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鄉村的古民居,經歷了窩棚、茅寮屋、泥屋、蠔殼屋、舂牆屋、泥磚屋、青磚屋、紅磚屋等建築歷程,這些建築不但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安居場所,更顯示了傳統文化和當地文化的交融,蘊含著祖祖輩輩的理想與願望。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能夠遺留下來並可感知和觸摸的成片的青磚屋、紅磚屋,基本是明清或民國時期的民居建築,走近它們,可以感受鄉土生活的變遷。
新會古民居系列(二)
青磚屋與紅磚屋
文/高日靈 圖/周學勤 林明波
青 磚 屋
青磚是粘土燒制的,粘土因具有極強的粘性而得名。將粘土用水調和後製成磚坯,放在磚窯中煅燒便製成磚。粘土中含有鐵,燒制過程中完全氧化時生成三氧化二鐵呈紅色,即最常用的紅磚;而如果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則呈青色,即青磚。
青磚屋在新會各地大量存在,作為主要的民居,結實耐用。這一期,我們介紹的是這些分散在新會鄉村的幾處古老的青磚屋,建築風格獨特。當然,不同風格的古民居,有其多種歷史原因,最主要的是不同地域因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及各地居民生活水平差異所造成。
古井霞路五福裡
首先,我們來到了古井鎮霞路村的五福裡。在這裡,可以看到整齊劃一的青磚大屋,筆直的水泥巷道,堅固的花崗石(麻石)牆裙和門框,精緻的窗欞、門楣雕刻,古老的柵欄式趟櫳門,厚重的紅木大門。
據村中老人趙伯介紹,霞路村五福裡的青磚屋,多為當年華僑回鄉所建造,大約是清未、民初。我們走進這片民居的時候,馬上感覺有一種歷史文化的厚重感。這間古老的大屋,是典型的嶺南建築,頗似廣州西關大屋風格,青磚外牆,二層結構,「三房三廳一天井」。大門口的「趟櫳」拉門,由半徑五、六釐米的圓形木條橫排組成,這扇門可防盜、通風。趟櫳後的大門,堅固厚重,是大屋的重要關防。一座房子一個家,一磚一瓦皆有情,這些青磚大屋,已伴隨著一輩又一輩的村民安居樂業,養兒育女,村民們對自己所住的老屋都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五福裡村民趙伯說,這房屋是他父親14歲的時候建好的。那時候,爺爺奶奶到美國賺了錢回來建房子。這個房子建得不錯,兄弟姐妹都在這裡出生,我們感覺住得很舒服,建築都很漂亮。所以很多東西我們不會廢掉,都會儘量保留。我們小時候玩捉迷藏,走上天台又走下來,很有趣,那時候玩得很開心。
古井霞路五福裡
《霞路僑訊》主編趙先生說,在整理霞路趙氏族譜時,根據族譜上的資料了解到,相傳五福裡在光緒32年也就是1906年就開始立村了,當時立村的規劃是將整條村設計成一個正方形的格局,分成四條橫街,20條小巷。每條橫街上面有六間房屋,六間房屋由西至東,每一間房屋比前面那間高出一個磚位。所以從開頭第一間直到巷尾起碼相差20多個磚位,當時就是這樣規劃。
趙主編說,因為五福裡的村民絕大部分是華僑,他們出外謀生,賺錢回來建房屋,直到解放前後一共建有200多間,根據「五星拱照,福蔭村民」這個對聯的含義來取這個五福裡的名字。
穿越歷史的長河,如今,五福裡村中的幾棵古榕,依舊蒼勁翠綠,雖然經過百年的歷史變遷,走進五福裡華僑村,人們仍可看出她建築上固有的特色和村中安靜的風貌。
據村中趙老伯說,他在六七歲的時候,五福裡華僑新村已經建起來了。那時候,村民就相互牽線,相互幫助,一個帶一個,漂洋過海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謀生。村民們在海外掙到錢後,有的自己帶錢回來,有的寄錢回家鄉,購田地,建大屋。華僑新村就是那時建起來的,初時建了幾十間,後來發展到二百多間,漸漸形成了一條頗具特色的華僑新村。
五福裡華僑村在五邑地區華僑屋中佔有重要位置,是研究華僑歷史不可多得的題材。這些古民居體現了江門五邑乃至嶺南地區人居的習俗,為研究建築風格、社會民生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實物資料。
古井慈谿村
古道古樹古鄉,自然藏著古宅。在三江鎮的聯和、新江等村莊,都有不少用青磚砌成的古宅。這些青磚屋的牆腳統一由花崗巖石板砌築,高約1至1.5米,門口配有一扇厚重的木門。整座房屋一般由兩間組成,第一間為大廳,第二間為睡房。屋簷向前延伸,木板結構,雕刻著生動的龍鳳、花鳥等圖案;屋頂建築像龍船一樣兩頭翹起。
司前天等鑊耳屋
據悉,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大多都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圖案。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耳狀建築具有防火,通風性能良好等特點。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民間還有「鑊耳屋」蘊含富貴吉祥,豐衣足食一說。
外牆壁立體的花鳥圖案
保存一大片整齊的青磚屋
三江鎮新江村村民趙伯說,過去的有錢人才能建這種屋子,沒錢怎麼可以建,而且必須要有權勢,一般人怎麼能夠建這種房子。有官位才可以啊!有官位說明它的年代大約是清朝、明朝。有官當,你才能回家建祖屋。如果你沒有官位怎麼建造這些鍋蓋耳屋?農村人將它叫做鍋蓋耳屋,它的形象就像鍋蓋耳那樣。
據村中老人講,他們的祖先是南宋從粵北南雄珠璣巷遷來的,在此立村定居,這些雄偉壯觀的青磚屋,建築結構十分堅固,經歷2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屹立不倒。加上鋪著青麻石板的巷道,花崗巖石的地基,古屋那滄桑的模樣,如今仍保留貴族氣派。
除了古井、三江外,會城、司前、沙堆、雙水等地,也有整齊劃一的青磚屋,顯示出當時這些地方都是富裕人家居住的地方。在新會,像這樣的青磚屋普遍存在,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民居,許多地方仍然保存一大片整齊的青磚屋,成為葵鄉一道古老的風景線。
紅 磚 屋
羅坑石咀村紅樓
古老的紅磚大屋在新會不多見。在羅坑,就有石咀村紅樓、原牛灣鎮政府所在地紅樓兩處。來到石咀村的村口,就可見到有一座紅色建築物分外引人注目。因是用紅磚建成的,整座樓的外牆呈紅色,所以當地人叫它為紅樓。紅樓建於1942年,佔地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8平方米,現為新會區不可移動文物。紅樓主人離開家鄉後,移居香港,把紅樓交給當地村委會管理使用,這裡曾辦過醫院、老人院,現在是石咀村的幼兒園。
紅樓由相連的兩部分組成,前面一部分為主樓,樓高二層。前後有陽臺,樓頂為中式建築結構。後面一部分為副樓,只有一層。主樓與副樓有左右平臺,中有天井連接。紅樓雖然歷經70多年,曾受日本的炮彈襲擊,但受損不大,現在,紅樓仍然非常堅固地挺立在村口,紅牆綠瓦,散發著往日的氣息。
紅樓現成為幼兒園
現在,紅樓已成為石咀村的幼兒園。記者到來時,村幼兒園的阮園長熱情介紹了紅樓的情況。紅樓的主人是林鳳祥,是當地有名的望族鄉賢。40歲後走出石咀村,在廣州、香港等地從事建築業,參與建設中山紀念堂、愛群大夏等建設。村民說,林鳳祥到香港後,成立香港石咀同鄉會,並當選為會長,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鄉民敬仰。
記者在紅樓的一樓、二樓轉了兩圈,發現紅樓內的樓梯、水磨石米地板還光亮如新。窗口的木框非常的結實。幼兒園阮園長說,紅樓在村委會未建幼兒園前,有一段時間無人管理,結果有不法分子盜走了紅樓內的雕刻和有藝術價值的物件,非常可惜。現在,為防止有人盜走紅樓物件,幼兒園加強了防範,讓這座被定為我區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保持原樣,永久留傳下去。
來源:新會僑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