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丁寧 王雲 陳昊 尹鋼
6月2日,來自全縣14個高山鄉鎮、38個貧困村的1200戶、6595人搬遷至千戶彝寨——易地扶貧搬遷東山社區集中安置點。
一個多月前,入住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東山社區的居民齊吉說日因愛人病逝需要籌辦喪事,考慮到自己的積蓄並不寬裕,喪事的規格讓他犯了難。「既要讓愛人家的親屬覺得體面,又要節省開支。」齊吉說日求助了社區。
東山社區組建了以黨員引領的紅白理事會。由紅白理事會出面協調,原本可能花四五萬元的喪事,在社區努力下,僅花了1萬元左右。
鄉黨委書記白只曲介紹說,「紅白理事會充分發揮監管和服務作用,好習慣、好風氣逐步養成。社區鄰居都幫忙互助、少添負擔,辦事用餐控制在兩個樓棟內的人員。」
當地群眾歡聚在一起,參加感恩奮進表揚大會。
喪事如何從簡?
首個案例,紅白理事會勸了一天一夜
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待客、婚嫁、喪葬、祭祀,殺豬宰牛,殺羊宰雞是體面的表現,為名不為利成了彝人特質。「一頭活體牛,市場上均價1萬元左右,殺幾頭牛就是幾大萬……以前,就算是再普通的家庭只要辦喪事最低都要花個六七萬元。」白只曲說,大涼山彝區一步跨千年,思想觀念落後、財富積累意識不強等現象是長期以來彝區發展緩慢甚至陷入「貧困陷阱」的重要原因。
如何改變村民們的傳統思想觀念,讓喪事從簡成為馬依足鄉勁吹移風易俗之風的核心工作。
東山社區是該鄉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6月初,來自14個鄉鎮38個村的1200戶、6595名村民從高山上集中入住。村民入住後,該社區第一件事便是組建了由黨員擔任理事長,7名居民組成的紅白理事會。
許多居民在社區的幫助下,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尚。
7月初,紅白理事會得知37棟一住戶家的老人過世,第一時間趕去慰問。
老人家有三個兒子,正在計劃宰10頭牛,盤算請多少人。「當我們提出不宰牛時,這三兄弟很牴觸。我們選擇與三兄弟分開談。」白只曲說,對方認為「以前別人都這樣幹,我們不做沒面子」,「外嫁過來的女兒和自己親戚都會沒面子」……
三個兒子裡,大兒子是黨員。「如果我們要脫貧致富,這個傳統觀念必須要改變,黨員有義務帶這個頭。」白只曲與大兒子談了到半夜,逐步做通了思想工作。「我們就以心換心地做思想工作,勸了一天一夜,終於勸住了對方不宰牛,不放煙花。「這門喪事,對方節省了五萬多元。」白只曲說。
「我們已採購了47000餘元的切肉機、桌子等移風易俗物資,無償提供辦喪家庭使用,並組建了7人組成的紅白理事會,理事會成員跟蹤督辦,辦喪吃回鍋肉,出殯時也不發砣砣肉。」鄉黨委副書記、社區支部書記俄的土享說,充分發揮成立由村黨支部書記、群眾中威信高的老黨員、老幹部、村民共同組成的紅白理事會,要求理事會成員全程參與婚喪事宜辦理,在關心幫助群眾辦好婚喪事宜的同時加強監督,讓移風易俗成為社區居民的自覺行動。
卸下「枷鎖」
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尚
在社區黨支部的努力下,東山社區不僅讓居民逐步改變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枷鎖」,還通過制定完善村規民約,配備鄉村清潔員,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文明家庭創建,積極改變居家清潔衛生條件,推動群眾逐步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尚。
「逗硬『喪事宰牛不超6頭、婚嫁彩禮不超6萬元、婚喪酒席不超30桌』等剛性約束,引導居民紅白事新辦儉辦,主動積累家庭經濟。」白只曲說,社區還以婦聯組織為主體,組建「古嫫阿支互助隊」等服務隊「樹新風助脫貧」,有效推進了移風易俗,紅白事吃「回鍋肉」不吃「坨坨肉」、不宰牛等好風氣逐步推廣開來。
甲依鄉省祖村搬入東山社區的石以裡格說,按照過去的習俗辦的話,他家要宰幾頭牛,再加上煙花、火炮、菸酒等,七加八加至少要花8萬以上,但這次的喪事簡辦,他家總共才花1.3萬多。
11月12日,當地群眾在金陽縣易地扶貧搬遷東山社區,當地群眾歡聚在一起,在舉行感恩奮進表揚大會同時,興高採烈進行歡慶彝族年文藝匯演。
「在移風易俗中,我們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並舉,引導群眾循序漸進化風成俗。」白只曲說,隨著黨的富民惠民政策的疊加,精準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社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金陽縣馬依足鄉東山社區的居民都說,移風易俗,喪事簡辦,讓子女和親戚都減輕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