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這個字「丨」原諒我眼神不好使,這難道不是阿拉伯數字的1嗎?難道不是英文字母的I嗎?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個符號,稱之為字也無可厚非。那麼它的讀音是什麼呢,有人說它讀「豎」,也有人直接稱呼它為「一根棍」。其實都不太準確,寫法不同,讀音也不同。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曰「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xìn),引而下行讀若退。凡丨之屬皆從丨」這個字從上向下寫叫退,從下向上寫叫進(囟就是指進)。雖然說它「可上可下,故曰上下通」,但不同寫法表達的意思又不一樣,比如草字(屮)和「木」,中間的一豎就是從下向上,表示植物向上生長。它還可以讀作gǔn。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今天也不是為了談這麼奇怪的字,而是要講一個古漢語音韻學很重要的理論,那就是黃季剛先生所說的「無聲字多音」學說。無聲字,是指「指事、象形、會意字」,其形體無聲,由於造字者憑其當時之意識,取其意而定其聲者。多音的原因共有四點:
(1)文字之初起,以圖寫形貌,各地之人,據其形象以為文字。因其主觀意象的不同,雖形象相同,取意盡可有別。
(2)造字之時,原非一字,音義原異,只以形體之相近,後人不察,乃合為一體,因而形同而音義殊
(3)古代文字少,故多象形假借。
(4)形聲之字所從之聲,每多省聲,而所省之聲,其形偶與他字相涉,於是字音亦隨之而異。
造字不是一時一地,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可能北方人造了一個字,南方人不知道,又造了一個相同的,但讀音卻不同;前朝人造了一個字,後朝人不知道,然後又造了一個。反正大概諸如這種情況,才造成「丨」讀音不同。
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還有同音不同形的比如「鵝」,形聲字,在蘭亭能看到據說是王羲之寫的「鵞」,造字法異曲同工,只不過一個是左右結構,一個是上下結構。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本篇的讀者請點讚和關注哦。有什麼感想和建議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漢字#
參考資料:劉克雄《漢字入門》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漢字入門
漢字系列往期文章:
「漢字篇4」我姓「Zhang」音十章,還是立早章?
「漢字篇3」陝西還是陜西?談生僻的繁體字
「漢字篇2」「幹」「乾」「幹」三字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