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用「繡花」般精細治理傳遞城市「溫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重溫囑託看變化)
上海:用「繡花」般精細治理傳遞城市「溫度」
擁有600多平方公裡中心城區、2400多萬常住人口,上海這座超大城市近年來面臨交通擁堵、人口增多且老化、社區治理不到位等問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修課」。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健康長壽是我們的共同願望」……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1月在上海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猶在耳邊。
近一年來,在總書記的殷切囑託下,一項項「潤物細無聲」的改變在申城發生:全力實施垃圾分類且定時投放,大力推行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深化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
民生「小事」皆大事,一枝一葉總關情。隨著「繡花」般精細治理持續推進,上海正在成為一座更加「有溫度」的城市。
老年人在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聊天(8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頭腦」聰明「四肢」有力 精細化治理多了智能支撐
「城運中心呼叫10號督察員!請報告你目前的位置。」
「10號督察員收到,我正在陸家嘴連廊巡防,現在人流平穩,交通有序,一切正常。」
……
放下手中的對話機,上海市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指揮員的眼睛還盯著面前的無縫屏幕。
工作人員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內工作(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在這塊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城市的各種「體徵」數據,包括接警數、實有人口、地鐵故障,等等。浦東12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旦察覺有信息異常,會在第一時間上傳到這個「城市大腦」中。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通過中心的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情況。
「總書記強調,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貫徹落實好總書記的要求,讓『城市大腦』運行得更高效。」浦東新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王礌說。
近一年來,這塊總書記看過的大屏幕裡,顯示的內容不斷豐富,跳動的數據更加優化,背後的算法持續提升。包括噪音擾民、公交線路優化、渣土車運行、防臺防汛等多個專業化模塊相繼推出,「城市大腦」的功能進一步完善。
這是上海市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內景(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頭腦」更加聰明的同時,「四肢」也更加有力。目前,浦東新區的36個街鎮陸續建立起城市運行分中心,接收來自區中心的訂單任務,大大縮短任務單的流轉時間。
地處城鄉結合地帶的周浦鎮,既有繁華的萬達廣場、小上海步行街,也有轉型發展中的鎮級工業園區,人口密集、車流眾多。
據周浦鎮城運中心常務副主任吳蓓介紹,過去因為感知技術的缺乏,信息互聯共享不及時,城市治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比較明顯,治理措施較為碎片化。
如今,有了「城市大腦」的快速反應和集中指揮,許多社會治理頑疾得到了明顯改觀。
隨著電動自行車防盜系統模塊上線半年,周浦鎮轄區內的車輛失竊發案率同比下降了72.2%;老人行動軌跡監測模塊在過去一年裡,向家屬推送了300餘條有效信息,凡佩戴智能手環的走失老人,均被當天尋回……
王礌告訴記者,浦東「城市大腦」將不斷迭代更新,更快更強大的城市運行中心即將上線。「對城市管理者而言,『像繡花一樣管理城市』將變得更加可行。」
這是上海市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入口(8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既「近家」又「進家」 養老服務15分鐘內「觸手可及」
走進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記者就被驛站裡熱烈的「人氣」所感染。
在這裡,57歲的金阿姨經常參加插花、烘焙等活動;60多歲的張大爺是書畫沙龍的愛好者;住在一公裡外快80歲的肖阿姨,中午都會來社區食堂用餐……越來越多的老人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走進這家驛站,逐一察看綜合服務窗口、託老所、黨建工作站等。
嘉興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狄梁告訴記者:「總書記十分關心社區的養老服務。當了解到我們市民驛站的養老服務窗能夠提供多類服務時,他非常欣慰。」
在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老年人在書畫沙龍裡練習繪畫(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近一年來,這家驛站的事務受理服務內容進一步拓展,諮詢事項由原來的169項調整至188項,當場辦結事項也由7類38項增加至目前的9類50項。
圍繞老年人的各類需求,為老服務更加溫情。「在原有的手工、唱歌、書法等課程的基礎上,今年又增加了插花、打擊樂、垃圾分類互動遊戲等新課程。」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日間照料中心負責人陳燕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要把政策落實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
「上海正在積極打造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說,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180家;今年底將建成超過250家,實現街鎮全覆蓋。
在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工作人員在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工作(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養老如「網購」般便捷已成為現實。今年5月,「上海市養老服務平臺」開通上線,涵蓋新版養老地圖、養老服務機構查詢等主要功能。廣大市民在這一平臺上尋找養老服務,猶如在網上找餐館、購物一樣方便。
「通過線上服務平臺和線下服務站點的齊頭推進,『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正在逐步構建。這將給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近家』和『進家』服務,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朱勤皓說。
志願者「下了崗」 垃圾分類從「新時尚」走向「新習慣」
「溼紙巾居然是幹垃圾?」「小龍蝦是溼垃圾嗎?」……今年7月1日,隨著《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不少上海市民都經歷過關於垃圾分類的考題應答。
上海市虹口區宇泰景苑小區居民在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體現。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時強調,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
如今,「新時尚」逐漸變成「新習慣」。作為上海市虹口區宇泰景苑小區的志願者,過去馮海梁每天都得回答十來遍垃圾分類的問題,「現在連小朋友們都會準確地分垃圾啦。」
隨著家家戶戶逐漸養成家中垃圾分類裝袋、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好習慣,志願者們逐漸無事可做,如今全部「下了崗」。
據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紅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靜華介紹,目前,宇泰景苑小區的居民分類投放參與率達100%,分類準確率達98%,資源回收利用率達60%。
宇泰景苑的變化在上海千千萬萬個小區裡發生著。隨著垃圾分類的深入推進,上海這一「新時尚」,孕育出更多積極的「新變化」。
數據顯示,上海市幹垃圾減量、溼垃圾和可回收物資源化情況不斷變好:截至8月末,溼垃圾日均清運量為0.92萬噸,較去年年底增加130%;幹垃圾日均清運量低於1.55萬噸,較去年年底減少26%;可回收物日均可回收增加至0.45萬噸,較去年年底增長了5倍。
「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鄧建平介紹,上海力爭到2020年底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讓「新時尚」成為「新習慣」,讓垃圾分類「形得成」更能「守得住」。
記者手記:「繡花」般精細治理需練好「走針」功夫
漸入佳境的垃圾分類、老有所樂的養老社區、智能高效的「城市大腦」……每次記者來到上海,都能從街巷樓宇間感受到溫馨的變化,體驗到走心的服務,發現不一樣的申城。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對於上海這座超大城市而言,要實現「繡花」般精細治理,關鍵是練好「走針」功夫。只有將「針尖」對準頑疾難症,將「針腳」走得更細更密,才能為老百姓繡出一幅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圖景。
「繡花」般精細治理既需要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硬核」科技,更需要各級幹部用心用情,在為民服務方面精益求精。上海,正按照總書記的囑託,積極探索著一條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也將為中國城市高水平治理打造「上海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