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觀察區域發展的一扇窗口,地方兩會為發展定向把脈,承載著百姓期盼。
1月14日,淮安進入兩會時間。在「十四五」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開局之年,這次兩會意義更為特殊。
尤其是在去年底召開的江蘇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為淮安刻畫未來:「淮安要拿出『壯麗東南第一州』的眼界和氣度,抓住區域條件顯著改善的機遇,把總理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好。」
面對這道考題,淮安會給出怎樣的解法?不妨走進兩會現場探一探。
過去五年,邁上新臺階
按照慣例,總結上一年成績是兩會的「重頭戲」之一。
「回望剛剛過去的2020年,全市上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臨危不亂、共克時艱、砥礪前行,攜手走過了淮安發展史上極為特殊、極不平凡的一年。」 在政協淮安市八屆五次會議開幕會上,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將這一年,總結為三個方面——
直面特殊挑戰,交出了奪取「雙勝利」的不平凡答卷。
積極應對疫情嚴重衝擊,實現「患者零病亡、醫護零感染、境外病例零續發」戰略性目標,創新打出經濟網格化服務管理、黨政親商會、財政涉企獎補政策集成改革等「組合拳」,一批重大項目成功落戶、開工、投產,恢復了經濟正增長,穩住了發展預期、基本民生、社會大局,小康綜合實現度達到94.7%,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把握特殊節點,展現了爭做「特長生」的不平凡氣魄。
堅持不靠「臨摹」靠「創作」,謀劃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發展定位和建設創新淮安、開放淮安、美麗淮安、幸福淮安工作布局,凝聚起加快轉型跨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共識和智慧力量。
面對特殊形勢,創造了彰顯「淮字號」的不平凡業績。
接續成功舉辦國際食博會、臺商論壇,推動連淮揚鎮鐵路全線開通,國家級跨境電商綜試區正式落地,高分高位創成全國文明城市,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
一個最直接的數據足以印證:2020年淮安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7%,實際利用外資10.5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和6%左右。
可以說,2020年這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也是5年發展的一個特別縮影,為收官「十三五」劃上圓滿句號。
對於「十三五」,淮安市市長陳之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如此總結:五年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臺階,高質量跨越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全面小康建設取得決定性成就,為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打下堅實基礎。
具體來看——
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轉型升級步伐日益加快。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有望邁上4000億元臺階,年均增長6.3%,人均達1.15萬美元,在全國百強市排名逐年攀升。持續開展重特大項目攻堅活動,創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響「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遊品牌。
戰略支撐更加有力,改革開放實現重大突破。由淮安首提首推的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填補了淮安長期沒有國家戰略直接覆蓋的空白。隨著「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重大戰略加快實施,寧淮掛鈎合作持續深化,省委、省政府支持淮安臺資高地和航空貨運樞紐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區域發展環境顯著改善。
城鄉面貌顯著變化,融合發展有力有序推進。城鎮化率提升6.3個百分點、達到64.5%。構建了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淮安漣水機場獲批國際機場並跨入中型機場行列,航空貨運樞紐建設納入國家重大戰略規劃;徐宿淮鹽、連淮揚鎮高鐵全線通車,淮安歷史性地邁入「雙高」時代,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凸顯。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公共服務質量快速提升。在全省率先建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全覆蓋模式,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實現全覆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法治淮安、平安淮安建設深入推進,實現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目標。
未來五年,邁向「綠色高地、樞紐新城」
正如上述提到的,如今的淮安區域發展條件明顯改善,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但淮安市委、市政府同時也清醒認識到,目前淮安正處在爬坡過坎的轉型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突出。
面對省內乃至全國範圍內激烈的城市發展競爭,新徵程上,淮安如何全力開闢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境界,充分展現建設好周總理家鄉的「象徵意義」,上演更多「逆襲故事」?
這還需要從淮安將自身定位為「特長生」說起。
正如明代姚廣孝對淮安的評述:「襟吳帶楚客多遊,壯麗東南第一州。」縱觀淮安的發展史,作為周總理的家鄉,其最大的資源優勢在生態,最大的空間優勢在區位,將這兩大優勢發揮好,足以顯著提升淮安發展質效和標識度,真正創造出發展特色亮點,形成淮安差別化競爭優勢。
「瞭望君」注意到,在去年7月31日淮安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上,蔡麗新首次提出要聚力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
而這一考量也成為未來淮安發展的主線,並分解為「創新淮安、開放淮安、美麗淮安、幸福淮安 」四張「施工圖」。
此次,淮安《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十四五」時期淮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經濟總量超過5000億元,實現全國百強縣零的突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全方位鞏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上邁出堅實步伐,「創新淮安、開放淮安、美麗淮安、幸福淮安 」建設由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綠色高地、樞紐新城」打造展現蓬勃生機,長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確立。
——加快建設要素湧動、活力迸發的創新淮安。構建「333」主導產業體系,力爭培育1-2個千億級製造業產業和10戶以上百億企業,基本建成6個百億級農業主導產業,加快打造長三角北部現代服務業發展新高地。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形成更多改革創新淮安方案和經驗,持續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
——加快建設和合南北、通濟江淮的開放淮安。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重大戰略在淮安加快落地轉化,高水平推進寧淮、淮昆合作,加快融入長三角中心區。進一步健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確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建成寧淮高鐵,開工建設沂淮鐵路,打造高鐵快運物流基地,成為輻射蘇北、聯通全國的高鐵快運分撥中心;打造全國性內河航運中心,實現內河港口貨櫃年吞吐量翻一番;完成機場三期擴建等重點工程,開通全貨機航線10條以上,成為長三角北翼國際航空貨運中心。實現利用外資穩定增長,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5%。
——加快建設清新疏朗、自然水韻的美麗淮安。全市自然溼地保護率60%,新增成片造林面積10萬畝,建成國際溼地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成為江蘇美麗中軸和綠心地帶。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成60個特色田園鄉村,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100%。進一步打響「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遊品牌,成為國家生態旅遊、全域旅遊示範區和長三角旅遊目的地城市。
——加快建設共建共享、文明和諧的幸福淮安。所有縣區達到省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求,新打造3-5所在全省有影響的高品質高中,建設區域性高水平大學,市屬醫院全部建成三級甲等醫院,建成3-5個省級綜合類和專科類區域醫療中心,打造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15分鐘文化圈,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30%,實現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全覆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優質均衡,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開局之年,8大主攻方向
開局關係全局,起步決定後勢。
2021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已然開啟,淮安也明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努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長速度,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糧食產量保持在96億斤以上,主要汙染物排放、節能減排全面完成省定任務,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圍繞這一目標,淮安明確了8個主攻方向。
推動經濟持續穩健發展。把握好政策時度效,用好寶貴時間窗口,堅持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集群。堅持一業一策精準培育,做到每個產業都有產業規劃、工作專班、產業基金、專業智庫、產業圖譜、專屬政策包,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著力增強區域創新能力。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實施區域創新攻堅行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推進國資國企和開發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拓展開放合作空間。
統籌推進城鄉建設。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一體謀劃推進城鄉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走出富有淮安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切實保護好生態底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牢牢守住安全穩定底線。強化風險意識,提升應急處突能力,有效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隱患,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提升民生服務的優質化、均衡化、多元化、特色化水平。
「瞭望君」注意到,今年淮安在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提出不少具體任務,包括爭取機場總規獲批,開展三期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口岸國際貨運功能,爭取開通國際全貨機航線。加快寧淮鐵路建設,開工高鐵快運物流基地,開展沂淮鐵路可行性研究。推進金寶航道、工業園區危化品碼頭、新港三期等前期工作,加快黃碼港、洪澤新港等港口建設,研究組建港口集團,加強與上海港、寧波港等沿海港口集團的合作,力爭開通至連雲港海鐵聯運班列等等。
亮出「壯麗東南第一州」的眼界和氣度,激發當「特長生」的活力和智慧,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的淮安將開創出什麼樣的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境界,我們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