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繪畫中,紅黃藍被稱為色彩中的三原色。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也時常利用身邊常見的染料植物製取紅、黃、藍這三種顏色。我們身邊究竟生活著哪些陌生又熟悉的染料植物?一起來看看吧!

紅色:茜草
紅色對於中國人,應該算是比較喜歡的色彩了,結婚時要紅色,商業開業要紅色,本命年也不忘帶紅色。在我國的周代,茜草已經作為紅色染料開始被人們所使用;在古代波斯、埃及、希臘等國家,幾乎所有紅色織物的染色也都是用它。

茜草(Rubia cordifolia)是茜草科茜草屬的植物,很容易種植,生命力也極其頑強,農村的農田、城市的角落中都可以發現它的身影。茜草的葉片長得很規整,在莖上每個節的地方,會長出4-6片葉片,排列的很有層次而且相當規整,植物學家便把這樣一個莖節上同時長著兩片以上葉的排列方式叫作「輪生」。

古時候的人們利用茜草的根部來進行染色。每到秋季,人們將採收的根部曬乾,用碎片或粉末來染色,染出的顏色類似磚紅,算是比較沉穩的紅色了。值得一提的是,茜草根中的主要成分——茜素,是第一個被人工合成的天然色素,而後茜草染色的歷程也就終止了。
黃色:柘樹
說到黃色,可謂是皇家專屬顏色了,早期對於皇帝的服裝顏色,還沒有嚴格的要求,比如秦始皇,常穿的就是黑色的袍服;而當時秦朝也更推崇黑色表達自己的威嚴。此後到了隋唐時期,才逐漸開始流行「以黃為貴」的理念。根據《唐六典》中的記載:「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這裡面的柘黃,就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
柘(zhè)樹(Cudrania ricuspidata)是桑科柘屬的落葉灌木,和桑樹同屬桑科,因為開的花朵為黃色,所以又俗稱黃桑。它的樹葉也可以餵蠶,結的果子呈球狀,成熟後為桔紅色,可以食用又能釀酒,口味略帶酸甜。
柘樹的木材心部為黃色,質堅硬細緻,除了做染料外,還可以做家具、做手串;用它染出的黃色,名為柘黃或赭黃,據說這種黃色在月光下能呈現出略帶赭紅的光澤,十分炫目,所以柘木經常被當作皇帝衣物的染料,進而皇帝的常服也被稱為柘服。
藍色:藍草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每個人都比較熟悉的成語,它出自於荀子的《勸學篇》,不過這裡的藍,指的不是顏色,而是蓼藍。在蓼藍中可以提取出藍色染料,所以在古時又被稱為藍草。類似的植物還有菘藍、馬藍、槐藍等,都可以染出藍色。
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是蓼科萹(biān)蓄屬的植物,一年生草本。莖葉是紫紅色的,葉片為卵形或寬橢圓形,幹後呈暗藍綠色。至於為什麼綠色的草葉,可以染出藍色,是因為它的葉片中含有一種名為靛苷的物質,本身無色,但沾染織物、接觸空氣後會被氧化成靛藍。
通常人們都使用藍草的葉子來給織物染色,起初僅是用手揉搓,後又將其搗碎放入水中浸泡,過濾碎葉後,再把布料放入繼續浸泡;取出後進行風乾、水洗,此時染色就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