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的一個朋友突然提了一個話題,辯機和尚和高陽公主那點事!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啥也沒說,不想打攪了他們的興致。
和尚犯戒,公主出軌,可以俗人喜聞樂見的話題。
說句公道話,辯機和尚和高陽公主根本沒啥事,甚至都不熟!
記載辯機"風月案"的源頭,出自《新唐書》與《資治通鑑》!作者歐陽修與司馬光都是文化界的頂級大咖。
在圈子內,他們的話語權,那是槓槓的!直接碾壓帝王!
要說,人類社會的鬥爭中,哪種鬥爭最慘烈?
我要說出答案,大多數人都不信,在文化領域的鬥爭,才是最慘烈的!很多人為了打擊對手,命都不要,還會要臉嗎?
編個故事,那都不是事!
我們先不說,歐陽修與司馬光為啥死磕辯機和尚!
先說辯機和尚的人生履歷,辯機是金華人,十五歲出家,第一個老師是著名的薩婆多部學者道嶽。民間文本記錄,辯機和尚容貌俊秀英颯,氣宇不凡,佛法精深。26歲,一生的機遇來了,玄奘大法師留學回國,因為善於走上層路線,得到印度戒日王的追捧,送給玄奘一個商隊,帶回大量的經書和各種珍貴的佛教畫像。李世民覺得倍有面子,讓唐玄奘在長安弘福寺,開翻譯經文場。辯機和尚上面有人,被推薦,成為九名譯經文大德之一。
辯機和尚的成就可圈可點,完成《大唐西域記》,寫得真好,因此得以流傳後世,成為科考的重要依據。辯機和尚一舉成名,引來了無數的讚譽,同時也帶來了無數的敵視。
無論,哪個圈子都是充滿內鬥,有些鬥爭是你死我活,沒有任何迴旋餘地的。文人相輕,和尚對和尚更狠,誰能代表佛祖解讀佛經,這不僅僅涉及到名望,更重要的是對應名望,會帶來巨大的福利。
《舊唐書》根本就沒有記載,辯機和尚和高陽公主的風花雪月,但是對辯機和尚也沒有太多的記載,就是佛教本身的歷史典籍記載,對辯機和尚也是忌諱很深!不做記載!辯機和尚到底得罪了誰?反正死因撲朔迷離!就算玄奘大師都救不了他!
但肯定沒有得罪《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
因為,高陽公主十幾歲,辯機和尚三十幾歲,少女愛上大叔?這是不可能的!儘管唐朝文化開放,世人對追求自由愛情很寬容,佛教在唐朝廣泛傳播,唐密也很流行,可是辯機和尚的師承是大唐玄奘!玄奘的人品那是槓槓的!
高陽公主是皇帝最喜歡的女兒,從父親的角度,女兒的幸福才是第一位的,李世民做事的風格,那是有目共睹!
可見,高陽公主和辯機和尚,是被後人編撰到了一起!
歐陽修與司馬光抓住這些漏洞,直接在《新唐書》和《資治通鑑》裡,把高陽公主和辯機的愛情,編入正史!歐陽修最狠,將《舊唐書》中有關佛教學者內容進行大量閹割。
原因很簡單,在中國文化史上,道教、佛教、儒學,三家爭霸。道教的經典是《道德經》,不爭不搶,一幅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姿態,比較超然。我們會發現,凡是推崇無為而治,與民修養生息的時期,都是百姓幸福感最高的時代,漢朝出現了文景之治。當然,這個時期,當權者最沒有存在感。顯然,不搞點事情,不折騰,當皇帝還有什麼樂趣?
佛教和儒學之間的博弈,那是相當酸爽的!特別是在印度,佛教發源之地,佛教只有兩宗,顯宗、密宗。到了中國,一切都不一樣了!在唐朝時期,佛教在中土,分成實、俱舍、禪、律、天台、華嚴、法相、法性、淨土、密等十宗。
小乘佛法講究自修,大乘佛教講究渡人!
大批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遁入空門,頭髮沒了,知識還在。因此依然站在,社會關懷的高度,入世修行。
中國的和尚,借鑑了印度和尚的經驗教訓,在社會各個層面的活動,都是非常積極的!老百姓就那些,社會資源總量是一定的,儒學才是主流,當官的人都是儒學的弟子。
很多和尚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決定利用信仰,積極參與政治。引發了"三武一宗之厄"這四次滅佛,都是最高統治者發起的,宋代宗頤禪師認識是深刻的,"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回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檢守真風。「
宋是中國文化最熱的時代,經濟極為發達。在官僚層看來,一定要從歷史的高度,打擊佛教,擼起袖子加油幹,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加入。
可是,宋朝的廣大人民群眾文化品位不高,你搞陽春白雪,自然曲高和寡。只有用下裡巴人的方式,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喜聞樂見。
歐陽修與司馬光親自上陣,直接把辯機和尚和高陽公主,弄成了姦夫淫婦!公主泡和尚,皇帝大怒揍公主,和尚被腰斬。
那是相當勁爆的!
虛構佛學家的醜聞,來達到打擊佛學的目的,儘管有點不敞亮,可是人民群眾喜歡呀。當然,站在政治家的角度,無論司馬光和歐陽修都懷著沉重的社會憂患意識。
佛教在印度從興旺到沒落,有一個非常大的原因,就是外族入侵。佛教的那一套理論,根本無法感化侵略者。
而宋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外族的侵略。如果士兵都信佛了,敵人來了怎麼辦?難道去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可是,歷史是殘酷的,無論你的願望多好,都是個夢。
司馬光去世不久,靖康二年四月,外族攻破都城,北宋灰飛煙滅,宋徽宗、宋欽宗慘死在五國城。老百姓該拜佛還拜佛,因為那是一種現實的需求。
辯機和尚倒黴了,成了千古第一大淫僧。
辯機和尚找誰說理去?
在《大唐西域記》裡,有這樣一個橋段,大唐玄奘和一群商人,被印度的賤民社團劫持,其他人都讓人放血,給女神當了祭品。唯獨玄奘大師連包袱裡的餅都沒丟,大搖大擺的走人了,繼續遊歷印度,體驗風土人情。原因很簡單,西遊十萬八千裡,靠得是實力,玄奘沒有強大的戰鬥力,就不會有《西遊記》,就算玄奘大師在世俗和修行界都吃得開,也救不了自己的徒弟,難怪佛說,人生有三苦,求不得、怨憎會、愛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