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捲雲舒,百年一瞬,城市變遷。能串聯起各個時代城市發展印跡的承載物,檔案是其中之一。
為了留住杭州城市的這份回憶,2011年至今,杭州市房產檔案館一直進行著一項艱苦的工作——對館藏的晚清至建國初期的15萬卷歷史房產檔案進行搶救性修復保護。
最近,又一份寶貴的檔案揭開了神秘的容顏——由民國浙江省陸地測量局測繪形成的杭州地形圖37張。這些地形圖由測繪者採用當時的先進測繪技術繪製而成,它分區塊詳細地記錄了杭州當時的地形情況,包括建築、道路、鐵路、山地、河流、沙灘、橋梁、村莊等,詳實而清晰。
民國杭州地形圖冊
可能獨一份
為了保護這份珍貴檔案,地形圖的原版已經進行了封存。昨天,在杭州市房產檔案館,記者見到了復刻版本的地形圖。
地形圖共37張,其中有12張是彩色地圖,記錄的是市街及西湖附近的地形情況。而另外25張黑白地圖則是杭州市近傍圖,記錄的是杭州周邊地區的地形。
在地圖邊角,有這樣一行小字,「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測圖,二十二年九月(1933年)製版」。
「這圖冊也並不是完整的,根據地圖上的標識,發現還有幾個區塊的是缺失的,但已很難能可貴。」杭州市房產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杭州解放前夕,時任國民黨杭州市長的俞濟民曾要求將市政府及所屬各處的檔案、資料、圖籍能帶走的儘量帶走,不能帶走的予以燒毀。後來有人用已作廢的舊圖冊「偷梁換柱」,這批珍貴檔案才得以倖存。而且民國用的紙張質量差,極易老化。據國家圖書館測試,民國時期紙張的一般壽命是50年至100年。這份珍貴的地圖冊經歷了80多年歲月洗禮依然保存完好,已很難得。
目前初步查考來看,除了杭州房產檔案館外,尚未發現如此全面反映民國杭州地形且保存相對完好的圖冊。
康熙、乾隆曾下榻的行宮就在如今惠民路上
12張彩色地形圖將杭州城分成了12大區塊進行詳細繪製,包括吳山、慶春門、武林門、新市場等。仔細查看地圖,你會發現許多耳熟能詳的街巷、河流,當然更多的是許多聽都沒聽過的曾經的地名。
比如吳山區塊的地形圖上,一處大型建築就格外引人注目,地圖上該建築群標名為「舊行宮」。這張彩色地圖上的舊行宮就位於後市街的西面。有意思的是,舊行宮的南面還有一條河,小河蜿蜒綿長一直通向了西湖。
這處建築究竟有怎樣的故事?昨天,記者也找到了杭州城市學研究理事會理事,土生土長的老杭州人丁雲川。丁雲川說,這舊行宮還真的很有說頭呢。
舊行宮的原址其實就是現在惠民路上浙江商業集團的所在地。南宋時,這裡曾是宋理宗的潛邸,到了明清時期,這裡變成了織造府。康熙44年,也就是1705年,康熙帝南巡,第一次到杭州,據說當時就是從拱宸橋的北官碼頭上岸,坐著轎子到了舊行宮,就在此下榻了。就是在這裡,康熙帝提筆寫下了包括南屏晚鐘、雷峰夕照在內的西湖十景。後來乾隆帝南巡,據說也住進了舊行宮,無獨有偶的,也是在這裡寫下了西湖十景十首詩。
「當年舊行宮的南面和北面都有河直接通向西湖,康熙帝和乾隆帝就直接在這坐上船到西湖里遊玩去了。」丁雲川說,皇帝南巡之後,舊行宮又變回了織造府,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後,織造府正式關了門。後來這個地方還給了老百姓,因為場地大,老百姓可以在這辦婚喪事,甚至還有雜技等演出。後來這裡又輾轉做過倉庫,一直到現在成為了浙江商業集團所在地。
80多年前,武林廣場一帶都是農田
把這12張地圖拼拼湊湊,80多年前的杭州城就這樣在眼前徐徐展開。對照著這些彩色地圖,腦海裡閃現的唯有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比如現在的武林路在當年的地圖裡叫西大街,現在的建國北路當時叫東大街。
比如武林門區塊的彩色地圖上,武林門城牆還依稀可見,城牆南面的小北門地圖上的標註表明,這一帶幾乎全部是農田,要知道,這一片可是現如今最熱鬧的武林廣場東面一帶。
水星閣,在80多年的地圖上就已經有了這個地名。有意思的是,地圖上顯示,在水星閣的西面,有一塊蠻大的水塘,水塘中間有陸地,地圖上標明,這裡是一處火藥局。
「我還記得大約是1956年,當時還在杭高讀書,經常晃到水星閣那兒,記憶中,那裡池塘很多,塘裡還有很多魚呢。」丁雲川回憶。
你還會發現,當年杭州城內水系的密布和發達。比如如今的光復路,在80多年前的地圖裡,這是一條南北向與中河平行的小河;現在的浣紗路,在當年的地圖裡往西北方向還拐出了一條南浣紗路,浣紗路和南浣紗路旁也有一條河,彎彎曲曲,往北一直溝通了京杭運河。
「當年的杭州城真的是河道密布。」丁雲川說,當年僅僅是下城區菜市橋到東園艮山門這一帶,就有大小72池塘的說法。而這些地圖就是最詳實的證明。
杭州市房產檔案館表示,將以館藏的37張民國時期杭州地形圖為對象開展編研,充分挖掘圖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目標。
「這套圖冊可以說很詳實地記錄了民國時期杭州的全景全貌。它有可能會填補杭州古舊地圖史上的一個空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參與地圖冊研究的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楊天才教授表示,該圖冊若能編撰出版,將成為展現杭城舊貌的重要史料,可供社會品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