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由近及遠的時間順序劃拉第一城在大眾點評上的評價,很容易產生一種郭敬明時間煮雨式的唏噓感。
對如今那些視IFS門前的紅星路三段為時尚與土味分界線、再也不肯踏進春熙路一步的成都本地年輕人來說,「潮流第一城」已經是很久前的故事了。
那時大部分男生還以穿傑克瓊斯為榮、女生還要去逛大嘴猴,IFS和太古裡還只是圍擋上語焉不詳的效果圖,第一城以2005萬元/畝的地價成為當時當之無愧的樓王,進駐的奢品和潮牌佔據了整個成都潮流圈的半壁江山。
敢逛第一城,就是潮且rich的象徵——身挎MM包,穿著HI PANDA的外套,走在校園裡,自帶拉風特效。
在那個潮流信息靠雜誌傳遞的年代,第一城就是成都人唯一的線下潮牌啟蒙地,但凡在雜誌裡出現過的品牌,幾乎都能在第一城裡找到。
中國第一份原創潮流雜誌《1626》的成都分部,就坐落在第一城14樓。
▲圖由曾在《1626》成都版工作過的@11提供
沒有人說得清這些年裡這座「潮流第一城」是怎樣慢慢沉沒的。
只有在偶爾上二樓在麥當勞買甜筒時,探頭看到因為穹頂蒙灰和店鋪關張顯得異常暗沉的商場內部,人們才會發出「哦豁,第一城怎麼破敗成這樣子了」的感慨,然後頭也不回地鑽進樓下熙攘的人流裡。
▲不知道蒙了多少層灰的穹頂
▲商場裡大多是這樣持續荒廢的店鋪空曠的店鋪,詭異的畫風,很容易讓人生出「不做鬼屋真可惜了」的念頭。
當然,這一點第一城自己好像也意識到了……
大概是為了省電,商場裡的電梯大多停運,每層都只留了一部供顧客上下。
▲被低劣編織布封住的電梯
圍擋上的廣告詞心酸得讓人落淚
如今只有樓層指示牌上的品牌list還在證明,當年第一城Gucci的時候眼淚也可以Prada Prada地Dior。
▲與周圍氛圍格格不入的奢侈品養護店
也許也是這位沒落貴族最後的倔強
▼▼▼
饒是落魄至此,這棟樓也依然在成都女孩們的生活中怒刷著存在感。只是她們的第一城,和商場無關,而是背後充滿古早味的B座寫字樓。
從美甲美發編髒辮逛買手店,到紋身按摩試婚紗攝影配眼鏡擼貓和男朋友在私人影咖卿卿我我上下其手,大概除了生孩子之外,女孩子的一切需求似乎都能在這座擁有上百家大大小小工作室的32層寫字樓裡得到滿足。
雜亂又旺盛的生命力,和低廉的租金脫不開關係,8000不到的月租金你就可以在寸土寸金的春熙路擁有一間121平的工作室,看得被不掙錢的公眾號傷透了心的你藕心裡痒痒。
32層的寫字樓卻只配備了三部慢悠悠的電梯,冷清的工作日等兩三趟擠上去是常事,如果遇到節假日,一樓的凱賓酒店大廳擠滿了拉著行李箱辦理入住或者拿著房卡等待上樓的遊客,場景絕對不輸火車南站早高峰。
▲看了下價格就知道
它和凱賓斯基沒有一點點關係
但這個價格住上春熙路還要啥自行車?
要是再趕上女孩們扎堆做頭做指甲等待衣錦還鄉的過年前夕,那就是真·人間煉獄。
美甲店是這裡最常見的業態,也許那個在太古裡星巴克裡用修長白皙的手指捏著手機音量鍵開著美顏自拍的時髦女孩,指甲上閃耀的鑽石貝母和亮片就來自這個門牌號吉利得不行的「裝甲部落」。
▲毫不誇張,第一城大概見過成都所有女孩的指甲
除了美甲外,這棟樓裡的另一大業態就是美發了,幾乎每層樓的走廊盡頭都有刷著抖音坐在小板凳上的Tony,等著你的翻牌。
▲別問為啥糊,問就是手抖不敢拍,害怕下一秒就被拖進去辦卡
因為電梯實在太慢,我們嘗試走了下樓梯,長這樣
走到一半黑暗中突然傳來一陣詭異的敲擊聲,我們默念了三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下一個有光亮的樓梯口,發現原來是美甲店小妹在樓道用勺子把沒吃完的飯菜刮進垃圾桶。
▲鐵盒菸灰缸是每個樓梯口的標配,裡面是在美甲店按摩店理髮店裡燃燒著的十幾歲。
也有財大氣粗的老闆租下百來平的鋪子做貓咖,兩萬多一月的房租,我們在一旁默默計算要賣多少杯飲品才能把貓養得胖墩墩+回本,全靠有錢死撐。(可能別人老闆根本不care,開的就是情懷吧)▲開門做生意不開燈,
是不是第一城的營業共識?
▲跟對面太古裡對著幹的「泰古裡」泰式按摩店
2202室是藏在寫字樓裡的低調造夢工廠——ETM練習生培養中心,誰也說不準,也許十年後你女兒的愛豆可能就是從第一城走出去的。
音樂老師是FIR的阿沁,表演老師是劉天池師資力量異常雄厚,能親獲兩位老師的傾力指導,感覺明年就能站上《中國好聲音》和《演員的誕生》。骨妹站在這造夢工廠門口等了許久,醞釀了很久的「我有一個夢想 ....」後,緊張地按了門鈴,以為下一秒就可以改變人生軌跡,從此告別公眾狗的命運,走上出道的花路。
結果根本沒人開門。
最魔幻的工作室應屬12樓這家集財會、複印廣告、超市、心理諮詢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了。
在樓下看指示牌的時候我們就對這裡產生了極大興趣,上樓之後更是——嗯,amazing…
我們一度以為是因為在寫字樓裡工作的年輕媽媽會把孩子放在這裡託管,所以才有這些玩具,後來才知道這是老闆娘用來做心理諮詢的沙盤???
老闆娘氣質有點A,有點像那些在港片裡活通透了的大姐大,在鬧市中的寫字樓裡,開了這麼一家小店,賣賣雜貨,拌拌涼麵,搞搞複印,順便幫人算算命做做心理諮詢。
感覺她拌完涼麵下一秒,就會回頭抽著一根煙問你——「我這裡什麼都能買到,可你要拿什麼交換?」
建議參觀。
▲參見電影《過春天》
進門後我們嚷嚷著「感覺好渴啊要不買瓶水吧」,說實話其實是害怕不買點東西今天就走不出這個門……
▼▼▼
寫推送的時候查了下《1626》的資料,原來這本潮流雜誌名字的起源意思是16歲-26歲的年輕心態,如果骨妹沒猜錯的話,現在看到這裡的大多數讀者,可能已經沒有資格看這本雜誌了。
也不過十多年的光景,當年在第一城買VANS的少年肚子已經有點發福,開始關心起首付、社保和豬肉價格,半夜花三塊錢單曲循環《說好不哭》。
也不知道吳先生的招商熱線,如今一天能接到幾個電話。
【今日互動】
▼
不想問你去第一城幹過啥
只想問你今年滿了26沒
——
/ 反骨 /
今天也是沒有找到合適自拍的一天
策劃:令人作藕
內容執行:反骨
內容為令人作藕原創
轉載請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