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時代的傳奇:Leica M膠片相機

2021-02-23 君峰影像


故事要從上個世紀說起。在德國威茲勒一間小小的實驗室裡,巴納克靈光乍現創製了首部35mm片幅的相機,影響了之後的百年攝影史。


▲M膠片機時間軸,點開看大圖

徠卡不斷改進設計,徠卡M3的發布像一陣旋風,席捲了當時的攝影界,它甚至可以說是50和60年代聯動測距相機的巔峰之作。膠片時代的徠卡M,是許多人心中念念不忘的經典。


◆ 過片杆由拉兩次改為單次

◆ 早期的亮線框沒有覆蓋廣角鏡,如果使用35mm鏡頭,就必須配以「眼鏡」幫助調焦和取景

◆ 採用新插刀式接環,加上50、90和135mm鏡頭而設的亮線框取景及測距器

1956-1957


◆ M3衍生出來的特別版本相機,編號從1至450

◆ 計數器與M2一樣為外置式

◆ 特別設計的LEICAVIT MP機底快速過片器

1958-1967


◆ 採用三個更合用的亮線框,供35、50、90mm鏡頭使用

◆ 採用外置式計數器

◆ 採用0.72x的放大倍率

1959-1964


◆ M2的簡化版,沒有測距器,但是有反射式亮線框供35mm和50mm使用

1964-1966


◆ M1的無取景器版本

◆ 用於科研及技術性拍攝

◆ 膠片的邊緣可以曝光,數據可以可以記錄其上

1966-1976


◆ 基本規格與M4相近,但沒有測距取景器

◆ 也用於科學研究拍攝,取代MD的機器

◆ 有斜角式回卷杆,拉起回卷杆來回卷膠片

●1967-1975


◆ 新的機頂蓋設計,有傾斜的可折式回卷杆手柄

◆ 加入供35、50、90、135mm四種鏡頭使用的亮線框,及快速上片的膠片軸設計

◆ M4有銀黑兩色,以後的M主力機型都有些它的身影

●1971-1975


◆ 第一部加入了TTL測光的M機

◆ 取景器裡設有追針以及4個反射式亮線框供30、50、90、135mm鏡頭使用

◆ 還有自拍器和X同步熱靴

◆ 內置測光設計

●1973-1976


◆ 「Compact Leica」,即小型徠卡的意思,它成功將TTL測光系統小型化CdS的測光元件設於快門帘幕前的搖臂上

◆ 設有3個亮線框用於40、50、90mm的鏡頭

◆ 可以使用M接環鏡頭

●1977-1987


◆ M系列中最後一個沒有測距取景器的常規型號

◆ MD-2是M4-2演化而來,有X同步的閃光燈熱靴和可加裝卷片馬達的性能

●1978-1980


◆ 與M4非常相似,但省略了機面自拍器

◆ 新增X同步觸點的閃光燈熱靴和可接連著馬達卷片器的設計

◆ 快門速度1-1/1000s,設有B門

●1987-1987


◆ 性能與M4-2基本相似,但取景器內亮線框已經增至6個,分別供28mm、 35mm、50mm、75mm、90mm和135mm鏡頭使用

◆ 機身上首度出現小紅圈

●1984-1999


◆ 首次加入全新的TTL測光系統,在快門帘幕上有個圓形的白點,把光線反射到測光元件進行測光,這種設計延續到後來的M7和MP

◆ 取景及測距器有0.58、0.72、0.85三种放大倍率可以選擇,取景器內還設有LED亮度指示平衡


●1998-2002


◆ M6 TTL滿足閃光攝影曝光自動化的需求,配合兼容的閃光燈可作TTL自動刪光曝光

◆ 與M6一樣有三種取景放大倍率

◆ 但快門速度盤加大了,旋動的方向已與取景器內的LED曝光指示的方法一致

● 2002-present


◆ 根據M6 TTL測光改良,實現了M系的自動曝光,發展為電子控制的快門帘幕

◆ 與M6一樣有三种放大率的取景器,取景器內有跳字式的快門顯示

● 2003-present


◆ 以M6為藍本改良,加入電子測光同樣有0.58、0.72和0.85三种放大倍率的取景器型號供選擇,但在過片杆、回卷鈕、快門速度盤等細節位置都仿照舊式M機設計

◆ 沒有紅色LOGO,機頂刻有舊式字體Leica

● 2014-present

復古緩慢的步調,純粹機械的精美,向M2老經典致敬,銀黑兩色設計,每臺相機中都配有一卷柯達Tri-X 400黑白膠捲。「減減減」,去掉顯示屏,去掉測光表,去掉電池,只剩下最本質的攝影體驗,攝影師僅從鏡頭和機身上就能得到快門、光圈信息。喚醒心底最原始的對機械純粹的享受。

Leica MA記錄下的世界

想要知道徠卡最令人痴迷的復古味道嗎?想要重拾膠片時代慢慢磨製一張照片的樂趣嗎?擁有它,感受它,使用它,點擊底部閱讀原文,你就會了解這一切。

本文整理自《LEICA徠卡相機故事:經典的探索》,圖片來源於網絡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

查看機械膠片相機Leica MA

生活不止眼前的喧囂

還有我們

君峰徠卡奧森公園體驗中心

守候著你的詩與遠方


還沒看夠?精彩繼續!

鏡頭 | 三天三夜也數不完的徠卡M卡口鏡頭

沙龍 | 你想要的體驗,不就是如此嗎?

百科 | 無反界顏值代表 極簡風格Leica T 相機

攝影 | 拍雪景前的準備工作你做好了嗎

講堂 | 光圈的使用


▼長按二維碼點擊關注,打開徠卡新世界大門▼



電話:400-668-0101

商城:進入微信「君峰徠卡」,點擊底部「徠卡商城」

淘寶:淘寶首頁輸入「4498311」直達店鋪

奧森體驗中心:北京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西門

電話:010-64529308/64529309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9:00-18:00

馬連道體驗店:北京市馬連道攝影器材城4層南區311

電話:010-63343621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9:00-18:00

相關焦點

  • 相機收藏-徠卡(Leica)膠片相機螺口鏡頭系列之​Leica IIIg
    M3採用新的M卡口設計及新的外觀設計,同時M3為135旁軸相機帶來了新一輪的革命性意義。IIIg是巴納克(Barnack)螺口系列最後一個進化版本,對那些仍偏愛巴納克(Barnack)設計的相機的徠卡愛好者來說,意義重大。
  • 【影像典藏】Leica最後一款以數字命名的膠片相機——leica M7
    圖片選自:王琛視覺藝術中心古董相機典藏      王琛收藏leica M7膠片相機是在2002年美國的PMA博覽會上,Leica 推出的,從而翻開Leica M系列的新篇章。M7除了引人注目的AE曝光功能外,其他的和M6沒有太大的不同.不過Leica還是為攝影者設想到萬一沒有電池時不影響拍攝的辦法,保留了二檔機械快門:1/60,1/125秒.測光聯動範圍也比較廣,最長曝光時間可以達到32秒。
  • 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徠卡M-A | 冬雨
    2018年,自己第一臺膠片相機,leica M-A。購買的時候桌子上一字排開M3,M2,M7,M-A。當時不懂,覺得應該選個新的,後來才明白了老機器的美,遂逐漸補齊了M3和M2。可你如果你了解leica歷史,你就明白它的計數器來自M3,他的取景器甚至前臉外形幾乎來自M2。是的,就是將上個世紀的最好的技術進行了融合,沒有什麼創新,但是有傳承,就像廣告說的:啥也沒有,但有著leica屹立百年不倒的品質。
  • 【影像典藏】機械的極致——徠卡Leica MP
    圖片選自:王琛視覺藝術中心古董相機典藏      王琛收藏的這款相機是繼徠卡M7之後的一臺膠捲相機——徠卡MP相機,這臺相機採用了復古的外觀,三套取景器,測光系統,傳統的快門速度,在M-A出現之前也被認為是最後的徠卡膠捲機。
  • 介紹幾款膠片時代經典相機
    在數位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的今天,還有很多攝影師還在拿著「古董」一樣的膠片相機在拍攝照片,這些拿著膠片相機的人走在大街上,有些不懂攝影的人用異樣的眼光來看他們
  • 徠友分享 | 帶著膠片相機Leica minilux 去看偶像的演唱會
    minilux是徠卡入門級的膠片相機, 全自動傻瓜模式拍超級方便 。身邊的朋友都說相機比較燒錢 ,我個人覺得還好 。找到自己喜歡的相機後 ,短時間內就不會再想著要換別的相機了。而且膠片相機也沒有更新換代這一說 ,對minilux的投資除了配了一個半皮套之外(配完皮套連相機包都省了 ,出門挎脖子上也很方便) 沒有其他的了。 膠捲也是一直在老熟人那裡買 ,沒花什麼錢。
  • 剛出的Leica M10-P終於恢復了膠片時代的功力
    剛剛Leica發布重磅新相機Leica M10-P徠卡M10-P相機規格:傳感器:2400萬像素全畫幅CMOS處理器:Maestro IIISO範圍:100-50000M 10-P是一款悄咪咪的相機。視頻中的聲音有放大的效果,實際聽起來更小。為了更直觀,再看看M10-P的快門聲跟一些機械快門相機聲波圖形對比。
  • 後膠片時代,LOMO相機的意義
    我接過這個膠片相機,在小區超市門口的座椅上認真看了20分鐘說明書(伴隨著女友殷切的期望),戰戰兢兢(嘀嘀咕咕)把膠片裝了進去。放大看還挺瘮人現在了解了一些相機知識後回過頭來看,這臺相機還是蠻奇葩的。雖然是玩具相機,但卻是機械結構的,不用電池,自己上片過片,對新手不能算友好。
  • 重回膠片時代 十部高性價比膠片相機推薦
    與佳能不同的是,該機的絕大部分都由金屬材質打造,且採用全機械結構,也就是說沒有任何自動功能。內置曝光表是該機的一大特點。入選原因:賓得K1000的出現滿足了那些對於純機械操作深深著迷的入門用戶的需求。儘管賓得K1000和佳能AE-1在質量上都非常過硬,但我們更加欣賞K1000的機械設計,這種設計可以讓我們完全拋棄電池,而且由於是金屬機身,K1000在耐久性上也要有更好的表現。
  • 器材初級指南|膠片相機
    這幾年愈發流行起膠片攝影,無論是膠片相機還是膠片都在瘋狂漲價
  • 膠片相機之入門
    慢慢科技發展,膠捲相機的時代過去了,柯達膠捲破產,街上的照相館也沒有了洗照片的業務,我們也開始了全民手機攝影的時代。但終歸,膠片有膠片的特點,膠片的色彩與膠片的豐富度,以及等待成像的心情。在我看來,膠片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歷經光陰依然經典的存在。就像電影《情書》中出現的電影寶麗來相機sx-70,《春嬌與志明》中楊冪使用的,經典永恆。
  • 深度解析徠卡膠片相機
    「膠片帶給我們的不止是照片上的質感,還有的是等待後的喜悅」。有人說,玩膠片機是對前機械時代的懷念;有人說,玩膠片機是對膠片顆粒感和色彩的迷戀;也有人說,玩膠片機是想感受那種等待後的喜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膠片相機」是何方神聖,為何在這數碼當道的年代,仍有人痴迷於它。卷片鈕:底片的回卷與取出,如上片杆無法撥動時標示底片已經拍完,此時必須將底片回卷到片筒內。1.將過片鈕轉向R。2.將拉起式過片杆向上拉起(最高約11mm)。
  • 如何選擇你的第一臺膠片相機?
    或許你已經開始考慮換一種拍照方式,不管自我激勵還是身邊朋友的影響,或者就是想尋求一種與眾不同的攝影體驗,你可以開始考慮為自己買一臺膠片相機了。你可以不拍膠片,但是不能不了解。 一、你可以接受的價位   很實際的問題,你樂意花多少錢來養膠片。膠片相機,一分錢一分貨。
  • 一臺 Leica M10 相機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說起 Wetzlar,那裡可是 Leica 傳奇開始的地方,1913 年,第一部 Leica 相機的原型 Ur-Leica 就在 Wetzlar
  • Leica M5,一臺被嚴重低估的徠卡M系膠片相機 | 百年徠卡【07/100】
    一臺被嚴重低估的徠卡M系膠片機身。相對的,M5比起其他M膠片機身,就要略重了100多克的樣子,沉甸甸的。但是M5的實際握持感很好,拿在手裡看著也很大氣。而外形這個東西,真的是見仁見智,很多人覺得M5沒有其他M機型好看,但比如小助理,就堅定地認為M5要比M6好看。至於質量,之前看過一個說法:按照M5的研發投入、生產成本和實際產量,每一臺M5的成本換算到今天的貨幣,大約是4000美金,可見用料本身也不會差。
  • 膠片未死 ! 談徠卡Leica MP膠片機
    人們迷戀機械製造,享受撥動過片杆膠片過片的細膩質感,和等待一卷膠捲衝洗的期待心情,使得膠片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減反增
  • 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FM2|Tobacco
    我是70後,最早見的相機全是膠片相機,但真正屬於我的第一臺膠片相機卻是
  • Minolta TC-1 袖珍膠片相機的頂點
    時至今日,體積緊湊,鏡頭一體的袖珍膠片相機,是膠片愛好者最容易接納的玩具,這些相機往往具備自動對焦、自動過片、自動曝光的功能,玩家們的學習成本極低,是膠片相機興趣圈裡,使用門檻最低的一類器材。已經凝固的相機歷史並不如煙,還有許多記憶清晰的畫面,甚至還有許多面貌依舊嶄新的二手相機,仍在我們手中把玩使用,甚至不少機型仍然火熱。
  • 我的膠片相機|鋼鐵戰士 一代機皇 Nikon F2
    膠片則有著滿滿的時代情懷,拿起過往的經典,過片、調光圈、快門速度,靜下心來重溫摁下快門之前的認真與思考,每一次拍攝都是慎重的儀式,我們可以用心體會摁下快門後的期待,拿到片子的驚喜,以及底片上承載的時光。
  • 銳意創新的年代 奧林巴斯 膠片半格相機 PEN-FT
    這幾年收集了好多機械膠片相機,一臺臺經典的名機實在太美,做工用料美輪美奐說實話,現代數位相機能比得上當年這些做工的,掰手指真也數不出幾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