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華語電影日漸崛起,但不得不承認,好萊塢電影憑藉發達的電影工業仍舊在全球佔據大量市場。
超級英雄電影是好萊塢影片中最「商業化」的類型電影之一。
而在看多了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後,所有人都能看穿它最基本的「套路」——無非平平無奇的小子成長為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
但這樣的故事卻被全球觀眾百看不厭,其最重要的支撐還是來自於好萊塢發達的電影工業——成熟完善的特效技術。
很多時候,超級英雄影片最引人注目、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總是它的視效水平,享受一場視覺盛宴,即使是你能猜到結局的故事,也依舊讓人精神振奮,因為電影中你能看到甚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然而,好萊塢有這麼一位導演卻不走尋常路,或者說實力不允許他走尋常路,他把超級英雄電影拍的是如此意味深長——
克里斯多福·諾蘭《蝙蝠俠:黑暗騎士》
諾蘭一口氣拍了三部蝙蝠俠,被很多觀眾評價為,將超英電影帶到了從未達到的高度。
誠然,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從敘事到特效都傾注了諾蘭超乎常人的想像力以及敘事能力,而最讓人嘖嘖稱奇的則一定屬於第二部《蝙蝠俠:黑暗騎士》。
《蝙蝠俠:俠影之謎》走的是比較常見的超英電影「套路」,天選之子帶著小時候內心的恐懼,成為拯救城市於水火之中的黑暗英雄。
但即使電影故事結構的「普通」到讓觀眾比如在布魯斯不願與忍者聯盟同流合汙甚至大打出手時,猜到這也許就是影片的大反派,也絲毫沒有影響電影嚴密的敘事邏輯,以及十分出色的特效水平帶來的超強觀感。
第一部是鋪墊,那麼第二部就是諾蘭真正「大打出手」的時候。
一個是黑暗中的英雄,一個是渴望走向光明的使者,還有一個是被現實摧毀的噩夢,這就是電影的三個主角——蝙蝠俠,檢察官哈維·丹特,以及小丑。
影片一改此前簡單的主角拯救世界的單線敘事,而是加入了多個重要角色,以輔助主角做的事情「並不簡單」,進而將現實中的種種問題或是思考帶入其中,映射人在現實中的善惡兩面。
在超英電影中,用不同的角色剖析人的善惡,諾蘭絕對是第一人。
檢察官不幸成為「雙面人」,他善良的一面與蝙蝠俠殊途同歸,而他惡的一面正對著的則是在哥譚市無視法律的小丑。這是三個人,卻是同一種人性。
電影在思想上的高度絕非簡單的懲惡揚善,而是從蝙蝠俠的追求中所呈現的,布魯斯希望自己作為蝙蝠俠做的一切能喚起人們對正義和光明的希望與堅守,並且能夠永遠的保留這份希望與堅守,正如《俠影之謎》結尾所說,哥譚不會永遠需要蝙蝠俠。
蝙蝠俠恰好在哥譚新上任的檢察官哈維·丹特身上看到了這種對希望,所以他希望哈維能成為蝙蝠俠的繼承者,將蝙蝠俠帶給人們的希望傳承下去,並帶領人們在追求正義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然而小丑卻是噩夢的使者,他要成為考量人性的「檢察官」,他燒殺搶掠,不為財不為勢,只為讓哥譚的人看清楚人性的醜惡,進而毀滅哥譚市。
可笑的是,人性大多數情況下總是經不住考驗,所以小丑才能屢屢得逞,以至於讓站在追求光明戰線的檢察官哈維在失去摯愛與成為雙面人的雙重打擊下,人性的惡掀翻了所有的光明,讓這麼一個曾經被人們崇拜,視作光明的人走向罪惡。
殘破的硬幣,成為哈維的「公平」,他用它來決人生死,也用它決自己的命運。哈維的轉變無疑是對蝙蝠俠追求光明戰線的重大摧毀,而更可怕的是,蝙蝠俠的繼承者,人們口中真正的英雄,卻走向罪惡,那摧毀的將是人們來之不易的對光明與正義的追求和堅守。
所以,布魯斯要做這個「替罪羊」,他是黑暗騎士,他本不該擁有姓名,他可以消失可以承受一切,這就是蝙蝠俠,並不僅僅只是靠武力去懲惡揚善,而是用信念與追求去給一代人信仰,去拯救一座城市。
電影意境上升到如此程度,早已蓋過了此前幾乎所有超英電影的主題。
然而,更加讓電影達到如今這樣全球無數觀眾都為之讚嘆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小丑。
希斯·萊傑驚人的演技讓所有人讚不絕口,他無與倫比的表演讓2008年奧斯卡中表現並不出色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能夠斬獲最佳男配角。即使是在他以猝然長逝後,仍舊用表演徵服了所有評委,這個獎非他莫屬。
小丑處事沒有原則,僅僅只是沉寂在暴露人性醜陋的「快樂」中。
影片一開始就在展現小丑的思維邏輯,他告訴參與搶劫的所有匪徒,只要殺死同伴,他就能分到更多的錢。顯然,沒有哪個劫匪經得住考驗。
「這座城市的罪犯向來都是有信仰的」是銀行行長說出的黑幫的底線,但小丑卻證明只要他輕輕一推,所有的底線都會化為烏有,這就是人性。
黑幫不僅如此,那些堅守正義嚮往光明的人也會如此。
於是,小丑便開始了他的局。他要殺死蝙蝠俠,殺死人們口中的檢察官「光明騎士」,他甚至希望通過自己的局讓他們自己殺死自己。
要瓦解這光明的力量,小丑用的是最擅長的「挑破離間」。就如在解決黑幫問題上,有幫派要殺他被他反殺,他給剩下的幫派拋出的是只能留下其中之一,那麼剩下的必然相互殘殺。
同樣地,小丑向蝙蝠俠、哈維還有戈登甚至普通民眾發出死亡威脅,將這一切追責於蝙蝠俠,挑破的是民眾對蝙蝠俠的依存感。而後利用蝙蝠俠與哈維同時愛上一個女人,讓蝙蝠俠做選擇題——救摯愛或者救「正義」。
諷刺的是,在摯愛被殺,正義騎士哈維也成為兩面人後,小丑的陰謀全部得逞,蝙蝠俠和戈登他們的戰線全面潰敗。
但,這絕對不能使結局,因為黎明前的黑暗最深沉,但黎明總會到來。
在一群犯罪分子與一群無辜的平民之間讓他們自己抉擇生死——一艘船是在押的所有罪犯,一艘船是無辜的平民,兩邊各有一個引爆器,能夠引爆對方的船,12點前如果有一邊引爆了另一邊,那麼剩下的一艘船人能安全離開,否則12點兩艘船的人都得死。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自己的生,需要對面一船人的性命來換,尤其是一邊是罪犯一邊是平民,罪犯罪有應得,平民無辜的,兩邊的人都這麼想,所以兩邊的人都得抓緊時間。
可結局是,人性並沒有小丑想的那麼脆弱,在面對無數人生死的抉擇上,沒有願意用他人的死換自己的生,即使他們真的都想不想死。這一局,小丑輸了。
蝙蝠俠利用高科技定位小丑並成功將其抓獲,面對平民與罪犯輸掉的一局,小丑並不失意,因為他還有一張王牌——讓所有人的希望,光明騎士哈維,變成了黑暗噩夢!蝙蝠俠無法挽回這一切,他能做的只有自己承擔這一切,因為他必須永遠是光明的使者,即使沒有姓名,不是人們口中的「英雄」,也依舊願意。
小丑絕對是《蝙蝠俠:黑暗騎士》中最亮眼的角色,但諾蘭卻與此同時兼顧了蝙蝠俠作為主角應該有的光環,影片沒有忘記蝙蝠俠才是電影的主旨所在。
希斯·萊傑驚為天人的表演讓小丑的人物極具立體感,並且給正義和光明戰線的主角造成了極大的麻煩,不僅讓升華了敘事與主題,同樣也讓蝙蝠俠的「拯救」更加有發揮的空間。
在該片中蝙蝠俠的「拯救」不再僅僅只是停留在動作戲上,更多地是用理念去行動,他尋找蝙蝠俠的繼承者,讓黑暗裡的英雄得以成為光明騎士,守護哥譚市;他甘願「自首」,妥協小丑的死亡威脅,以讓小丑停止殺戮;他甚至在哈維從正義走向罪惡後,默默承擔了哈維的「罪惡」,讓來之不易的光明繼續留存……
這才是真正的「英雄」,這是諾蘭詮釋的超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