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andy
上帝的情書——
《約伯記》的「不該受苦」對這樣的時代
似乎特別貼切
苦難之謎
「神借著困苦,救拔困苦人;借著患難,對他們說話。」(伯三十六15,NIV)
我先前說過,《約伯記》沒有回答,反而引起更多苦難的問題。神在結尾突然親自顯現,正好烘託那段發人深省的獨白。但是神迴避了苦難的問題。約伯的朋友提出了冠冕堂皇的各種苦難理論,弄得更加複雜,結果被神怒斥否決。
《約伯記》是令人稱奇的壞事臨到好人的故事,並沒有好人為何受苦的簡略理論。不過,書中對痛苦的問題有「探頭一瞥」的洞見。我自己研讀《約伯記》,得出以下的結論。這些結論雖然沒有回答痛苦的問題——連神也無此企圖,卻點出了今天廣為流傳、像約伯時代一樣的錯誤觀念。
1.第一、二章隱約指出很重要的區別:不是神直接引起約伯的問題。神雖然容許問題發生,卻是撒但引起苦難。
2.《約伯記》從沒有說神缺少能力或良善。有些人主張〔包括寫《當壞事臨到好人身上》(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的猶太拉比庫斯納( Kushner)):神很軟弱,缺乏能力防止人類受苦。有人則認為神遠在一旁治理世界,自己並不投入。相比之下,《約伯記》並沒有質疑神的能力,只有質疑他的公正。神在《約伯記》的總結,也的確以自然界雄偉的例證,顯明他的能力。
3.約伯斷然否定一種理論,亦即苦難絕對是罪的結果。聖經支持一般原則:即便在今世,「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但是,別人無權把一般原則套用在特殊的情況。約伯的朋友言詞鑿鑿地認為約伯理當遭受災禍懲罰。然而,神發出最後判決時,卻對他們說:「你們議論我不如我的僕人約伯說的是。」(四十7)後來,耶穌也發言反對苦難一定是出於罪的觀念(見:約九1~-5;路十三1~5)。
4.約伯的朋友對永世沒有清楚完整的信仰,就自以為是地認定,神的公正——亦即他對人的稱許或責難——只能在今生彰顯。(聖經》其他篇章則說到,神將要在人死後釐定公義。約伯晚年享福無非是預嘗將來的美境。作者在第四十二章加入一個很重要的細節。約伯的財產在晚年變得加倍地多。他曾擁有七千隻羊、三千頭駱駝、五百對牛、五百匹驢,如今則有一萬四千隻羊、六千頭駱駝、一千對牛、一千匹驢。耐人尋味的是,他的家人並沒有倍加;七子三女的父親,又成了七子三女的父親,而非十四子六女。《約伯記》位於舊約中間的位置,對來生的觀念充其量也只能說是模糊不清。但是這裡所指的很清楚:約伯有一天會與他原先的家人重聚。他所痛失的十個子女將來會重回他身邊,在重造的救贖世界中,共度榮耀的永世。
5.神並沒有遣責約伯的懷疑與絕望,只有責怪他的無知。「約伯的忍耐」一詞很難與約伯口中傾瀉出的激烈言詞搭在一起。約伯沒有溫順地承受痛苦;他向神喊抗議。他的話激怒了朋友卻沒有激怒神。我們真的需要擔心,在痛苦的重擔下所爆發出的心聲,會有辱於神嗎?照《約伯記》的說法,是不會的。神命令約伯自以為是的朋友,向他們所不屑的約伯請求赦免,是高超的反諷妙筆。
6.沒有人了解苦難的全部真相。約伯起先的結論是:他沒有錯、神不公平。朋友的結論恰恰相反:神沒有錯、約伯該受罰。最後,他們都發現自己一直以局限的角度看事情,渾然不知天上真正的激戰。
7.神從來沒有完全沉默不語。以利戶這一點說得很有道理;他提醒約伯:夢、異象、過往的祝福,甚至神在自然界每天的作為(伯三十三),都是證據。神也訴諸自然界,作為他智慧與能力的既定證據。神有時似乎沉默不語,不過還是能發現他的蹤跡。作家貝利(Joseph Bayly)如此表述了該真理:「在黑暗時要記取光明中學到的教訓。」
8.有時候,出於好意的勸告反而有害無益。約伯的朋友是典型的例子:驕傲與自以為是的態度,扼殺真摯的憐憫心。他們重複敬虔的口號,約伯論神學,死守錯誤的苦難觀念(今天依然充斥)。約伯的反應是:「惟願你們全然不作聲,這就算為你們的智慧。」(十三5)結果,這些朋友在卷首與約伯靜坐七天,是他們最具憐憫心的行動。
9.神重新調整議題中心,從約伯苦難的肇因轉為他的回應。神自己從來沒有解釋苦難的問題,也沒有告知約伯第一、二章的決戰。真正的關鍵是約伯的信心:一切都不對勁的時候,他是否還要信靠神?我們直覺上都會著重「為什麼」,神好像更著重「結局是什麼」。苦難一旦發生,雖然是壞事,但可以用在好的目標上嗎?
10.在神的計劃中,苦難可以升華,或是服務於更崇高的目標。拿約伯來說,一段大災大難卻被神用來得了重大、甚至是宇宙性的勝利。再回首——只有回首之際,我們才看得見,約伯持續信靠神,得到什麼「好處」。義人約伯因著不該受的苦難,發出了耶穌基督的「先聲」:他的生命完美無缺,卻忍受了痛苦與死亡,為的是要得更重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