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最清楚的就是語言上暴力的殺傷力有多大!更清楚那種毀滅性的打擊。
言語上的傷害比身體上的傷害更可怕,身體上的傷害看得見的,言語上的傷害卻是無形的。
我最不喜歡去一個親戚家,即使逢年過節我都能躲就躲。因為以前我總是看到她歇斯底裡的罵自己的女兒。現在,在親戚口中也經常能聽到她每天神經病一樣的罵孩子的事情。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女兒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她立刻陰沉著一張臉把孩子拎去罰站。
孩子恐慌的站在那裡,而她還在一邊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的罵。
「你是不是故意要害我的?還是你生來就跟我討債的?吃個飯也能把碗打了,你知道不知道錢有多難賺?你就是廢物!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我倒了血黴生你這麼個玩意兒……」
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一個現在的80後媽媽對女兒說的話!實在看不下去了,我就阻止她:「孩子那麼小,你說一下就好了,這麼說她,她心理上會承受不了的。」
結果她更來勁了:「她承受不了就去死!養她不如養頭豬!殺了豬還能賣點錢……」
我想罵她,但是一想到她在我這裡受了氣,還會加倍罵回孩子,我就忍住了,然後找個藉口就帶我自己的孩子離開了。
路上,我兒子也很沉默,他突然抱住了我,說:「你是個好媽媽!你從來不會那樣罵我……」
一瞬間我很想哭,孩子的要求多低啊!
連孩子都知道什麼是尊重和傷害,大人們為什麼還用語言暴力去羞辱孩子?
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語言暴力的殺傷力,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凌遲!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語言暴力真的會變成一把兇器。」
這把兇器是會成長的,隨著語言暴力的日積月累,它一定會越來越鋒利。有的會造成孩子自我傷害,有的會造成孩子用暴力去傷害別人,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經對瀋陽市少管所拘押的青少年進行了長期的心理調研。
他們發現這些走上歧路的孩子們,無一例外的都遭受過父母長久的並且慘烈的語言暴力。
心理學家們總結了幾個傷害他們最深的詞語:
● 廢物
● 丟人
● 蠢死了
● 我寧可沒有生過你
這些語言形成的暴力,毀了他們的人生。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會不會後悔。
也許不是所有的語言暴力都帶來犯罪,但是一定會給孩子帶來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傷害,這份傷害的影響同樣讓人心生恐懼!
也許我們永遠喚不醒那些沉醉在語言暴力傷害孩子來給他們帶來快感的父母,但是對於想認真教育孩子、不想傷害孩子的父母,我們還是有可以學習和借鑑的方法的!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讓我們願意用愛心教育孩子的父母一起來學習一下:
1、避免給孩子下定義
發生矛盾時,我們應該客觀的描述孩子的行為結果。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壞了東西,我們不要上來就說:「你怎麼那麼不小心?」
因為這個時候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是帶著批判的情緒的。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批判的時候,孩子第一時間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甚至會把僅有的愧疚心也抹去,而且更容易的是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這個時候我們恰當的做法應該是,問孩子有沒有傷到自己,然後再用平緩的情緒問他,為什麼東西壞了?
這樣沒有情緒又客觀的提問,孩子就會告訴我們,他們不小心弄壞東西的原因是什麼。
針對孩子提供的原因,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2、分享感受
很多父母遇到事情的時候容易急躁,急躁就容易導致焦慮,導致自己的脾氣和情緒都變壞,然後讓自己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語言就會帶上自己的壞情緒。
帶著壞情緒的父母,最容易做的就是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大可以先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媽媽讓你快點寫完作業,是希望你能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利用好時間,因為我們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與此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說一下他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他還有別的客觀原因,還是媽媽爸爸的態度讓他不舒服了。
如果真的是因為孩子的懶惰和拖沓,我們的態度可以強硬點,但是一定要就事論事,而不是把陳芝麻爛穀子都翻出來罵一遍。
3、提出具體的要求
在清楚對方感受後,我們可以清晰地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
比如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你能不能不要磨磨蹭蹭的,耽誤了大家的時間,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的指責。
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只需要告訴孩子:我們還要多長時間就要出門了,所以我們現在要抓緊時間。
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最後希望為人父母的我們都能明白,培養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牽著蝸牛去散步的過程,我們不能操之過急,而是需要春風化雨。
如果我們真的為了孩子好,就要嚴格控制我們自己的情緒。
願我們都能好好珍惜父母子女之間的緣分,用愛來擁抱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