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口述歷史:9·18不抵抗 我為什麼不辯

2021-02-07 千奇百怪

199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與張學良商定開展口述歷史的工作,從1991年12月至1993年8月,採訪者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功底的張之宇、張之丙姐妹;組織者是哥大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桂勵博士;業務指導是哥大收集中國政要口述資料計劃的制定者之一——馬丁?韋慕庭教授。整個訪談實錄共採得錄音帶145盤,約7000多分鐘。這些資料存於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這次整理、出版的《張學良口述歷史》就是這批口述資料。這是經張學良生前授權公開,也是唯一沒有公開出版的一部。

此前公開出版的《張學良口述歷史》有四種版本:(1)2001年刊發於《南方周末》的《海峽兩岸大披露——張學良口述歷史》,這是張友坤先生整理1986年張學良與其晚輩的談話錄音所得;(2)美籍華人唐德剛教授撰著的《張學良口述歷史》,唐德剛對張學良的訪談有11盤錄音帶,全書10萬字左右;(3)《緘默50餘年張學良開口說話——日本NHK記者採訪錄》;(4)臺灣著名作家郭冠英先生製作的《世紀行過》電視片,其中郭冠英先生對張學良進行了專訪。

相較於之前四個版本,哥大「毅荻書齋」的這個版本在內容體量上無疑更勝一籌,字數100多萬,僅人物就有1000多位。編者所著注釋就多達數十萬字,並單列一卷。

那麼,新出版的《張學良口述歷史》對相關歷史的研究能夠提供哪些新的歷史信息?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此書的副主編王海晨先生。

新聞:您是什麼樣的機緣下參與到張學良口述歷史這項工作?

王:我參加此書整理,純屬機緣巧合。

最初組成的整理與編輯委員會裡面確實沒有我的名字。第一次編委會對口述史的整理原則和方法提出了草案,明確了整理分工,張友坤先生負責第21次至第30次訪談內容的整理,此時張先生因事必須赴美,為了應急,他和胡玉海先生商量,向編委會推薦我承擔這部分任務,這樣我才有機會參加此書的整理工作。

新聞:您也是研究張學良的學者,曾出版過張學良研究相關著作。參與這次工作之初,您對這次口述資料有怎樣的期待?對張學良研究是否存在疑問,希望能夠在這次工作中得到解答的?

王:我在大學時的畢業論文寫的是張學良與東北鐵路,這是接觸張學良之始。1988年,我和我的同學胥波將美國傅虹霖女士的博士論文《張學良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翻譯成中文,取名《張學良的政治生涯》在大陸、香港、臺灣出版(港臺出版時改名為《張學良與西安事變》),這是國內第一本有關張學良的譯著,唐德剛先生作序。此後,持續關注有關張學良口述資料的信息。

當我接到參加整理張學良口述歷史的邀請函,十分興奮。當時,自然有諸多期待,如槍殺楊常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東北易幟一再推遲,除了日本的幹涉有沒有其他原因?他最恨日本,為什麼主政之後第一場戰爭是打蘇聯?中原大戰他為何支持蔣介石?九一八時他為什麼不抵抗?熱河抗戰之後他丟掉兵權時的心態如何?從歐洲歸來為什麼選擇剿共?發動西安事變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幽禁期間為什麼研究明史?他是基督徒還是基督教研究者?晚年的口述為什麼選擇2002年公開?為什麼至死不回大陸?為什麼定居夏威夷?等等。

這些問題學界雖都有觀點,但主要都是以文獻史料或其他人回憶錄為依據得出的結論,這些問題多屬於主觀、人物心理活動層面的東西,他人記載和回憶畢竟不是本人所說,在史料的可靠程度上是有差異的,只有從他的口述歷史才能找到確切的答案,或印證學界的推斷是否正確。

新聞:據悉,您是負責第21次至第30次的訪談內容,請問這部分訪談主要涉及的內容有哪些?這些內容較以往披露出來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新發現?

王:張學良接受哥倫比亞大學訪談一共60次,有時他的興致很高,有時比較沉默,不願意回答問題。興致高時侃侃而談,語速較快,說的內容自然就多。第21次至第30次訪談興致較高,涉及的問題較多,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問題主要是槍殺楊常、中原大戰、下野旅歐、對共產黨的認識、西安事變、幽禁期間都做了什麼、信奉基督教的過程、兩岸統一問題。有許多內容屬於第一次披露。如:

張學良說:「楊宇霆死於郭松齡之手。」郭松齡要造反,他說「我早就看出來了」,之所以沒對他採取措施,是因為有私心,怕「人家說我這個人(心太狠)」,「為保存我自己的名譽地位」,結果「使我部下死了好多人」,因此「我非常難過,難過什麼呢?一個是我對不起東三省老百姓,一個是對不起我部下」。楊宇霆私自購買武器、組建自己的武裝,準備叛變的苗頭被張學良偵知後,他接受了處理郭松齡事件的教訓,果斷地槍斃了楊常。所以他說「楊宇霆死於郭松齡之手」。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史料。

九一八事變後人們罵他不抵抗,他為什麼不辯。「人家說我不辯,我說我爭辯什麼。對明白人,我用不著辯。糊塗人,我跟他們辯什麼呀。」

《懺悔錄》風波內幕。第一次說出,被蔣經國刪掉的內容是什麼;第一次披露蔣介石為什麼發火了。「蔣先生要寫《蘇俄在中國》這本書,關於『西安事變』,到底你們是怎麼回事情,就問我來。我就給蔣先生寫封信,訴說我這個人是怎麼怎麼回事情,為什麼這樣行動。後來經國先生他們把這封信發表了,底下寫張學良,前頭是懺悔錄。我就給蔣先生寫封信,我說這個東西可不是我發表的,底下寫張學良好像我發表的,誰發表誰的責任。蔣先生為這個事兒非常生氣,撤了好幾個人,把所有的登這個的雜誌都收回來。」

蔣介石為什麼在抗日戰爭期間不給張學良自由。「後來蔣先生不能讓我自由的原因,因為我是主張抗日,假如我要自由,那抗日的功勞都是我的,所以他對我討厭得很。換句話說,我是他的一個大敵手,在政治上的大敵手。」

新聞:這次口述資料整理工作有兩步:一、聽錄並形成文本資料;二、將文本資料整理、編撰成「張學良口述歷史」作品。編輯整理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王:困難很多,有核對方面的,考證方面的,方言方面的,半截話增補方面的……

困難一,核對原文難。口述過程中為了幫助回憶,採訪者經常為張學良讀書,有時不說是什麼書,有時說了書名,讀的內容卻是另一本書,有時讀的是外文書,現場翻譯成中文來讀,有的是回憶錄,又沒說回憶者的名字,有時幾本書記載的是同一件事,讀時幾本書交叉著來讀,還夾雜著一些電報、日記,讀時都是找相關的內容挑著讀、跳著讀,有時讀錯,這樣,為查找原書帶來極大困難,真是大海撈針。有時為了核對幾句話,在檔案館、圖書館要查找好多天。

困難二,考證難。採訪者介紹別人觀點、記載時,張學良經常以「胡說八道」、「放屁」、「沒這麼回事」、「這不對」、「這話不準確」,類似於這樣的話上百處,個別的地方,張學良談了理由,多數情況下,把觀點往那一放,不往下說了,這需要注釋。注釋的難度可想而知。

比如,採訪者說他出生於臺安縣什麼村,他說「胡說八道」,「我是生在逃難的馬車上,那個地方叫八角臺」。「八角臺」當時屬於何縣、何府、何省?關於出生地,屬於一個人最基本的信息,按照史書記載習慣,應按當時的行政建置書寫。但有的寫「遼寧省廣寧縣桑林子鎮詹家窩堡屯」,有的寫「遼寧省臺安縣張家窩堡」,有的寫「奉天省八角臺」。遼寧省是今名,廣寧縣是古名,今古通用顯然不合適;奉天省八角臺是古地名,但八角臺屬於何縣沒有說。於是,我翻閱了《奉天通志》《盛京通志》《廣寧縣誌》《臺安縣誌》等書,八角臺是一個小地方,周邊有數條河流,古書記載行政區劃多以河流、山脈為邊界,河流經常改道,要定位河流岸邊的小村莊,必須查閱河流改道的情況。根據史書記載,說遼寧省不確,遼寧省是張學良1929年易幟後的稱謂,說臺安縣不對,臺安縣縣名始於1903年。最後查明是「奉天省奉天府廣寧縣詹家窩堡(今遼寧省臺安縣詹家窩堡)」。這一條注釋,短短15個字,就查了半個多月。

困難三,方言解釋難。張學良懂一些俄文、日文、英文和法文,出生東北,在華北住了幾年,到歐洲走了一圈,在湖北一年多,在陝西一年多,1937年後,浙江、安徽、湖南、貴州、重慶、臺灣都是他的幽居地。張學良對地方方言很感興趣,所以,在他口述時經常引用外文、地方方言。如「Young Marshal」(英文「少帥」)、「Coup d』etat」(法文「政變」)、「嗆嗆」(爭論)、「老疙瘩」(家中最小的孩子)、「糊了八塗」(糊裡糊塗、稀裡糊塗)、「大概齊」(大致)、「二百五」(傻氣,做事莽撞)、「杖子」(籬笆牆)、「燒包」(被錢「燒」得不知怎麼好的人)。等等。

困難四,半截話增補難。比如他說:「他(楊宇霆)就跟我說要常蔭槐當這個吉林,那個時候叫中東鐵路的督辦,督辦姓呂名叫呂榮寰這個人,他讓我把呂榮寰調走,要用這常蔭槐。我就跟他說,他叫常翰襄,我說常翰襄這能力也太大了,黑龍江的督軍兼黑龍江主席、又到奉天當(交通部部長),你還讓他到吉林當這個中東鐵路督辦,那麼東三省就沒有第二個人了,一個人他幹了三省的事兒,我們倆差不多……」,差不多什麼?是差不多「談不下去了」,還是「談崩了」,還是「劍拔弩張」?這只能根據上下文和歷史事實增補這半截話。

槍殺楊宇霆之前,他提到王樹翰:「我說我要放炮。他知道我要幹什麼。他勸我,但是當然他不能替我做主哇。他勸我,他說你要好好想想,好好想想。我可以跟他談,我知道他也不會洩露,他也能給我……」,給我什麼?這半截話就不好補了,給我「保密」?給我「建議」?給我「支持」……

澎湃:您負責的這部分訪談內容,成書後,有多大的體量,整理這些內容花了多少時間?

王:作為整理者,初稿我具體負責的文字量佔全書的1/5。注釋部分佔1/3,因為我這部分涉及人物400多,其他專有名詞180多。

作為統稿者,因三位主編、副主編交叉對全書進行統籌修改,各佔1/3工作量。前前後後大概花了將近5年時間。

新聞:這批資料成書後,您對全部內容有多少了解?您認為這套資料中特別有價值的內容,能做些介紹麼?

王:七卷本口述整理完成後,當代中國出版社和我籤訂了整理《張學良口述自傳》和撰寫《張學良思想人生》兩本書的合同,現均已交稿。在寫作後兩本書過程中,尤其是口述自傳,主要以哥大本為主整理,那對全書自然要認真閱讀和考證,所以對張學良口述的全部內容都有所了解。

說到本書的「看點」,主要有三:一是在史實方面,他把一些歷史的空白點補上了,一些斷點接上了,許多模糊之處澄清了。二是在心理方面,他自揭自短,曝光了自己丑陋的一面,包括他父親的、家族內部的;他自述情感潛流,主動揭開隱秘的內心世界。三是評價方面,他對歷史、政治、軍事、宗教、人生都有評述,且有不凡之論,甚或是驚人之語。


相關焦點

  • 他為什麼不抵抗?
    於是,張學良在1930年9月18號,發了一封電報,支持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哥仨很快崩潰。張學良被中央政府封為海陸軍副總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學良專列南下,沿途火車站都掛著「鞏固邊防」、「勞苦功高」、「和平息戈的使者、國家統一的表率」 等標語。
  • 探尋歷史懸案真相:「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達的?
    89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日軍在瀋陽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於東北軍執行了「不抵抗」命令,日軍一夜之間佔領了瀋陽,從此開始了對中國長達14年的野蠻侵略。
  • 口述歷史 張治中三訪張學良!
    口述│張素我   整理│周海濱  本文授權轉自《看歷史》雜誌(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1947年10月
  •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和張學良為何選擇不抵抗?
    在此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眾多相關歷史陳述都言是國民政府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關於這一點,一九九〇年,耄耋之年的張學良對採訪他的記者說:「我要鄭重地聲明,就是關於不抵抗的事情……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當時,因為奉天與日本的關係很緊張,發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幾個事情。
  • 張學良歷史的研究者胡玉海是首次聽到這一說法
    1993年,臺灣學者郭冠英與記者周玉蔻聯合採訪了張學良,製作出紀錄片《世紀行過———張學良傳》。全片總長4個小時,是張學良的第一部口述史作品。片子被放置7年後,於2000年6月3日張學良的百歲生日後在臺灣播出。
  • 馬君武的哀瀋陽令張學良惱恨終生,張學良:我跟朱五根本沒有關係
    「我張學良如有賣國的行為,你們就是將我的頭顱割下我也是情願的。」張學良氣憤的說道。1931年9月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向駐紮在瀋陽的東北軍部隊大舉進攻。蔣介石事先下了不準抵抗的命令,東北軍將領一槍未發的將瀋陽拱手讓給了日本侵略者。
  • 為何張學良面對楊虎城的後人一言不發,張學良的口述給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張楊兩家也算至交,然而楊虎城的後人在夏威夷拜訪百歲張學良的時候,張只是禮節性地打了一聲招呼,然後就一言不發。對於張學良的反應,楊虎城的後人一直不得其解。實際上,在張學良的口述中為我們做了解答。
  • 口述 | 齊世英:我與張學良
    齊世英一家,前排中坐者為齊世英,後排右一為齊邦媛,《巨流河》的作者我與張學良口述/齊世英陳立夫想做鮑叔牙後來陳立夫到廬山以後,又去了漢口,回來卻一個字不提;我也沒有問,事情當然不成。應邀漢口見張學良就在陳立夫跟我提此事的前後,張漢卿分頭邀請梅公任(時任漢口市黨部委員,一方面是給他一個位子,另一方面是要他與張漢卿能接觸)、徐箴、周天放到漢口談。他們去之前問過我,回來也都告訴我,但只是吃飯、拉攏,並沒有內容。
  • 少帥張學良的情感生活,凌亂的太不看不入目,不過也是很讓人羨慕
    說起少帥張學良來,其實他是很具有爭議的,畢竟作為少帥的他,因為九一八事變的原因,也就足以讓他很具有爭議了。別的暫且不用多說什麼,試問不抵抗丟失掉東北,直接導致讓東北淪陷,難道少帥張學良就一點錯誤都沒有嗎?很顯然,就算是說他沒有的話,那肯定也就是沒有人會相信的了。
  • 張學良,站在歷史轉折點上
    冷靜處理複雜局面  皇姑屯事件後穩定大局  1928年6月4日清晨,日本關東軍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皇姑屯事件」,炸毀了張作霖的專列車廂,此時張學良才28歲。  在20世紀九十年代張學良的口述歷史中介紹,他曾三次向蔣介石提出請戰書,要求參加抗日,但都被拒絕了。
  • 朝說歷史:家世顯赫,手握重兵,撩妹無數!今天來重新認識不一樣的張學良
    然而當時,中國正在進行剿共內戰,蔣介石喊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對日本採取不抵抗政策。面對步步緊逼的日本,負責華北政事的張學良身心俱疲,背負著「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名聲,「國人皆曰可殺」。1933年3月,辭職下野的張學良,決定清理自己,第一步就是戒毒。
  •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為何不抵抗?
    冷熱軍事史(ID:militaryhistory)授權轉載作者 | 胖胖的拍拍熊八十九年前的九一八事變中,作為當時最強的地方軍閥,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撤出山海關外,將13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3000多萬同胞拱手讓人
  • 張學良為何痛恨齊世英?
    盡使得這個曾經「撬動」中國歷史的張少帥如此「記掛」。我想,如果齊邦媛的《巨流河》沒有在大陸出版的話,許多讀過《張學良口述史》的人大概會對齊世英抱有成見了。我們大概會認為這是個只會「搗亂」,只會鑽營政治的「政客」。   但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就像白崇禧因了兒子白先勇的「名」而得以被更多人了解,齊世英也因了女兒齊邦媛的「名」,而被我們大家認識。
  • 張學良與十一貴婦婚外情 被罵垃圾馬車
    逾三份之二個世紀以來,有關張學良的傳記作品數以百計,闡述西安事變的學術論著則汗牛充棟,然而囿於「歷史研究為政治服務」的緊箍咒,上述著作多系道聽途說、隔靴搔癢、轉輾摘抄、以訛傳訛,因而乏善可陳。不抵抗政策的真正決策者本書對史學研究的最大裨益,是澄清了對日抗戰「不抵抗」政策的責任屬誰。
  • 張學良第二任妻子趙一荻生平簡介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惡名,趙四小姐也遭到國人的嘲諷和謾罵,被誣 為「紅顏禍水」;長城抗戰失利後,她幫助張學良痛下決心;1936年,張學良將軍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背信棄義,張學良在南京身陷囹圄,隨後開始了漫長的幽禁生涯。
  • 說不盡的張學良:東北易幟後的「特別行政區」
    從1984年的《少帥傳奇》到今年初的電視劇《少帥》,中國大陸的影視作品一直都把張學良塑造成愛國將領。為了國家的統一,張學良實行「東北易幟」,對蔣介石絕對服從,在「九·一八」事變中奉行不抵抗政策,不僅丟了東北,還做了替罪羔羊。然而通過近年出版的《張學良口述歷史》等書,再結合史學界一些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有些事情可能並非影視劇演繹的那麼簡單。
  • 張學良聽過周杰倫的歌,光緒帝親政時任天堂成立:有哪些歷史讓人...
    文 | 樵欞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首發於2020年4月30日,原標題為《張學良聽過周杰倫的歌,光緒帝親政時任天堂成立:有哪些歷史讓人感覺「時空錯亂」?》,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張學良和蔣士雲 我的愛在紐約
    ——張學良 無論是張學良晚年的口述歷史,還是早年北京上海的真實相會,蔣士雲在張學良的生命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女子。1990年張學良幽禁54年後重獲自由,第一站就選擇了去美國,剛到舊金山,91歲的張學良說:「我想一個人到紐約去會會朋友。」然後把趙一荻留在舊金山由女兒張閭瑛照顧,他自己前往紐約,在那個朋友家裡一住就是三個月。這個朋友,就是蔣士雲。張學良說這三個月是他人生中最自由的三個月。張學良甚至毫不避諱地說,她(趙四小姐)是對我最好的,但不是我最愛的,我最愛的在紐約。
  • 世紀行過——張學良傳
    編者按:「西安事變主角、被蔣介石軟禁的少帥張學良,緘口逾半世紀之後,面對攝象機鏡頭口述歷史,談他對『西安事變』的始終不悔,談他當年與中共的關係,談他離開東北家鄉50多年卻始終未能重返家園的原因……這部取名為《世紀行過——張學良傳》的紀錄片,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以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紛紛去電或致函要求重播。
  • 9月18日,蔣介石在幹啥?
    1931年9月18日這天,「九一八」事變尚未發生前,蔣介石早早起來後,上午與宋美齡同去拜謁了中山陵。稍後回到南京城裡,參加國府會議,內容主要為討論工廠檢查法等問題。到了晚上9時半,蔣已驅車至長江邊的碼頭,登上了永綏艦,前往南昌督師「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