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控制不住我的手,想要給答主點上一個贊。」
在知乎讀者眼中,神秘、淵博這兩個詞可以概括知乎頂尖創作者的整體形象。
你可以在這些創作者的主頁找到熱度爆棚的回答,以及評論區的如潮好評。一篇從專業角度「降維打擊」的回答,往往令用戶慨嘆:為什麼我沒早遇到答主。
而事實是,作者們更習慣以一種普通人的姿態擁抱生活。全職工作,兼職寫作,每天拿出3至4個小時時間撰稿,這是一位知乎頭部醫學領域創作者的背面。
這些妙筆生花的知乎頂尖作者如何看待創作?如何平衡創作與生活之間的關係?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聯繫到知乎官方MCN機構新知百略旗下幾位優秀的籤約作者,嘗試從他們的創作經驗中尋找答案。
申鵬:知乎時政、歷史領域頭部作者
申鵬自嘲是個宅男,平日裡朋友不算很多,相較應酬,閱讀似乎更能激發他的興趣。他習慣於每天寫作一至兩個小時,剩餘時間都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在知乎上,他的164萬關注者更習慣稱呼他的「匪號」——平原公子。
在申鵬的知乎回答中,你可以看到大量有關成長經歷的描述:出生在農村,起早貪黑工作學習、養家餬口,別人讀一本書,自己便讀十本。
似乎受到童年窘迫的經歷影響,申鵬保有某種熱烈的創作欲望。這種欲望是逐步擴散的,在虎撲寫體育內容時期,申鵬的關注點就從NBA逐步轉移到美國的人文歷史、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等等,在申鵬的創作中,你可以輕易發現這些興趣的痕跡。
相比其它知乎答主,申鵬的內容產出量顯然更高,且每篇回答都擁有不錯的點讚數。在評論區,一位讀者這樣描述這位高產的創作者:
「真希望有一天,我能有答主那樣的學識和文筆。」
在申鵬看來,創作本身是一件有收益,更有成本的工作。出於對寫作的投入需要,申鵬選擇全職創作,這使他有更多精力投入閱讀中,同時錯失了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在談話中,申鵬調侃自己是「家庭主夫」:
「全職以後,我的信息來源就不是社會,而是書本或朋友。」
這是一個創作者的軟肋。在申鵬看來,一個沒上過班的人,很難去寫職場,沒帶過團隊的人也很難寫管理學。一個想要寫作《紅樓夢》、《金瓶梅》的創作者,不能不去了解那個時代的醫療水平、喪葬禮儀、衣食住行等等。申鵬說道:
「真想有所成就的人,應該把創作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
在近兩千篇回答中,申鵬鍾愛一篇有關非洲發展問題的作品,題主的問題是「非洲為什麼這麼窮?」。
在回答裡,申鵬展現了自己旁徵博引的文風:蒙內鐵路紀錄片《My Railway, My Story》、加納領導人在聯大會議的講話、《美國通史》……回答當中連續字幕圖配合文字解讀的風格,似乎再現了紀錄片自身的感染力,這為回答自身增色不少。在該回答的評論區,這樣厚重的感染力一再通過讀者反饋的形式表達出來。
申鵬鍾愛這篇回答的理由很特殊,他曾經作為土木工程師在工地工作,對中國的基建狂魔事跡頗有感情。在申鵬看來,自己熟悉的領域、傾注感情的創作,以上是成功作品的必要組件。
大概出於這樣的理由,作為新知百略MCN的籤約作者,申鵬並不向新人答主提倡自己的「多線發展」寫作方向。相反的,他更看好一些垂直領域的作者。理由是,一個更垂直的美妝作者、寵物作者、醫療作者的變現能力和粉絲粘性都要更強。
事實上,申鵬的自我評價是一個好奇的人,這是他一切創作靈感的起點。他寄希望於讀者將他視為打開大門的人,而非大腦思考的終點。申鵬說:
「年輕人會一代比一代聰明,對你的東西,他會想的比你更深,這是做我們傳播的職責,其它的都不重要。」
阿源老師:醫療領域創作者、丁香醫生籤約專家
對於今年爆發的新冠疫情,阿源老師印象深刻。
疫情首先攻擊的武漢市,就包括阿源老師的母校——華中科技大學。對此阿源老師回憶道:
「第一批被感染的人中就有我的同學,所以這件事跟發生在自己身邊沒有什麼兩樣。」
在新冠疫情發生後,這一名詞開始高頻出現在阿源老師的回答列表當中。在疫情剛剛爆發時,阿源老師試圖從專業解讀和生活建議等角度解析新冠病毒的影響。同時,他還需要面對讀者對疫情的恐慌與疑惑。例如有讀者發問:新冠病毒是否是針對特定種群的生化武器?
阿源老師答:「如果是生化武器,那也太弱雞了。」
在疫情剛剛爆發時,恐慌是隨處可見的。在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糞口傳播等途徑被證實後,這種悲觀情緒到達了一個頂點。在此過程中,阿源老師始終扮演著答疑解惑的角色。在他看來,過度恐慌和過度樂觀是一樣的傷害。
在近期的成都疫情中,無意中傳播疫情的當事人遭到極大的輿論壓力。在相關問題的回答中,阿源老師試圖站在當事人的立場發聲。在他看來,被感染者有必要公開自己的行程,但網民不應曝光當事人的身份證號等私人信息,因為完全沒有必要。
對於阿源老師,普及醫學知識、消除公眾恐慌是一件能給人成就感的事。此前,他曾針對結核病、狂犬病創作科普內容,並打消了不少用戶的恐懼心態。
在創作上,阿源老師的心態要更自由些。在全職工作之外,阿源老師習慣每天抽出三到四個小時從事創作工作。由於醫學領域的特殊性,這使他的創作往往要與讀者的疑惑結合起來,阿源老師總結道:
「更多時候,讀者想要的答案是怎麼辦,而不是為什麼。」
阿源老師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短句、偏口語,從解讀問題切入,再拋出獨立觀點。在很多回答中,這種不拘泥於篇幅的直切主題式風格都收穫了不錯的反饋。阿源老師說:
「知乎的整體氛圍比較自由,我就想寫點東西,不想考慮意義和中心的問題。」
在他看來,自身的創作更多偏向嚴肅風格,顯然還有更多的可提升空間。阿源老師正在作這樣一種努力:用更好理解的方式告訴讀者怎麼辦,以及在圖片、視頻等表達形式上創新。理由是,這種方式的傳播效果更好。
作為新知百略MCN的籤約作者,阿源老師嘗試走一條專一化的路線。用他自己的表述來說,只關注熟悉的醫學領域會讓自己的創作更順暢。他始終強調知識框架的重要性:
「你要有自己的知識框架,在你需要某個點的時候,你就可以快速地填充進去。」
基於創作風格變化的考慮,阿源老師已經在知乎上發布了55則視頻。對於眼下的泛知識短視頻風口,阿源始終抱有熱情,但限於精力原因,短視頻未能成為他核心的創作方式,這似乎成為他的一個心結。在聊天結束前,阿源老師提到:
「也許未來,我還會去嘗試做視頻的東西。」
孤獨鳳凰戰士:中央處理器 (CPU)話題優秀回答者,筆記本後端研發項目經理
在知乎,大多作者的創作節奏隨著社會熱點變化,很少像孤獨鳳凰戰士這樣,創作節奏自成一派的作者。
在他看來,自己的創作聚焦於每年上市的新產品。在一篇回答誕生之前,孤獨鳳凰戰士需要將大量精力投放在性能測試、整理數據等工作上。真正落實到寫作的時間很短,但背後是論文級漫長的實驗過程。
換句話說,孤獨鳳凰戰士始終堅守在自己所處的細分領域中,追隨新產品的發布周期創作內容。
作為新知百略MCN的籤約作者,在孤獨鳳凰戰士的知乎主頁,回答數只有100個,但專業信息密度要甚於一般作者。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聯想拯救者R9000X2021的設計理念;Legion Slim 7遊戲本的數據測評。從任何一篇回答點擊進去,你都能感受到創作者自身嚴謹、縝密的特點。
這是個對技術極度痴迷的人。
在知乎,孤獨鳳凰戰士排名第二的高贊回答與筆記本電腦的參數選擇有關。創作背景是2013年,孤獨鳳凰戰士看到一篇過度吹捧蘋果筆記本的高贊回答登陸了知乎日報,便專程從貼吧殺奔知乎,用一篇9500+字數的硬核回答逐段駁斥了原高贊回答觀點,最終迫使原答主刪除了整篇內容。
在孤獨鳳凰戰士「降維打擊」名場面的評論區,一則評論這樣寫道:
「簡直大快人心。」
事實上,在殺奔知乎以前,孤獨鳳凰戰士的專業、硬核形象已經在貼吧等社區為用戶熟知。這也使他的創作風格定型下來——專業、數據至上,不要求所有用戶都喜歡。孤獨鳳凰戰士這樣闡釋他的內容與讀者的關係:
「消費者可能很難根據我們的觀點選擇具體產品,但一些自媒體作者會根據我的觀點二次加工,去引導用戶消費。我的職責就是輸出正確觀點。」
在創作上,孤獨鳳凰戰士注重維持專業創作者的調性。用他的話說,筆記本小白想得到yes或no,而他不會給出這些反饋。對擁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會輸出一些普通用戶得不到的觀點。孤獨鳳凰戰士說:
「如果我轉型成小白向,只做一些淺顯的內容,我的粉絲就不樂意了。」
有時,孤獨鳳凰戰士也會因作品有限的傳播能力而焦慮。他的經驗是,把文章結論放在開頭,作為分流讀者的天然篩選。小白用戶看一眼開頭即可離開,喜歡他內容的用戶會留下來讀完全篇。
孤獨鳳凰戰士對自身的專業度要求極高,因為更換領域後,他便不再有能力維繫創作的專業度。對新人作者,他的建議是定向學習,同時創作圖文並茂、有生命力的內容,在總結帳號運營技巧時,孤獨鳳凰戰士說:
「你的ID不要太複雜、頭像不要亂換,這些東西加起來,會讓用戶記住你是誰。」
內容金礦
這是一個流量紅利耗盡的時代。
當主打娛樂的短視頻遭遇增長瓶頸,知乎代表的泛知識內容正在快速破圈。一位知乎用戶的評論是:
「大V有乾貨,知乎有富礦。」
顯然,相較於普通用戶,這些在擅長領域儲備充足,影響力更大的頭部創作者構成了知乎最尖端的內容金礦。
而站在輔助位置的MCN機構,則肩負了幫助作者打造個人品牌的角色。
以前述創作者所屬的新知百略MCN為例,多年來,新知百略MCN定期針對達人進行專項的內容強化訓練,尋求幫助達人更好地融入各平臺生態。
截至目前,新知百略MCN已建立了網際網路科技、財經、測評、母嬰、時尚美妝、教育、法律、文娛等泛知識類內容傳播、KOL孵化全新生態,並成為知乎、B站、頭條、抖音、微博、百家號的專業MCN機構。
從影響力維度看,新知百略MCN累積籤約&孵化達人300餘位,全網覆蓋粉絲量超3億,且多次登上知乎MCN影響力榜單、今日頭條MCN影響力榜單、微博MCN影響力榜單等官方榜單。
在未來,新知百略MCN將推薦更多優質內容,協助越來越多優質的內容創作者走向自媒體時代的浪潮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