事件、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1928年6月3日,張學良生日當天,其父張作霖去世。27歲的少帥成為國中實權人物爭奪的對象。最終蔣介石更勝一籌。
  • 張學良和蔣士雲 我的愛在紐約
    無論是張學良晚年的口述歷史,還是早年北京上海的真實相會,蔣士雲在張學良的生命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女子。1990年張學良幽禁54年後重獲自由,第一站就選擇了去美國,剛到舊金山,91歲的張學良說:「我想一個人到紐約去會會朋友。」然後把趙一荻留在舊金山由女兒張閭瑛照顧,他自己前往紐約,在那個朋友家裡一住就是三個月。這個朋友,就是蔣士雲。張學良說這三個月是他人生中最自由的三個月。張學良甚至毫不避諱地說,她(趙四小姐)是對我最好的,但不是我最愛的,我最愛的在紐約。
  • 熱河戰役後張學良決心改頭換面,揭秘張少帥的戒毒風雲
    在我國風雲變幻的近代史上湧現出很多風雲人物,尤其是歷史上著名的「東北二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父子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至今人們有誇這對父子的,也有嘲諷他們的,從來沒有個定論。
  • 馬君武的哀瀋陽令張學良惱恨終生,張學良:我跟朱五根本沒有關係
    這首詩於1931年11月20日發表在了上海《時事新報》上,後來又被全國各大報紙轉載,令張學良非常難堪。更讓張學良尷尬的是,由於日本人痛恨他在1928年改旗易幟、投向國民黨的行為,抓住了這個機會,大造輿論,指使漢奸文人在報紙上「揭露」張學良腐化、糜爛的私生活,打算徹底將張學良搞臭。
  • 劉乙光折磨張學良25年,極盡苛刻,少帥:你是我的仇人,也是恩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蔣介石對被扣押一事耿耿於懷,沒多久楊虎城就被老蔣殺害。而與宋美齡交好的張學良在宋美齡的多次調解下,蔣介石決定對張學良實施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