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老人過世 社區書記面臨喪事大考

2021-01-12 生活晨報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李星 王培霖 太原報導 當清晨第一縷光線乍現時,社區工作人員已經投入到忙碌緊張的防疫工作中了。和所有的一線工作者一樣,太原市萬柏林區南社社區黨支部書記侯力紅早已戴著口罩、手套開始投入戰「疫」。2月20日,記者聯繫到了侯力紅。

喪事從簡 兩天就下葬

2月17日,南社社區一87歲老人因病去世。「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當地的習俗,在這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如何給老人辦理喪事,可是個大問題。

「現在是防疫的關鍵時期,大規模的人群聚集非常危險,希望你們喪事簡辦,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風險。」得知村內有老人去世,侯力紅和居委會主任白志勇及時趕到事主家,做家屬勸導工作,爭取理解配合。

「母親為我們這個家操勞了一輩子,87歲,算是喜喪了,本想熱熱鬧鬧送她走……但大家平安健康才最重要。我們一家人商量決定,母親的喪事從簡,防疫要緊。」經過一番思想動員,老人的家人們同意只請幾個鄰居幫忙抬喪,謝絕親戚朋友前來弔唁。兩天後,老人下葬。

返並人員 自我隔離14天

喪事從簡,只是南社社區防控疫情的一個縮影。南社社區是城中村改造後成立的社區,有居民417戶,1625人,加之外來人口,有3000餘戶,近萬餘居民。

同時全面摸排全村4個居民小區人員情況。為克服流動人員較多、租房人員難統計的防控難點,做到「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防疫要求,社區採取封閉式管理。製作、分發通行證,每戶每兩天限一人出行。在得知有位居民從武漢返並,侯力紅、白志勇及時與這戶居民取得聯繫,要求他們一家8口人在家自我隔離,並安排人員每日登記,並定期為他們代購日常生活物資。經過14天的隔離,他們8人的身體狀況均未出現感染情況。

防疫主力軍 一群迷彩服的90後

一身迷彩著裝,一副口罩,一副手套,他們便是南社社區的青年戰「疫」軍。

為守好社區大門,疫情期間,南社社區治保會組織一支由90後青年戰「疫」軍,在社區黨支部帶領下,不分晝夜,連續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

青年戰「疫」軍共有60人,他們以戰鬥姿態投入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每5人一組,在4個居民小區輪班值守,8時—14時、14時—22時、22時—次日8時。白天他們測體溫、做記錄、進行消殺、織密道路防控網……夜晚寒風凜冽,雖然出入的居民不多,他們卻依然堅守在值班崗位上,彰顯著青春本色。「不放過任何一輛車、任何一個人是我們的職責。」他們真正做到了全覆蓋、無死角,全力守護居民們的安全健康。

「非典那會兒,我們還小,那時候也不懂,非典到底是個啥概念,大人們都把我們保護得很好,如今我們長大了,也懂了,該換我們來守護大家了。」這群90後,如今用自己的一臂之力築起了一道安全網。

相關焦點

  • 「我以後喪事不請道士!」86歲蕭山老人拿出10萬元捐社區
    「我以後喪事不點香燭、不燒紙錢,更別請道士來敲敲打打好幾天。你們把這10萬元錢分了,本來這錢攢著是為我百年後操辦喪事用的。現在都在宣傳文明殯葬,這錢用不上了,你們拿去捐給社區吧!」
  • 90歲老人離世前留下遺願: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喪事一切從簡
    7日,沙灣區葫蘆鎮徐溝村90歲老人祝磘江因病離世,老人的子女祝世文、祝春秀強忍悲痛,遵照老人遺願,為老人從簡辦理了喪事,於8日出殯。按照農村習俗,老人90高齡過世屬於喜喪,一定要操辦。但就在幾天前,自感時日無多的老人早早向一雙兒女交代後事,反覆強調自己當了幾十年的村幹部,在這種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更加要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
  • 喪事簡辦,絕不添亂!
    「喪事簡辦」頂多犧牲一點自己的面子,卻能換來全村乃至全鎮群眾的安心,不給黨委政府添亂,值!」近日,歸義鎮百丈口社區村民楊娟在鎮社區政策宣講志願者的勸導下,決定將父親的喪事按照最簡單程序舉辦,用實際行動為疫情防控工作做貢獻。
  • 百縣千村行(314)丨金陽縣東山社區移風易俗:喪事從簡,鄰裡親戚都叫好
    一個多月前,入住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東山社區的居民齊吉說日因愛人病逝需要籌辦喪事,考慮到自己的積蓄並不寬裕,喪事的規格讓他犯了難。「既要讓愛人家的親屬覺得體面,又要節省開支。」齊吉說日求助了社區。東山社區組建了以黨員引領的紅白理事會。由紅白理事會出面協調,原本可能花四五萬元的喪事,在社區努力下,僅花了1萬元左右。
  • 文明辦:簡辦喪事防疫情 樹新風也得民心
    啟動防控之初,晉江市發布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簡化治喪活動的通知》,規定舉辦喪事不超過3天,縮減治喪規模,不辦喪禮法事和相關民俗活動。  「特殊時期,安全最重要,弘揚文明也很重要。對於相關規定,村民都執行得很到位,很有社會責任感。」西坑村黨支部書記林英文說。
  • 「不辦喪事 不擺酒席 不收禮金」基層老黨員子女主動喪事簡辦降低...
    嶽麓區新聞網1月29日訊(記者 彭毓妍 通訊員 徐利娟)「父親是原核工業七一六礦退休的,是有著64黨齡的老黨員,父親在生前就叮囑我們,自己是接受黨的教育多年同志,不給組織添麻煩,喪事要一切從簡。」面前來探望的社區工作人員,長華社區七一六小區的老黨員謝月松的大女兒說道。
  • ...丹心映黨旗 ——記正陽縣真陽街道黌學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玉美
    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金霞人物名片陳玉美,女,54歲,中共黨員,現任正陽縣真陽街道黌學社區黨支部書記。 面對突發新冠肺炎疫情,正陽縣真陽街道黌學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玉美逆風而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認真履職、擔當作為,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讓黨旗在社區防控疫情第一線高高飄揚。
  • 東山社區移風易俗:紅白喜事從簡 鄰裡親戚都叫好
    記者尹鋼攝一個多月前,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東山社區居民齊吉說日因愛人病逝需要籌辦喪事。考慮到自己的積蓄並不寬裕,他在喪事規格上犯了難。齊吉說日找到了社區幫忙。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待客、婚嫁、喪葬、祭祀,殺豬宰牛,殺羊宰雞。
  • 農村老人過世,事主會大擺宴席,這是啥講究呢
    一些城市人或者農村新生代,他們對於農村傳統習俗文化不了解的人,看到農村有人過世,事主在辦完喪事之後,會大擺筵席,席間村民們推杯交盞,看起來沒有一點的悲傷之情。就感到不解,家中有人過世,不是件悲傷的事情嗎,為何會有事主大擺筵席的做法,這合適嗎?
  • 石獅7村居8喪事做到短辦 治喪期控制在5天以內
    昨日,記者從寶蓋鎮有關方面獲悉,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近一個月時間裡,該鎮已有7個村居開了喪事短辦的好頭,7個村居中的8起喪事做到短辦,治喪期全部控制在5天以內。   後垵村是7個開好頭的村居之一。2月下旬以來,該村有兩位老人先後去世,兩位老人的家屬均按要求將治喪期控制在5天以內,其中1起治喪期為4天。他們是如何開好這個頭的?記者就此前往該村了解具體情況。
  • 六旬老人趁活著為自己辦喪事 稱哭喪時自己尷尬
    重慶晨報記者王海實習生蘇思翻拍  社會學家說,妻子過世女兒嫁人,李樹貴內心孤獨,活著辦喪事是他尋求自我寬慰的方式  「那天就是在這個壩子裡搞的,多鬧熱,我的一個心願算是了了。」昨日,李樹貴指著採訪車所停放的一個小平壩,開門見山地說,給自己辦追悼會的想法,一年多以前就形成了。
  • 不收人情 24小時出殯 93歲老人去世喪事簡辦
    近日,柳市鎮上園村93歲的高老伯去世
  • 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那麼為何百歲老人走後,還不能喜喪?對於傳統文化所講的喜喪,究竟有哪些標準呢?下面我給您們講解下。一、喜喪標準之一年齡雖然以前人常講,70古來稀,但70歲的老人並不能被稱為喜喪。對於喜喪的年齡,曹操曾在對酒歌裡,側面提起老人幾歲過世能稱為喜喪。
  • 安徽巢湖:親人去世,這家人貼出訃告:喪事從簡 謝絕弔唁
    2月14日,巢湖市柘皋鎮西街社區居民彭某母親去世,主動到社區報備,諮詢疫情期間喪事辦理事項,隨後,便貼出一則訃告,上書大意:慈母辭世,遵照國家政策,疫情期間,喪事從簡、不辦宴席,謝絕弔唁,敬請諒解。據西街社區黨委書記陳兵介紹,彭某兄弟姐妹4個,老母親83歲壽終正寢,按照習俗,首先要向親朋好友「報喪」,大操大辦,讓老人風風光光離開。逝者要在家中停放3日,親友和鄰居要前往弔唁,親友以及鄰居每家都要派代表參加酒席聚餐及活動。面對當前疫情,人員聚餐存在疫情傳播風險。
  • 喪事從簡,親情不減!
    疫情當前 安全第一冀南新區文明辦向全區父老鄉親發起「喜事緩辦、喪事簡辦」的倡議書新區廣大群眾積極響應以實際行動有力支持疫情防控「現在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吃勁時期,為了減少疫情傳染可能性,白事要從簡、從快。
  • 87歲的老人,獨自販毒十年……
    2014年,當薩姆·多爾尼克(SamDolnick)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87歲的老人為毒販送貨的報導時,他沒想到4年後,這位真名叫利奧
  • 成都青白江區化工路社區舉辦「德高延年,心寬增壽」老人集體生日會
    四川民生報導網(李龍 通訊員 唐玉華)2020年12月19日上午,由化工路社區主辦、化工路社區服務中心承辦社區保障資金項目的第68期「德高延年,心寬增壽」老人集體生日會在該社區鄰聚樓小廣場舉行。此次活動旨在展現和營造更加濃厚的「尊老、愛老、敬老、助老」良好社會風氣,傳遞社會正能量,讓轄區老人真正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8:30開始,壽星們就陸續地籤到入場,志願者們早早地就布置好了現場,等待著他們的到來。
  • 「如果我走了,喪事從簡」「耄耋老兵」彌留之際對防疫一線子女的囑託
    2月3日,帶著爺爺鄭鳴鶴的囑託,寧波鎮海區駱駝街道靜遠社區社工鄭雁投入到緊張的一線防疫工作中,她深知,只有努力做好疫情防控,才是對老人最好的告慰。鄭雁的爺爺鄭鳴鶴是一名老兵,於上世紀30年代出生,1949年7月入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等戰爭。
  • 宋莊路第二社區書記馬禹:青春賦予鋒芒 我定不負眾望
    隨著基層幹部的年輕化,不少80、90後幹部擔起了社區工作的重任,為轄區治理工作注入了新鮮血液。「即便戴著口罩離老遠我都能認出他,這就是我們宋莊路第二社區年輕的書記馬禹,小夥子年輕有想法還肯吃苦,看把我們社區治理的多好!」,豐臺區東鐵匠營街道映天朗小區2號樓的梁大爺喜笑顏開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