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的特點在於託物言志。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
鑑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託物言志,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
閱讀下列兩首詩歌,然後回答問題。
子規
吳融
舉國繁花委逝川,羽毛飄蕩一年年。
他山叫處花成血,舊苑春來草似煙。
雨暗不離濃綠樹,月斜長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聲悽切,愁殺行人歸去船。
1、詩歌詠物託意,反覆渲染子規鳴啼的衰聲,寫出作者怎麼一種思想感情?
2、頷聯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試說明之
子規
餘靖
一叫一春殘,聲聲萬古冤。
疏煙明月樹,微雨落花村。
易墮將幹淚,能傷欲斷魂。
名韁漸自束,為爾憶家園。
註:範仲淹上書朝廷,要求對舊製作些整頓和改革,遭到守舊派反對,被貶為陝西路宣撫使。這首詩即為此事所感而作。詩人為集賢校理天章閣待制,與範仲淹交往甚密。
問:1、此詩哪個字為「詩眼」?點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尾聯用了什麼抒情手法?抒發了怎樣一種情感?
解說: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樂莫如琴,在動物莫如鵑,在植物莫如柳」,這是十七世紀詩人張潮的名句。在中國,自古以來,杜鵑成為抒寫悲愁哀怨,渲染悽涼感傷的定型意象。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麼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子規,又叫杜鵑,布穀鳥的別稱。古代傳說,它的前身是蜀國國王,名杜宇,號望帝,後來失國身死,魂魄化為杜鵑,悲啼不已。這是一個悲劇的典故,正好用於抒寫悲慨之情。
李商隱「望帝春心託杜鵑」之句,抒寫的正是一種極度的哀怨。有瞭望帝的傳說,人們發現杜鵑「不啼清淚長啼血」,不停地呼喚「不如歸去」,哀婉綿綿,怨恨不盡。宋人餘靖說杜鵑「一叫一聲殘,聲聲萬古冤」,梅堯臣說杜鵑「還將口中血,滴血野花鮮」,不但染紅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還啼叫得江河的日光因之悽冷沉寂,邊塞的徵夫因之當風落淚,多情的思婦因之夢破西樓。
相同的心靈尋找相同的慰籍。痛苦如天的詩人失落,無奈,哀怨,無窮的感慨終於發為一句「不如歸去」。翻開古代文學史,以杜鵑「不如歸去」的啼鳴詠物抒情的作品,多如牛毛,這已稱為詠鵑的一大主題。不論思念家鄉,欲歸不得的無奈和悲愁,不論仕途失意,身處逆境的黯然傷魂,還是遊子思婦相思的無限愁思與惆悵,歷代文人墨客或以鵑起興,或詠鵑抒情,把種種情懷,沉鬱、悽婉、哀怨、感慨,抒寫得淋漓盡致。甚至,富有愛國熱情的詩人也借詠鵑表達對國家危難、故國沉陷、改朝換代的憂傷,以及功業未成、壯志難酬、年華虛度的悲哀。
不平則鳴,歷代文人墨客抒寫失意情懷,找到相類似的杜鵑,這不足為怪。相同的心靈,必定尋找相同的慰籍。代代的傳唱,足以成為根深蒂固的文化積澱,杜鵑指向悲傷,正如明月指向思念,
參考答案:
一、解:子規,杜鵑寫的別稱。這也是古人寫詩時常用的典故。蜀國國王杜宇,號望亭,失國身死,化為杜鵑,悲啼不已,故李高隱有名:「望常春心託杜鵑」。本詩中的「行人」,可視為自指。
答:1、反映作者漂泊異鄉、仕途失意的愁緒。
2、以春草蔥蘢於宮苑,杜鵑啼血於異鄉,反襯、映照鮮明,突出杜鵑鳥孤身飄蕩、衰告無門的悲慘命運。
二、解:子規,其鳴聲為「 不如歸去 」,頷聯寫景,沉鬱悽涼,後四句寫感受和心願。
答:1、一個「寬」字出了詩人對範仲淹貶的遭遇無比憤概。
2、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發了詩人無意於仕宦、歸隱田園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