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奇點商業地產
10年前,文和友創始人文賓在長沙坡子街擺攤開始創業。次年,文賓與合伙人開了一家僅10㎡文和友老長沙油炸社。出人意料的是,生意好到從「街頭排到了街尾」。
作為教科書式的商業案例,文和友模式為餐飲、文化產業化以及商業綜合體運營開創了新模式。本文以此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同行帶來相關啟發。
跨界創新
打造美食界的"迪士尼"
網上有個段子:「長沙房價為什麼上不去?因為錢都拿去吃了」。
湘江將長沙文化劃分東西兩部分,河西是以嶽麓書院為首的書院文化,河東則是以「吃」為代表的市井文化,文和友正是在這樣的土壤裡生長出來的。
10年前,文和友創始人文賓在長沙坡子街擺攤開始創業。次年,文賓與合伙人開了一家僅10㎡文和友老長沙油炸社。出人意料的是,生意好到從「街頭排到了街尾」。
▲文和友龍蝦館夜晚生意景象
店越做越大的同時,文和友跨界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打造中國美食界的「迪士尼」並不是一句空話。2015年,文和友重新定位為「文化公司」,而「非餐飲公司」。彼時,文和友還只是個「地方性知名品牌」,真正使其成為「超級網紅」的,是超級文和友的誕生。
2018年5月,文和友攜手唐人神斥資1億元在長沙打造「文和友海信廣場店」,以龍蝦品類切入,全速進軍「夜場經濟」。近5000㎡的龍蝦館橫跨7個樓層,讓食客瞬間回到80年代老長沙街頭巷尾熱鬧哄哄的場景。自此,文和友名聲鵲起,一舉奠定江湖地位。
開業以來,每天的進客流量達到1萬多人次,日均翻臺率8.5次。對於僅能承載3000桌的門店而言已是負荷運作,導致客人排隊時間過長、人員流失等問題越來越嚴重。
基於此,2019年文和友便開始對海信廣場文和友店進行擴建改造,再投資2個億,面積增至2萬㎡,成立「超級文和友」,打造多重複合業態。一來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維度、更立體的消費感受,二來也降低了排隊等待的無聊感,通過文化輸出將過載的流量變現。
從街邊小攤販到門店經營,從龍蝦館「旗艦店」到「海信廣場店」,再到今天的「超級文和友」。八年時間,歷經「五次創業」。回顧文和友的每一次決策,都不是盲目的規模化擴張,而是潛心構建龐大的基礎模塊,這也勢必成為日後文和友最強大的護城河。
複合業態組合構建的
餐飲+商業地產模式
7層老樓內入駐人家近100戶,商鋪20餘間,重新構建了即將消失的80年代長沙老社區的景象。
超級文和友可以說是用巨大的室內空間構造了一個戶外世界,而裡面除了餐飲業態,還有照相館、錄像廳、理髮師、電遊室、歌舞廳、批發店、五金店、婚姻介紹所等業態。
超級文和友是一個「超級平臺」,通過專門挖掘地域民間小吃,並結合潮流文化,文和友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藝術」模式。
除了文和友自有品牌,文和友老長沙油炸社、文和友龍蝦館、文和友大香腸、文和友臭豆腐、胡嗲單車燒烤、MMCH外,文和友還走遍每一個街頭巷尾,引進新美食,同時也尋找消失或即將消失的美食。
超級文和友的布局邏輯與商業地產類似,很好地創造了一個可以「逛」的空間,大大增加了探索感和停留時間,也就帶來了更多的消費,與其「文化綜合體」的定位十分契合。
超級文和友的商業邏輯分為兩種,一種與大型商場類似,沒有租金和物業費,通過店鋪收益分成;另外一部分店鋪則收取一定的租金和物業費。
文和友通過這種方式,將各種各樣、蘊含故事的街頭商戶聚集在一起。對於文和友來說,這是與當地市井文化的共生,而對於商戶而言則是一次可觀的名利雙收機會。
超級文和友的模式
是否可複製?
世上沒有完美的模式,對於超級文和友也是一樣,模式的可複製性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
空降廣州的「超級文和友」就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在鋼筋水泥的天河CBD,它像極了一隻從遠古穿越而來的怪獸,沿襲了長沙店的風格,市井的氣息和復古的風貌與周邊林立的高樓形成了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反差。有人認為它是城市裡的一股清流,但更多老市民則把它當作了城市的「毒瘤」,嚴重拉低了大城市廣州的檔次。
儘管首日開業,排位數就超過了2500桌,但仍然有很多本地市民對「超級文和友」廣州店「嗤之以鼻」,「文化入侵」的衝擊讓老廣東們的內心感到不適,他們認為無論是矮腳樓還是舊燈箱,這些8090的懷舊風貌,本來就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這樣看來,「超級文和友」僅憑長沙市井的文化特色,想要一躍成為中國餐飲界的「迪士尼」,這一切還為時過早。即便文化商業綜合體迎合客戶需求,融入更多本地餐飲和本地文化特色,客戶往往會因為自身習慣,更為保險地選擇自己熟悉的消費場景。
門庭若市的打卡長隊背後,需要的是長期的口碑支撐,能否融合出受眾更廣的文化理念,開發出更多為自身賦能的新生產品線,在一定層面上,決定了「超級文和友」這匹黑馬能夠跑多遠。
文章來源:餐飲O2O
投稿、商務合作請投遞:qidian@ifeng.com