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範姐,我們又見面咯~
最近#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上了微博熱搜,到現在閱讀達到5億。
如今所謂的暴力不僅僅是體罰,而是殺人不見血,無形的鋒利刀來自父母對子女的語言暴力。
特別是範姐分享的法國這則一分鐘公益片:一句話毀掉孩子一生。
那些一句句脫口而出的話,不斷擊打孩子們的心靈。
曾經的孩子如今已是成功人士,依舊逃不掉父母說過的惡語所產生的影響。
「你穿T恤幹嗎?還顯胳膊不夠粗嗎?」
「我到底造了什麼孽,竟有你這樣的兒子。」
「從始至終,你都不如你的哥哥。」
「你簡直一無是處」
「你就是個廢物!」
在這則視頻下,很多網友留言了自己被父母語言暴力的經過,太多的感同身受,曾經的我們似乎也被這樣對待過。
最後不一定能走出來,但至少與自己和解,不再糾結過去。只是有些人卻為此付出了更慘痛的代價。
NO.1
父親語言過激,失去兒子
在泰國的一家超市裡,兒子不知因何事坐在櫃檯前,一邊無所事事,一邊聽著父親的責罵。
氣憤的父親忽然走到櫃檯旁,對兒子說:有種你就別活了。
還把上好膛的槍放到兒子面前,在父親狠狠地轉身時,兒子拿起了桌子上的槍,朝自己的頭部開槍自殺。
父親還以為兒子是裝的,過去給兒子甩了一巴掌。
這時無力的兒子瞬間掉到地上,父親立即感覺到事情不妙,看到兒子不醒人世,當場跌倒在地。
兒子死了,父母傷心欲絕,可是真的是兒子意氣用事,衝動自殺的嗎?
事實上更多的是父親過激的言行,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
根據密西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
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可以說,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受到的傷害並不比身體上的疼痛少。
「你怎麼那麼笨?!」
「腦子裡裝的是屎嗎?!」
「怎麼會養出你這麼沒用的孩子?!」
每個字都像一根針刺進孩子的神經,無數次的重複著,孩子心裡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孩子需要大人的庇護才能生存,對於我們的語言暴力只能選擇強忍。
想像一下,我們在公司裡,因為工作上的一件失誤,被領導一頓大罵。
「你在公司吃白飯的嗎?」「這麼簡單的工作都做不好,上班摸魚開心嗎?」
你或許會選擇離開這家公司,換一家價值觀相同的公司。
但是孩子呢,她們有選擇嗎?
離開了父母,根本無法生存。捫心自問,你每次對他發脾氣,真的是為了她好嗎?
而不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發洩到了孩子身上。
NO.2
你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其實語言暴力除了直白的否定孩子,還有那些生活中對孩子表現出不信任,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
範姐之前很喜歡看一檔心理釋放表述吐槽節目《少年說》。
記得有一期,初一的袁璟頤在上臺前踟躕不前,嘴裡念著:等會兒在臺下會懟「死」我。
因為她太了解自己的媽媽,她的成長充滿了比較,處處被打分。
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與第一名學霸比較。
「我媽媽老說,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呢?」
「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可是她的媽媽,就是站在導師的位置,試圖說服女兒: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裡頭,不打擊的話,可能就會有點飄。」
女兒提出自己被打擊時很受傷,不想被打擊。以後可不可以不要再把她和別的小孩子對比。
媽媽固執己見,
「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是要拍一下,當你覺得自己很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一把。」
我們常說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你覺得孩子怎麼樣,你就怎麼去鼓勵孩子。
你所謂的「拍一下」「推一把」都是給孩子的心理暗示。
媽媽覺得我笨,不優秀,就算我再努力也不會得到她的認可。
你以為挫折教育,只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你可以就事論事,但請不要上升到能力和品質。
去年熱播劇《小歡喜》裡,董文潔拿到兒子的成績時,和高分做對比,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方圓卻說:「你豎著看,五十七分,那也是一個進步。」
對比有很多種,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那只會無休止的增加煩惱,為什麼不多多看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多鼓勵孩子。
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
如果你對一個人傳遞的信息是鼓勵積極,他會做得更好,進步的更快。反之,則是破罐子破摔,不想努力。
記得女兒讀一年級時,數學單元測試考了87分。一年級數學87分,對分數不敏感的她,覺得成績就是一個數字。
手裡拿著87分的卷子,驕傲的跟我說:「媽媽,我告訴你哦,這次我考87分,下次我就能考99分。」
我覺得以大人的正常思維去分析,從87分跳到99分,這孩子有點自大。
可是她確實做到了,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去打壓她。
雖然說分數不代表什麼,但是如果孩子有自信去拿高分,父母做的不是鼓勵,本來很熱血想努力的事情,被壓下來了。
讓孩子覺得我在往前衝的時候,父母還在後面扯我。
其實就算最後孩子沒達到目標又怎麼樣呢,畢竟我們在努力夠到了。
孩子的目標也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鼓勵。
再說了,考試只不過是檢測知識掌握程度,通過考試讓你的知識更牢固。只要知識點掌握,分數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NO.3
最後,範姐想說,其實語言暴力中,除了來自父母,還有身邊的親戚朋友。
幾米說:孩子寧可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想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最常見的就是親戚朋友總喜歡拿孩子取樂,美名其曰:我只是和你開個玩笑,你看起來也沒有受傷呀。
但是你的玩笑讓孩子難難堪,他分不清你說的是真是假。
你的話讓孩子很不舒服,他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快樂。
那麼,讓我們一起對孩子都寬容一點吧,畢竟,他們有時候還是很可愛的。
也願你們點亮【贊】+【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父母一起成長。
- 範姐往期好文 -
點個在看
讓更多父母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