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署前路站拆遷的公布算不上好消息,因為,廟前直街還是冇得留低…
市民呼聲震天,以歷史價值為中堅理由。單從歷史價值角度,廟前直街的形態與建築更有代表性。廟前直街涉及的範圍也比兩館更為廣泛,這條街上的集體記憶疊加起來並不少,其實屬大宗。
兩館(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為公共建築,有專家護航,暫時幸保不失;如非必要不應佔用的民產,說的是廟前直街的整整一側(廟前直街北側),它們仍然在劫難逃。
綠色處避免清拆
署前路站在邏輯上根本難以自圓其說。它的尷尬位在於,它本身就是一個將就的規劃。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要認識到,東與署是兩個不同的站,換乘通道嚴格來說只是虛擬換乘,實質是接駁通道。
公告表明原擬設在兩館地下,署與東的「換乘通道」將擱置。然擱置不可能長久。早建遲建,建築恐怕還是要動,只是輿論阻力大小問題。通道建成,用換乘的標準校驗,這個站必會因通道過長「換乘」效率低下為人詬病。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距五號線開通的2009年已有11年之久的2020年,規劃一條比楊箕換乘通道更長的通道,怎麼說得過去?
假如最終不建通道,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會更尖銳。
有些人認為這個問題的製造者是群情洶湧的市民,其實不然,關於建通道也難逆轉的不合理,上文已有所交代。這些人不再深一步質疑建站的合理性,反而從一開始便傾向接受定見,即使有所反思,卻是淺嘗輒止,更因閃避房間裡的大象,最終出現莫大的偏差。
這就好比穿得性感的人遭人強暴以後,衣著無奈地收斂起了些,路人卻說:你這不虧了,若是以後再遇上登徒子,橫豎都是被盯上,因著這故作矜持,豈不沒有上次盡興。
言歸正傳,那個根本的問題是,沒有通道,意味著這兩個站完全獨立。那麼用線路規劃的標準校驗,建造兩個站距這樣近的站點,合理性將更加薄弱,但我還是嘗試循這方向推論下去。
為什麼還要建這樣的站?是舊站不敷當區使用嗎?在今次公告中,相關單位還是含糊其辭,簡單重複早已戳穿的「東山口站屬高峰客流控制站」。
疏導其他地區尤其天河的交通?天河與東山比較,自然屬新區。曾受訪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常海青教授提到,現行建設規範更適合於新區,新區環境亦不如舊區複雜。現在新區的硬傷,不對積重未深的新區本區作搶救性改造,怎麼要割舊區來埋單?東山不只是舊區,還是歷史街區。半側廟前直街屬核心區域,與之相望而始終納入今次拆遷範圍的另外半側難道沒有任何歷史價值?文保組織已有相當詳細的發掘。
歷史街區,傷筋動骨的建設可免則免,這符合名城條例的精神。但對其他方案的具體而充分論證,例如挪站、撤站,我們在今次的公告看不見。假如最壞的情況,一定要動用這個街區,那麼,引常教授觀點,以歷史街區角度重新考慮全盤計劃,甚至升格為城市設計實驗性項目,亦是非常應該的。
總之,這次公告,作為與東山口息息相關的市民,我不感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