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藍
最近,「娛樂圈紀委」王思聰跑到創投圈來「懟人」了。他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就在他說這句話之前,聚美優品宣布將以3億元收購共享充電寶企業街電科技60%的股權,並且陳歐將擔任街電董事長。甚至陳歐還「懟」了回去:「謝謝思聰監督……」
而在王思聰說這句話之後的第3天,小電、Hi電、非常電三家共享充電寶企業在同一天發布了融資消息。粗略統計,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共享充電寶行業內總融資額已逼近12億人民幣。
資本瘋了嗎?很多人發出這樣的疑問。但其實,資本並非「腦袋發熱」,他們投資的並非充電寶,而是充電寶背後的「共享經濟」。
日前,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
這幾年來,國內從共享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再到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房屋等,資本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其實,資本真正盯上的,是共享經濟背後,現代社會人們對於便捷和靈活的生活方式的嚮往。
共享經濟下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被人們所接受和喜歡,其實是因為我國城市化發展存留了太多的問題,著實為人們的生活添了不少「堵」。
從20%的城鎮化率發展到70%,歐洲花了200年、美國花了120年、日本花了80年。再來看看中國,建國時,我國的城鎮化率為17%,到了改革開放後,「嗖的」竄到了56%,以1%的年均速度在增長,遠超其他國家。
速度太快,並不見得是件好事。因為,城市並非冰冷的存在,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生命歷程。城市和城市群,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生態體。
例如歐洲有不少歷史名城都有著幾百甚至上千年的積澱,且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具有內生的關聯性和協同性。但在我國,許多城市乃至城市群的規劃,都是在行政命令下產生的。
「拔苗助長式」的城市建設留下了許多後遺症,具體表現在大城市資源集中,人們「爭相搶奪」,但依舊不夠用;小城市因資源的匱乏留不住人才,「空有虛殼」。
那麼,如何解決 「大城市病」,縮小城市間的差異,讓大城市更宜居,讓小城市更有未來?
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個人口在百萬級以上的城市,如果採用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城市的綜合發展收益將提高2.5-3倍。
與之不謀而合的是,早在幾年前,我們國家就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目前中國95%的副省級城市、83%的地級城市,超過500個城市均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以往,我們總是以「人流」「物流」等詞彙來形容一個城市的發展。而如今,則要看這個城市的「數據流」「信息流」等智慧化程度。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智慧城市即數字城市。
但城市並非孤立的個體,國家在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和城市群的同時,也提出了智慧城市群的概念。從一個城市的智慧,到一群城市的智慧,運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最終達到城市間的數據開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運作。
城市越智慧,生活就越有幸福感。在人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交通上,通過採用先進技術,使得通勤率大大提升,例如中國首條城際地鐵廣佛線,採用西門子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往返於廣州、佛山兩地的上班族僅需39分鐘便可抵達目的地。
另外,城市的資源共享也大大提高了人們生活的便利性,如在一些先行先試的城市,市民去醫院看病,無需攜帶現金和社保卡,即可直接在手機上掛號、查報告,並使用支付寶完成行動支付。
儘管智慧城市群建設是一項由國家主導的政策方針,但最後受益的是每一個人。所以,除了政府這條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民間還有一條自下而上的助力之路。人人都可以不遺餘力的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則認為,智慧城市群的發展是個量大面廣的項目,憑藉技術上和成本上的領先優勢,跨國企業大有可為。
城市間的連接,靠經濟和文化;而要打破城市間的孤立狀態,可從交通入手。如何讓智慧城市群的大交通「大而有序」?西門子就是一個典範。通過先進的數位化技術,將雜亂的交通系統有機地融合為綜合性智慧交通網絡,實現提前預知故障,最大程度減少意外故障發生,保障最大運能和最高可用性,確保城市交通、城際交通的高效運轉。
截至2016年底,西門子已為中國14個城市的31條地鐵線路提供技術支持。例如,為北京地鐵10號線提供列車自動控制系統,除鼓勵本地公交外,還可通過將公交和私家車納入一個整體交通管理框架,優化交通流量,助力環保。
當然,交通只是一個方面,在智慧城市群框架下的智能基礎設施領域,如樓宇及能源等方面,西門子也不遺餘力,通過數位化技術全面有效地推動資源整合,提升城市的運轉效率,加快城市智慧化進程。
如果說,共享經濟的發展,是城市中一輛車、一個充電寶、一個籃球的便捷共享。那麼,智慧城市群的發展,就是城市與城市之間,資源和產業的共享,是一種更加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也為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