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米長魚龍化石,1.8噸猛獁象骨架,秋哥帶你逛石林地質博物館

2021-01-18 星空自由行

在進石林景區之前,偶遇石林博物館,雖然沒什麼人進去參觀,但對於我這種逢博物館必進的人來說,怎麼可能放過呢?必須進去看看的啊!對了,石林博物館大名叫「石林喀斯特地質科研博物館」,那麼,來吧,follow me!

來看看這個,這叫蓬萊靈芝,叫靈芝我理解,但這塊石頭明明是產自雲南,為啥非要是山東蓬萊的呢?

這個叫「瑞獸吉祥」,恕我眼拙,實在沒看出來是啥「瑞獸」,有知道的麼?

這一大塊長度接近13米,高接近4.5米的巨石板,可是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的哦!太震撼了!

這個的名字特別貼近真實:石林勝景,簡直就是縮小版的石林啊!

左邊這個叫「大疊水瀑布」真像!右邊那個叫「冰山一角」,略有點牽強;

這個叫「雪海冰原」,這名字起的,怎麼都看不出跟「雪海」有啥關聯,起碼得是白色的吧?沒見過雪海或者冰海是土黃色的啊!起名字的兄弟走點心好不?嘿嘿嘿!

博物館內部,燈光設計的有點特色;

水晶鞋!大家知道是怎麼形成的嗎?雕刻的?NONO!自然形成的?怎麼可能!其實是原住民不小心把草鞋掉進溶洞裡去了,然後被方解石結晶慢慢的包住,最終形成了一雙水晶鞋!大自然太神奇了!當年不小心把草鞋掉進去的人,永遠也想不到本來一文不值的草鞋經過大自然的二次加工變成了無價之寶!

像不像年輪?其實它叫「包羅萬象」,至於包羅了哪些「萬象」,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銘牌上也沒寫,只能自己想像了……

這是來自泥盆紀的珊瑚化石,是不是說明了雲南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名字很有意思,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還是沒看出來哪裡是「鷸」哪裡是「蚌」;

這個巨大的化石,來自2.3億年之前三疊紀中晚期的貴州,一條暢遊的魚龍。對,它的名字就叫「暢遊的魚龍」;

這同樣是來自2.3億年之前三疊紀中晚期的貴州,我怎麼看都是蓮蓬,看說明,居然是「海百合」,海百合是啥?

乍一看嚇我一跳,以為是人頭呢,其實是猴頭,形成方式和上面的水晶鞋是一樣的,都是被方解石覆蓋包裹而成的,這要是一個人掉進去,不可想像啊!對了,這個也是獲得過金氏世界紀錄的哦!

這個是恐龍蛋化石和恐龍爪子化石,來自遙遠的白堊紀以及赫赫有名的侏羅紀;

海龍化石,來自三疊紀早期,再一次證明雲貴高原之前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這頂草帽是鐘乳石,來自雲南文山;

拉近了看看,這一個個密密麻麻的,這是要逼死密集恐懼症的節奏啊!

這叫霰石,來自海南;

這一根根紅色細管,看得我毛骨悚然;

這是來自超人老家「氪星球」的嗎?其實是巨型石膏,來自新生代的雲南;

鐘乳石,群猴望月,還真有點像;

這是來自三疊紀的玄武巖,名字叫「大衛的沉思」,不要欺負我沒見過「大衛的沉思」啊!這哪點像了?我覺得叫「脂肪肝」比較合適,哈哈哈!

整整一面牆高的化石!我的天啊!

猛獁象骨架,看過《冰川時代》動畫片吧,裡面的主角就是兩頭猛獁象,可惜已經滅絕很多個世紀了;

薩斯特魚龍化石,三疊紀中晚期,貴州,體長12米!12米是啥概念?一輛普通的三廂轎車長度在4米左右,12米就是3輛轎車首尾相連!這麼大一條魚,得用多大的鍋才能燉得下啊!

寫在最後:實話說,這個博物館我看的有點懵,畢竟專業性太強了,很多名詞我都不認識,沒法念出來,更沒法打字打出來了,這讓我想起了撫仙湖的帽天山。但不管怎麼說,除非你對此一點都不感興趣,否則還是很推薦去逛逛的,看完你就會明白,人類太渺小了,大自然才是地球真正的主宰;

相關焦點

  • 帶你回到46億年前!三疊紀魚龍化石新年擬在青亮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2021年1月1日,《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將,亮相青島市博物館,其中,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全長6.7米的三疊紀魚龍化石將亮相。地球何時形成?生命如何演化?
  • 成都崇州有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2016年在成都崇州成立的天演博物館,以館藏近5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打造了一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這裡有體長23.8米、距今1.5億年左右的馬門溪龍,有化石含骨量高達67%、生活在6700萬年前的巨型山東龍,包括霸王龍、暴龍、劍龍、翼龍等電影裡出現過的恐龍,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得到標本。
  •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又添新「寶貝」 重達36噸的巨型石膏晶洞亮相
    以各類恐龍化石、恐龍模型,吸引了無數小朋友前來參觀的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又添新「寶貝」。8月26日上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舉行巨型石膏晶洞揭幕儀式,一塊重達36噸的巨型石膏晶簇晶洞標本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這塊石膏晶簇晶洞標本是個「大塊頭」,它長、高、厚分別達到了450cm×290cm×270cm,重達36噸,產自雲南省大理市巍山縣筆架山鉛鋅礦區。其柱狀單晶體最大直徑可達40釐米,長可達1米以上,晶洞內分布大小不等的晶瑩透亮的柱狀晶體,原始晶洞保存完整,猶如水晶宮。
  • 英吉利海峽發現新的魚龍化石——生活中侏羅紀的深海魚龍
    在2009年的時候一個英國化石收藏夾在英吉利海峽的一處懸崖峭壁塌陷處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這塊化石標本的長度大約有1.8米。在最近,對於這塊化石的研究有了一些結論——這是一個新品種魚龍的化石。這種魚龍被命名為Thalassodraco etchesi(蝕刻魚龍),大約生活在1.5億年侏羅紀時期,相比較其他的大型魚龍,蝕刻魚龍是一種小型魚龍。而且它還具有一個和其他魚龍不一樣的地方——它可能是一種深海魚龍,生活習慣可能類似於當今的抹香鯨,可以潛入深海中捕食獵物。
  • 你知道嗎?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個「恐龍寶寶」
    中華貝貝龍,海外漂泊20年後,現收藏於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它的出現驚豔了世人,沸騰了科學界,鎮館之寶,當之無愧。當時《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路易·皮斯霍斯報導了這一個世間罕見的化石標本,並以自己名字將其命名為「路易貝貝」。2001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館長潘傑夫博士把這件化石買下,並收藏於自己的博物館供遊客參觀。
  • 8月3日晚,《好客山東》節目送看恐龍的門票啦!帶寶貝走進萊陽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開啟科普探險之旅!
    一個富含恐龍及恐龍蛋化石、以萊陽生物群遺蹟為特色,涵蓋地貌景觀和水體景觀等地質遺蹟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園區現有萊陽白堊紀地質博物館、張和國際樹化石林,同時這裡還新增加了互動體驗項目,親身感受白堊變遷。穿越億萬年前的恐龍峽谷,聽風聲谷嘯,感受白堊滄桑。跟中科院化石修復專家參觀化石包,並自己動手模擬修復、挖掘。
  • 文化| 展出國寶級古生物化石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開館
    文化 | 展出國寶級古生物化石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開館 2020-12-09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自然博物館90歲了!我國首具恐龍化石在這裡首次站立
    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生物化石,而且專門的恐龍展廳,還能讓大家一睹各種重慶出產恐龍化石的風貌。 從1930年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西部科學院對外開放以來,重慶自然博物館已經陪伴重慶市民走過了90年的時光。12月25日,重慶自然博物館迎來了90歲的生日。 90年的歲月並不短暫,但說起這個陳列館的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 鄭州最適合孩子的博物館:如同恐龍世界,地鐵直達還沒門票
    鄭州的博物館數量不多,好在質量都不錯,前段時間市博物館新館的落地,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而作為老牌博物館,河南地質博物館的熱度也是居高不下,現在天氣變冷,這裡更成為了家長帶孩子遊玩的首選。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一窩恐龍蛋化石,數十件珍貴的早期哺乳動物和長羽毛的恐龍,大都是出自於河南本地。展廳內有三個碩大的恐龍骨架,雖然沒有血肉,卻依舊張著大嘴,扭動身軀,讓人心生畏懼之心。我去的時候,展廳內還有修復恐龍化石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報名參加,親手觸碰億萬年前的化石。在恐龍廳後面,有一個「古象廳」,這是我最喜歡的大廳。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11天津自然博物館12 重慶自然博物館13中國古動物館14中國地質博物館15北京自然博物館16巴彥淖爾地質博物館17大連星海自然博物館18.安徽省地質博物館19朝陽濟贊堂古生物化石館20山西地質博物館01 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館
  • 中國發現疑似最重恐龍,體長38米,重達130噸,化石出土於河南
    這是一種在美國發現的巨型恐龍化石,古生物學家認為易碎雙腔龍的體長可以達到60米,體重160噸。而它也一度被認為是最大的恐龍。然而迄今為止,易碎雙腔龍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完全,目前人類發現的易碎雙腔龍化石只有一部分脊椎化石而已,這些化石後來還神秘失蹤了。所以對於易碎雙腔龍的體重數據,甚至這一恐龍的存在與否,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建設國家二級博物館紀實!
    傳承優秀地學基因 講述滄桑地球故事  逸夫博物館前身可以追溯到1957年11月7日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陳列館,1982年武漢地質學院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87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2003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逸夫博物館位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西區校園南側,坐落在風光旖旎的武漢市東湖之濱、南望山麓。
  • 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罕見化石
    12月18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的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 14米長恐龍「走」進門頭溝「天街」,小朋友親手修復幾億年前化石
    仰望高大的恐龍骨架、欣賞來自億萬年前的古生物標本、體驗化石修復的樂趣……昨天,一場大型恐龍展在門頭溝的北京長安天街亮相,這是該購物中心攜手中國古動物館打造的京西首場大型恐龍展。大量秘藏於博物館的古動物化石、生物復原模型、珍貴圖片悉數亮相,不僅助推線下實體商業的復甦,也為學生們提供了暑期學習科普知識的場所。這場大型恐龍展的主題為「奇妙的進化之旅」,在展覽現場,超300平方米的恐龍島按1比1尺寸復原了三大恐龍骨架——克拉美麗龍、霸王龍、竊蛋龍。沉浸式科普互動體驗區講述了生命進化的九大節點。
  • 巨型石膏晶洞亮相地質博物館
    8月26日上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舉行巨型石膏晶洞揭幕儀式,又一鎮館之寶,一塊重達36噸的巨型石膏晶簇晶洞標本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杜清華出席揭幕儀式並講話。
  • 好萊塢級『侏羅紀恐龍博物館』來深圳了,全國最大,足足7000㎡!
    (*部落實拍圖,尚未搭建完成)他是亞洲最壯的恐龍—汝陽黃河巨龍,足足18米長。活著的時候大概有60噸,大腳一踏,祖國的大好山河都抖三抖。 ■  11隻真龍化石,250+塊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恐龍骨架、恐龍蛋、植物化石...可以說是最多最全的恐龍化石展了,全是寶貝,眼看手勿動!
  • 四川自貢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已運抵自貢恐龍博物館
    近日,市民在自貢市大山鋪發現恐龍化石,經過專家勘查和充分準備,自貢恐龍博物館專業人員對這一恐龍化石進行了挖掘,到23日18時,這塊恐龍化石終於與周邊的巖石完整分離。現場發掘人員多人合力抬起這塊重約三四百斤的恐龍化石,將化石安全運抵自貢恐龍博物館。
  • 玩轉「天津海洋博物館」
    大王烏賊標本 這件大王烏賊塑化標本是國內唯一一件,總長度為8.3米,觸腕長達3.7米到3.9米,十分罕見。  國家海洋博物館將於5月1日起試運行,首批開放「遠古海洋」「今日海洋」「發現之旅」和「龍的時代」四個展廳,展覽展示面積共7000餘平方米,分別展現海洋與生命進化關係、人類在航海中的大發現以及海洋生命、海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海洋知識與理念。  海博館總佔地面積約15公頃,建築面積達到8萬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博物館。海博館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將陸地和水域結合在一起。
  • 恐龍化石獵人的大漠探險
    ——記恐龍化石從戈壁灘到博物館的奇幻旅程。當你凝視著博物館中恐龍骨架的時候,一定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些龐然大物的遺骸,是怎樣被發現、收集、研究到最後展覽在這裡呢?每年夏天,當學生們開始享受快樂的暑假生活的時候,化石獵人們最忙碌的時候才剛剛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